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1885年盛夏,福州城暴雨如注。
74岁的左宗棠在这场大雨中闭上了眼睛。
消息传到京城,慈禧太后当场失声痛哭。
她立即让人把左宗棠生前的奏折全都找出来,一封一封地翻看。

当她看到其中几份奏折的内容时,脸色骤然变得煞白。
这个让朝廷头疼了大半辈子的倔老头,究竟在奏折里写了什么,能让慈禧当场变脸?
左宗棠这个人,在晚清官场算是个异类。
他当了二十多年的闽浙总督,按理说早该住进气派的官邸,享受封疆大吏该有的待遇。
实际情况却让人大跌眼镜。

这位收复新疆的大功臣,在福州常年住在一处破旧的会馆里。
房梁都开裂了,屋顶漏雨是常事。
手下官员多次劝他搬到总督府去住,左宗棠每次都摆摆手拒绝。
他的理由很简单:住会馆不用交房租,能省下一笔开销。
穿着更是寒酸得让人不敢相信。
左宗棠冬天穿的棉袍,膝盖和肘部都打着补丁。
袍子的颜色早就洗得发白,看上去像个落魄的举人。
有一次接待外国使节,副官实在看不下去,偷偷给他准备了一件新袍子。

左宗棠发现后大发雷霆,把副官骂了个狗血淋头,硬是穿着那件旧棉袍去见了客人。
吃饭就更别提了。
总督府的厨房基本闲置,左宗棠平时就吃点青菜豆腐,偶尔打打牙祭也不过是加个鸡蛋。
他的俸银到底花到哪儿去了?这个问题困扰了朝廷很多年。
同治年间收复新疆那一仗,让左宗棠的名字响彻天下。
朝廷财政紧张,拨不出军饷。
左宗棠硬是自己想办法筹了一大笔钱,组建了西征军。
出征那天的场景,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
左宗棠让人抬着一口棺材跟在队伍后面。

手下将领都吓坏了,以为老帅要殉国。
左宗棠却说得轻描淡写:这次西征,要么收复失地凯旋而归,要么马革裹尸埋骨边疆。
带着棺材,就是告诉所有人,这一仗只能胜不能败。
新疆的战事打得异常艰苦。
西北苦寒之地,后勤补给困难重重。
左宗棠把自己这些年攒下的积蓄全拿了出来,用于购买粮草军械。
甚至还变卖了家里的一些田产,补贴军需开支。
那些年他每个月的俸银,十有八九都用在了军队身上。
给士兵发抚恤金,给阵亡将士的家属送慰问银,购买武器装备,这些开销加起来是个天文数字。
左宗棠从来不找朝廷伸手,全是自己想办法解决。

16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就这样收了回来。
左宗棠立下的功劳,足以让他名垂青史。
可他自己手里却没剩下几个钱。
福州的急报送到京城时,慈禧正在批阅奏章。
太监进来禀报说左宗棠薨逝,她手里的朱笔当场掉在了地上。
这个老太太真的哭了,不是做样子的那种哭,是真情实感地掉眼泪。
慈禧立即召集军机处商议左宗棠的身后事。
按照惯例,功臣去世要追封谥号。

谥号这东西看似只是两个字,实际上代表着朝廷对这个人一生的评价。
给得高了显得朝廷大方,给得低了又对不起死者的功绩。
军机处的大臣们为这事吵得不可开交。
有人提议谥号用"文勇",强调左宗棠的军事才能。
马上就有人反对,说左宗棠不光会打仗,在政务上也颇有建树,只用"勇"字不够全面。
又有人提出"忠勇",被另一派否决了。
理由是左宗棠这辈子脾气太硬,跟朝廷唱反调的次数不少,用"忠"字不太合适。
"威勇""恭勇"这些谥号也被一一否决,每个提议都能找出一堆毛病。

争来争去,军机处的几位大臣谁也说服不了谁。
慈禧听着底下吵得乱糟糟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她一拍桌子:别吵了!就用"文襄"!
这个谥号一出,满堂皆惊。
"文襄"在文臣谥号里属于顶级配置,历朝历代能得这个谥号的屈指可数。
军机处的大臣们面面相觑,谁也没想到慈禧会给出这么高的评价。
左宗棠的后事安排好了,接下来就是清点遗产。
这本来是个例行公事,没人觉得会有什么意外。
毕竟左宗棠当了二十多年的封疆大吏,怎么也该留下一笔不小的家产。

负责清点的官员把清单呈上来,慈禧接过来随意扫了一眼。
看着看着,她的手开始微微颤抖。
清单上写得清清楚楚:白银两万五千两,房产九处。
就这么点?慈禧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她让人把清单又核查了一遍,结果还是一样。
两万五千两白银,对普通百姓来说是天文数字,对一个当了二十多年总督的封疆大吏来说,简直少得可怜。
慈禧让人算了一笔账。
左宗棠担任闽浙总督二十二年,每年俸银四万两,加起来应该有八十八万两。
就算日常开销,这笔钱也不可能只剩下两万多两。
那八十多万两银子都去哪儿了?
答案在左宗棠生前的账目里。

