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若琳已随队到达新加坡,14岁小将赵仁杰首次亮相,是她的新弟子

去年的巴黎奥运会上,练俊杰与杨昊在男双十米台一跃夺金,而媒体镜头却迅速切到了看台上的教练陈若琳。

那一刻,很多人意识到:昔日的“奥运五金王”,如今已经变成了“冠军教练”。

她不再亲自跳进水里,却依旧是那道最稳定的身影。

只是,这份稳定,是从小吃尽了多少苦、顶过了多少压才换来的。

最近,加坡跳水世锦赛还没正式开场,现场观众席的氛围倒像是提前开启了“嗨点”。

选手名单还没全部念完,就有眼尖的媒体对准了一个肩背巨型包裹、神情镇定的小男孩——14岁的赵仁杰。

虽然个头还没完全“拔高”,但赵仁杰身上的标配早就写明了身份:陈若琳的亲传弟子。

这八个字一出,仿佛就带上了预设金牌的buff。

毕竟,能被奥运五金王亲自带出来,不说横扫奖牌榜,起码也不是“普通新秀”可以归类的角色。

他身前的陈若琳一身运动装打扮,默默跟在队伍末端,看上去像是个“拖队行李”的教练员。

但大家都知道,那份“淡定”不是装的,是从奥运跳台上硬生生跳下来的沉稳。

虽然她现在不跳水了,但谁看不出来,只要队员一入水,她的眼神立马切换到“世界冠军观察模式”。

干净的入水、干脆的动作,比分一出,她哪怕不说话,眉梢眼角也有答案。

她不是看比赛,是在“算成绩”。

不过,这个“冠军教练”,其实出身一点都不“天选”。

生在江苏普通工人家庭,3岁那年父母离婚,哥哥跟母亲远走加拿大,她则被亲人“隔代抚养”。

四岁半便被送进体校,结果刚泡几天水就被跳水教练看上——说这孩子四肢长、气质稳,正适合干跳水这行。

就这样,一头扎进水里,一跳就是十九年。

要论她最让人服气的点,绝不是站上领奖台时的英姿,而是在日复一日训练里磨出来的“硬撑能力”。

练跳水的孩子大多“吃得苦中苦”,但她的“苦法”堪称升级版。

控制体重到了极致的她,一度靠“一天一餐”撑下集训期,连体院的老师都忍不住说这孩子真能克制。

当时训练任务强度堪比特种兵,有一回她右肘脱臼,本该休养一个月以上,但她两周不到就拆了石膏继续练。

别说外人,连奶奶都心疼地劝她放弃,但她只是拎起毛巾又站回跳台:疼也要练。

更离谱的是,在一次赛前意外撞伤之后,她顶着没完全恢复的状态上场,还真跳出了第四名。

这事在队里传了好久,很多教练都感叹:这孩子不是“能吃苦”,是“苦都认得她”。

陈若琳不是靠一朝成名,而是凭着一项项赛事、一次次动作、一个个伤口,慢慢熬出属于自己的位置。

她的职业生涯就是一连串“冠军+冠军+冠军”的公式,中间几乎没有失手的空隙。

14岁时,她配合贾童拿下女双十米台冠军,当时就被媒体打上“天才少女”的标签。

结果这位“天才”在北京奥运会一举包揽双人、单人项目金牌,直接跳成了“国宝”。

而所谓“伏明霞第二”的称呼,也不光是因为她年纪轻,而是那种下水时连水花都小得让裁判不敢眨眼的稳定感。

又一轮奥运“伦敦站”,她与汪皓再次携手站上最高领奖台,完成蝉联壮举。

四年后在“里约站”,她联手刘蕙瑕轻松取回女双10米台金牌,达成了自己的“奥运五金王”。

有意思的是,旁人只看到她赛场上“极致”的冷静,却没看到她晚上睡觉也在演练动作的细节。

是的,她真的是连梦里都在训练。

队友回忆,她做梦会翻身、抬腿、蹬床板,还时不时“啪”一下拍醒自己。

很多运动员靠比赛找状态,她是靠梦中自检,靠硬记硬练磨出来的“肌肉记忆”。

哪怕外界喧嚣、舆论翻涌、对手升级,她在比赛中永远没有“翻车现场”。

别人站上跳台的时候心跳加速、瞳孔震颤,她动作干净、转体利落、入水无声,然后走下跳台,表情没变、成绩表已经炸了。

而这份从容,并不是靠嘴说出来的,是一次次伤病来袭后自己咬牙克服下的冷静。

尤其是在里约奥运,她明知道自己的颈椎已经出了问题,医生的话摆得明明白白:再跳下去,后果不是“输比赛”,是“可能瘫痪”。

她不跳,没人说她软。

可她选择跳,是因为她觉得国家队不能临时换人,动作没时间磨合,风险不能交给新人。

于是,她站了上去,一跳定金。

她的那次动作,看起来毫无波澜,其实是在赌自己的运动生命。

那场比赛,她赢得不仅是金牌,更是最后一次为跳水站台的资格。

结束后,她悄悄一个人躲进房间哭了一个小时,那不是情绪崩溃,是一种“彻底卸下”的释放。

里约夺冠之后,24岁的陈若琳发出退役声明,媒体一边惊讶她年纪轻轻就挂靴,一边也理解这是个不得不止步的决定。

真正意外的,其实是观众,大家都以为她还会坚持到东京,继续为中国队稳定发挥再添一笔。

但她选择在巅峰结束,为的是不让观众看到一个“勉强上场”的陈若琳。

她从不恋战,也从不念旧,只在该出手的时候稳准狠,该离场的时候干脆利落。

这样的运动员,放在任何时代都算一块宝。

退役之后的她没有彻底告别跳水,没多久就重新回到国家队,成为全红婵、练俊杰等人的主教练。

过去是自己跳水,如今是教别人跳水。

过去是她为金牌拼命,现在是她替弟子扫清障碍。

2022年,她首次以主管教练身份带队出战世界级赛事,全红婵、练俊杰等弟子包揽4金1银。

3个月后,又在世界杯上拿下2金1银,被称为“新人福将”。

奥运“巴黎站”练俊杰与杨昊摘金,而站在场边的她,依旧穿着那身简洁的教练服,只轻轻点了点头。

她从“奥运五金王”变成“奥运冠军制造机”,这中间没有奇迹,只有延续。

她身上有老一辈人传承下来的那种不张扬、不抱怨、不动摇的韧性。

即使肩上扛着“郭晶晶接班人”“跳水梦之队中流砥柱”的称号,她也从不炒作,不争抢,只低头训练。

而今她随队再次踏上世界赛场,带着自己的新弟子赵仁杰,迈入下一个周期的起点。

一个从十米台跳下五次换来五块金牌的人,如今站在看台上,看着别人往上跳。

结语

所以,你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认识陈若琳,是在哪一跳吗?

留言说说,属于你心中的“冠军时刻”。

参考资料

跳水奥运冠军陈若琳因伤退役.人民网.2016-10-21 [引用日期2020-12-12]

陈若琳为防发胖一年没吃晚饭 父亲重病瞒了她两年.新浪奥运.2008-08-13 [引用日期2012-10-08]

南京体育学院奥运冠军——陈若琳.南京体育学院 [引用日期2024-08-20]

陈若琳升格“奥运冠军教练”.南通日报 [引用日期2024-08-20]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8

标签:体育   新加坡   小将   弟子   赵仁杰   跳水   里约   奥运   教练   跳台   冠军   金牌   动作   俊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