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诡事录之长安》奇案“康国的金桃”背后的真实历史

最近,热播的《唐朝诡事录之长安》又打开了诡奇的影视艺术世界,第一个案件“康国的金桃”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鲜为人知的是,“康国的金桃”并非杜撰,而是有真实历史可循。

金桃的产地康国,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的西域古国——康居国,由月氏人所建,位于锡尔河中游一带,最盛时成为中亚大国之一。

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后,与康居国有战有和。西汉后期,康居王遣使献马、派遣质子入长安。

后来,康居国逐渐衰弱,分崩离析。月氏人在中亚的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先后建立起几个小国,康国则是其一。

《魏书·西域传》记载:

“康国者,康居之后也。迁徙无常,不恒故地,自汉以来,相承不绝。”

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康国派遣使团到唐都长安,表达了纳贡依附的意愿。当时很多大臣十分欣喜,纷纷支持,但是却遭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婉拒。

送上门的附庸国,求之不得,唐太宗为什么要拒之门外呢?

他的理由是:

“前代帝王,好招来绝域,以求服远之名,无益于用而糜弊百姓。今康国内附,傥有急难,于义不得不救。师行万里,岂不疲劳!劳百姓以取虚名,朕不为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前代帝王好大喜功,热衷于开疆拓土,以求威名远扬,其实是华而不实、劳民伤财之举。假设康国依附,若其有困难危急时,唐朝出于道义就不得不援助,然而相隔遥远,劳师远征,代价巨大。这种浪费国力以图虚名的事,我不会干的。

唐太宗能有如此表态,除了他对帝王之道的认知之外,与他所处的局势也密不可分。

当时,唐朝继承隋朝的大盘,立国才十三年,根基未稳。而且,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皇位才五年,正在稳固内政时期。

同时,唐朝的四境尚未平定,尤其是周边的西突厥、东突厥、吐谷浑等,都是唐朝的劲敌和大患。

唐朝与康国之间,隔着西突厥。康国也长期遭受着西突厥的压迫。如果唐朝吸纳了遥远的康国,不但有名无实,还必然引发与突厥更大的冲突,陷入进退两难、长期消耗的境地。

显然,具有文才武略的李世民,有着清醒的政治头脑和认识。因而,他高瞻远瞩,冷静克制,不图面子,狠心放弃了送到嘴边的一块肉。

李世民拥有历史上少有的“英明之主”之声誉,可见一斑。

虽然唐太宗没有明确把康国纳入附庸国名单,但是唐朝在中亚地区也就拥有了康国这个友邦。

二十多年后,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显庆二年(657年),唐朝大将苏定方率军征伐,使得西突厥国亡。

搬掉了中间的阻碍,康国与唐朝就有了畅通的交往渠道。随后,康国依附于日益强盛的大唐,受唐朝羁縻制的布泽。

《唐朝诡事录之长安》中明确说到,“康国的金桃”案件发生在先天二年。“先天”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玄宗李隆基的首个年号,先天二年是公元713年。

唐代时期的康国,大约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出产农特产品桃子。

桃是蔷薇科李属落叶小乔木植物,喜光照,不耐阴,耐寒、耐旱,忌涝,适于温和气候环境,适宜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土壤种植。

桃原产于中国,先秦时期的《诗经》《管子》等都有相关记载,黄河流域广大地区遍植桃树。

而且,中国人早已发现了桃的诸多价值。例如,桃是园林绿化的观赏树种,与柳树混植,则有桃红柳绿之艳丽景观。桃也被用来比喻女子的美艳,《诗经》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诗句。桃仁、桃枝都具有药用价值。桃的果实桃子,则是可口的水果、祭祀用品。

公元前二世纪之后,桃树沿“丝绸之路”,进入中亚、西亚,继而传播到南亚、欧洲等地。

在这个传播过程中,中亚一带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出产的桃子品质优良。而且作为“丝绸之路”中段重要的枢纽,中亚出产的桃子运输到欧洲后,被视为一种珍贵的水果,常用于宴会和社交场合。

由此,西方学者认为桃子来自波斯(今伊朗一带),希腊语为“πέρσικα”(persika),意指来自波斯的桃子。该词后来演变为persic。桃的拉丁学名Prunus persica、英语“peach”、法语“pêche”等,也都由此衍生。

地处中亚的康国,出产的桃子外形“大如鹅卵”,多汁、甘甜,与原产地中国的诸多品种相比,颇有异域特色。

一种神奇的说法是,因为它香气浓郁,容易被虫蛀,因而在生长过程中,须有术士持咒保护,才能保证其品质。

而且,它是千里之外友邦进献的贡品,加之“其色如金”,具有富贵之气,符合大唐气象,因而受到唐朝皇室的推崇,将其称为“金桃”,成为皇室专享的特供名贵水果。

康国向唐朝进献“金桃”的最早历史记载,是在唐太宗贞观年间。《旧唐书》《唐会要》以及《辽史》等史籍,都有相关记载。

于是,“出口转内销”的桃子,成为唐朝与康国的友谊纽带。

例如在《唐朝诡事录之长安》中,康国受命,将西域诸国的地图情报密藏于“金桃”之中,通过“封泥保鲜”的生鲜运输技术,进献给唐朝皇帝。


但是,由于唐朝与西域源远流长、复杂的外交关系,加上“金桃”的神奇光环和玄幻色彩,在《唐朝诡事录之长安》里,“金桃”成为祸端,是怪鸟杀人案的重要工具。

抛却艺术创作成分,康国向唐朝进献“金桃”是确凿的历史。而且这段历史也成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佳话,是中西方交流的见证。

随着唐朝日益强盛,威服四海,万邦来朝,这种现象也吸引了西方的瞩目。

例如美国汉学家薛爱华(Edward Hetzel Schafer)著有《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一书。该书以“金桃”为视角切入点,以唐代为研究对象,展现了大唐时期的社会面貌,剖析了当时的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现象,被西方学者视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必读书籍。

那么,珍贵水果“金桃”的命运如何呢?

《旧唐书》中记载,唐太宗视之为珍奇,“诏令植之于囿苑”。

然而,唐朝长安和康国的地理、气候环境大不同,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而且,作为一种水果,相比诸多军国大事则不值一提。物换星移,“金桃”此后在中国的史书中也就鲜有记载。

而原产地康国,约在8世纪被阿拉伯帝国攻灭。当地后来是否继续出产“金桃”,很难得知。

一千多年前的康国“金桃”究竟长什么样,味道如何?今人只能靠推测、想象了。

#唐朝诡事录##唐朝##丝绸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9

标签:历史   长安   唐朝   真实   中亚   桃子   西域   突厥   丝绸之路   大唐   前代   水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