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有书京介 有书
2025年09月26日 06:30 天津
不问得失
世人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
得失之心,如同悬于头顶的利剑,牵动着世人的每一根神经。
得之则喜,失之则悲,人生便在这悲喜交加的漩涡中起伏不定,难得片刻安宁。
然而,真正的聪明人,却深谙“不问得失”的智慧。
这并非麻木不仁,而是源于对天道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是一种更高境界的清醒与从容。
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屡遭困厄,甚至有“在陈绝粮”之危。
但他却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他所追求的“乐”,并非物质层面的得失,而是内心道义的实现与充盈。
他告诫弟子: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聪明人并非不爱富贵,不恶贫贱,而是将“道义”置于“得失”之上。
只要行为符合道义,无论结果是富是贫,是贵是贱,内心都能保持坦荡与安宁。
这种“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态度,正是“不问得失”的勇气体现在行动上。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践行道义,而对于最终的结果,无论成败,都能坦然接受。
正如南宋名臣文天祥,明知抗元事不可为而为之,兵败被俘后,元朝许以高官厚禄,此乃世俗之“得”,但他选择舍生取义,从容赴死,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在他心中,民族气节与心中道义,远重于个人生命的存亡得失。
聪明人“不问得失”,并非消极避世,放弃努力。
恰恰相反,它是将精力从对结果患得患失的焦虑中解放出来,全部投入到当下应做之事。
只要顺应天时,尽力劳作,结果自有其定数。
这份“不问”的豁达,最终导向的是一种精神的自由与强大的内心定力。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当一个人超越了得失的桎梏,他便能真正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在任何境遇下都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此乃不问得失之大智慧,亦是通往自在人生的第一步。
不问祸福
世人皆祈鸿福,畏灾祸,一生行迹,常为“趋福避祸”所牵绊。
然而,天意难测,命运无常,福祸之来去,岂是人力所能全然窥测与规避?
执着于分辨何为福、何为祸,并试图牢牢掌控,往往是徒劳心志的开端。
真正的聪明人,领悟到一种更深的智慧:那便是不问福祸。
这不是听天由命的消极,而是一种洞悉生命本质后的坦然与从容,是于风云变幻中立定精神的非凡定力。
孔子有言: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为何能胸怀坦荡?
正是因为他们将关注的焦点从外在的、不可控的福祸际遇,转向了内在的、可控的品德修养。
无论外境是顺是逆,他们只致力于“行其义所当为”。
只要自己的行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那么无论结果是福是祸,内心都能保持一片光明与安宁。
聪明人深知,世间有许多事情,并非简单的福祸标签所能涵盖。
有些行为,看似会招致灾祸,却是道义所在,必须挺身而出。
明代的海瑞,备棺上疏,直言皇帝过错,此举无疑是将杀身之祸揽上身,但他义无反顾。
他所行的,是心中的“义”,至于此举带来的究竟是福是祸,早已不在其考量范围之内。
这种基于道义的抉择,超越了世俗的福祸观,闪耀着不朽的人性光辉。
因此,聪明人“不问福祸”,实则是将生命提升到了一个更广阔的维度。
他们不再做命运的投机者,而是成为命运的同行者。
他们以一颗平常心,接纳生命的全部馈赠。
因为他们明白,无论是福是祸,都是淬炼心性、完整生命的必要元素。
当内心修炼得如深潭般澄澈宁静,如高山般巍然屹立时,外界的福祸风波,又怎能再扰乱其分毫?
此乃不问福祸之真义,亦是通往精神自由的不二法门。
不问智愚
世间常以智愚论高下,机巧者沾沾自喜,朴拙者郁郁寡欢。
然而,这种流于表面的评判,恰是心智被困于浅层的表现。
真正的聪明人,早已超越了这种简单的二元分野,他们不问智愚。
此“不问”,并非不识好歹,而是不以此自缚亦不缚人,是一种洞悉人性本质后的大悲悯与大清醒,其境界远在寻常的机巧聪辩之上。
这种智慧,首先源于对“认知局限”的深刻体察。
庄子对此有过极为精妙的论述: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每个人的见识、智慧,都受制于其所处的环境、时代和所受的教育,如同井蛙、夏虫,有其天然的边界。
因此,以自身有限的标尺去度量他人的智愚,本身就是一种狭隘。
真正的智慧,首先在于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认知的边界在哪里,对未知领域保持谦卑与敬畏。
一个总以为自己聪明绝顶、处处要显示自己智慧的人,往往离真正的“愚”不远了。
聪明人“不问智愚”,实是勘破了“智慧”的真谛。
智慧不在于算计的精明,而在于心地的澄明;
不在于言辞的犀利,而在于行动的笃实。
当一个人不再汲汲于智愚的标签,转而向内求索,修养心性,他便能摆脱外在评判的枷锁,达到“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之境。
在这种状态下,无论是大智若愚,还是大愚若智,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那片从容与安宁的光明境界。
此乃不问智愚之终极妙义,是通往圆融人生的至高修行。
更新时间:2025-09-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