西征时期补贴军需花了三十多万两,在各地设立书院捐了十几万两,遇到灾年赈济灾民又花了二十多万两,创办福州船政局和制造局投入了十几万两。
零零碎碎加起来,这些年的俸银基本都花光了。
那九处房产听起来不少,实际上都是些破旧的老宅子,加起来也值不了几个钱。
左宗棠把能用的钱都用在了该用的地方,留给子孙后代的就只有这么点家底。
慈禧让人把左宗棠这些年的奏折全翻出来,她要仔仔细细地再看一遍。
这一看,才真正明白这个倔老头到底在想什么。
有一份奏折是在收复新疆之后写的。
左宗棠在奏折里详细说明了在新疆设省的必要性。

他认为新疆地处边陲,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必须设立行省加强管理。
奏折写得很长,从政治、军事、经济各个角度分析,字字句句都透着对国家安危的担忧。
还有一份是关于台湾的。
左宗棠建议在台湾设省,加强对这个海岛的管控。
他在奏折里写道,台湾孤悬海外,列强虎视眈眈,必须尽快设省才能保住这块土地。
这些奏折当时都被压下来了。
朝廷财政困难,实在没有余力再去折腾设省的事情。
左宗棠的建议就这样一拖再拖,拖到他去世都没能实现。
慈禧看着这些泛黄的奏折,心里五味杂陈。

左宗棠临终前的最后一份奏折里,还在说国家威严未能完全恢复,自己死不瞑目。
这个老头子到死都在为国家操心,反倒把自己的身后事抛在了脑后。
慈禧把奏折重重地放在桌上,对身边的太监说:照左宗棠说的办,新疆、台湾都设省!这是对左宗棠最好的告慰。
左宗棠最后几年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
中法战争爆发,法国军队进攻福建。
马尾海战打得惨烈,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
这对年迈的左宗棠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
战败的消息传来,左宗棠气得当场吐了血。

他拖着病体坐镇福州,亲自督战。
法军攻打福州城,左宗棠调集所有能调动的兵力进行防守。
那段时间他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余下的时间全用在部署防务上。
法军连续进攻了好几次,都被击退了。
福州城保住了,左宗棠的身体却彻底垮了。
长期的劳累加上巨大的精神压力,让这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再也撑不住了。
中法议和的消息传来时,左宗棠正卧病在床。
他听到议和的条件,气得又吐了一口血。

在他看来,明明在战场上打了胜仗,最后却签订了这样屈辱的条约,简直是对阵亡将士的侮辱。
这一病就再也没好起来。
左宗棠在病床上躺了好几个月,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提笔给朝廷写了最后一份奏折。
奏折里没有诉说自己的功绩,也没有为子孙后代求什么恩典,写的全是国家大事。
慈禧给左宗棠定"文襄"这个谥号,惹来了不少非议。
朝中有些大臣私下议论,说左宗棠虽然功劳不小,但谥号给得太高了。
这些风言风语传到慈禧耳朵里,她却一点都不在意。

慈禧心里明白,左宗棠这辈子亏欠太多了。
他把该拿的俸银都花在了国家大事上,自己却过得像个穷秀才。
朝廷欠他的,岂是一个谥号能还得清的?
追赠太傅的恩典也下来了,赐治丧银三千两。
这点钱对办一场体面的葬礼来说勉强够用,对左宗棠生前的贡献来说,简直轻如鸿毛。
慈禧批准了左宗棠生前关于设省的建议,这才算是对他最好的告慰。
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
几个月后,台湾也设省了。
左宗棠生前最牵挂的两件事,都在他死后不久实现了。

朝廷下旨在左宗棠的家乡湖南修建祠堂,供后人祭奠。
各地也纷纷为他立碑建祠,纪念这位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
这些身后的荣耀来得太迟,左宗棠已经看不到了。
左宗棠的一生,是晚清官场的一个特例。
他用自己的俸银补贴国家开支,用自己的生命守卫边疆国土。
那份只有两万五千两的遗产清单,是对他清廉一生最好的证明。
慈禧看到清单后的脸色突变,不是因为遗产太多,而是因为实在太少。

一个封疆大吏竟然穷成这样,这本身就是对朝廷最大的讽刺。
左宗棠走了,留下的是收复的166万平方公里国土,是福州城下击退的法军,是新疆台湾两个新设的行省。
至于那个"文襄"的谥号,配得上他,却远远不够。
信息来源:
《左文襄公全集》,岳麓书社
《清实录·德宗实录》,中华书局
《左宗棠年谱》,湖南人民出版社
《晚清七十年》,唐德刚著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