
李阿姨今年69岁,是小区舞蹈队的活跃分子。可最近,原本精神矍铄的她,竟时常感到头晕、没力气,连胃口也不如从前。
隔壁的张大姐好心提醒:“年纪大了,肾脏差了,喝水会加重负担,还是少喝点好。”这一建议让李阿姨甚至开始控制饮水量。
可奇怪的是,情况反而更加糟糕。难道,年纪越大水就要喝得越少吗?还是我们一直都被“喝水”这件小事给骗了?到底年纪大了应该怎么科学喝水,喝多喝少到底哪个才对?答案远没有想象中简单。

网络上一度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上了年纪,少喝水对肾好,多喝水可能‘水中毒’。”不少中老年人为了“保护肾脏”,一天只喝一两杯水,却不知这样反而加重了健康风险。
事实上,权威指南与中华医学会专家明确指出,老年人更要科学补水,适度饮水绝不会“拖累”肾脏。正常人群每天饮水需达到1500~1700毫升(约7-8杯)。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同样强调这一点。只有少数因严重肾衰、肝硬化或特定疾病的老年人才需要医生指导限水,绝大多数健康老人实际上容易“慢性脱水”,却毫不自知。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总水分含量逐渐下降。年轻男性体内含水量约59%,50岁后降至56%,65岁以上男性更低至约47%,女性更为明显,甚至低至39%。
而且,老年人的肾脏浓缩尿液能力减弱,对“口渴”的敏感性也明显下降,经常缺水却没有感觉。这也就意味着,等口渴才喝水,很多时候已经“迟了”。
也许你还没意识到,日常饮水不足,正在悄悄偷走你的健康。哈医大流行病学数据显示,饮水不足人群的慢性病发病率显著高于充足饮水人群。
皮肤变差、皱纹增多
水分是皮肤弹性的“关键因子”。老年人水分流失本就较快,饮水不足很容易使皮肤干燥、失去光泽。若长时间“节水”,皱纹、松弛等老化表现会加速。

泌尿系统疾病风险倍增
不少中老年朋友苦于尿频,索性“少喝点水”,实则适得其反。科学研究已证实,饮水量低易提高尿路感染和肾结石风险。适当增加水分能够帮助稀释尿液,降低结石和感染的几率。
容易便秘、胃肠问题跟着来
老年人肠道蠕动变慢,更加依赖水分来保持“大便顺滑”。喝水不足,粪便变干,便秘几率大大提升。养成主动饮水的习惯是“远离便秘”的第一步。

认知功能下降,甚至诱发老年痴呆
你知道吗?慢性脱水还会影响大脑健康。多项神经科学研究显示,长期脱水导致脑内细胞毒性物质如甲醛堆积,加重认知障碍甚至痴呆症风险。控制脱水能有效延缓大脑老化,并预防相关疾病。
提高慢病风险与死亡率
统计显示,每日饮水量低于1500毫升的老年人,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病死亡率升高12.6%~23.5%。而水分摄取充足者,死亡风险明显下降。
很多老年朋友总是问:“我不渴为啥还要喝水?”其实进入中老年阶段后,体渴反应变得迟钝,主动喝水反而更重要。掌握下面三点,才是真正“有智慧的喝水”。
主动定时喝水,不等渴再补充
建议清晨起床后、饭后、运动后、洗澡后,每次50-100毫升小口慢饮,全天分多次喝下约1500~1700毫升。有手机的可设提醒,或者每顿饭前后加一小杯,轻松形成习惯。

少量多次,小口慢饮
一次大量喝水容易给肠胃和肾脏增加负担,也易腹胀。推荐每次50-100毫升为宜,用水杯代替大瓶子效果更好。尤其是在高温、出汗多、患腹泻等情况下需适当加量。
忌喝太热的水,40℃以下刚刚好
过热的水易损伤食道黏膜,长期反复刺激甚至会增加癌变风险。温开水(10~40℃)、淡茶水或柠檬水都是不错的选择,尽量避免很烫的水和含糖饮料。

不是所有人都须限水,出现下列疾病需个别对待
特别提醒:如果病史有严重肾功能不全、肝硬化、充血性心力衰竭等,请务必遵医嘱饮水。不盲目跟风限制饮水,更不可擅自“猛灌水”。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
《中老年健康科普手册》
《中国慢性病防控指南》
更新时间:2025-11-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