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贵州屯堡地区,青山秀水间隐藏着一个个石头垒砌的村寨,居住着一群600年前明代屯兵戍边者的后裔——屯堡人。

清镇卫城八大碗。
时光流转,悠悠600多年。屯堡人用石头筑起了家园,也用食物抚慰着内心的乡愁。他们把对美好生活的念想、体悟等诸般感受放入筵席之中,逐渐形成了既有江淮屯军特色,又有贵州山间坝子野趣的独特饮食。
其中,以“味兼南北”为其显著特征的屯堡菜,是屯堡地区的代表性美食之一,它以江苏地区老淮扬菜为基础,吸收川、湘、滇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菜肴的烹饪方式,轻油盐重酸辣,注重原汁原味的同时讲究食材新鲜度,体现了屯堡人独特的饮食智慧。

糟辣肉片。
无论是松枝熏制的腊肉血豆腐,还是糟辣肉片的酸辣香气,抑或是“一锅香”里的荤素杂烩……这些历经数百年的滋味,既有老家江淮的底子,又平添了几分黔地的泼辣,早已沉淀为屯堡人日常生活的肌理,是两地饮食文化交融的生动写照。
“屯堡菜有成席成宴的酒席菜,有小锅小灶的家常菜,也有风味独特的一锅香和种类繁多的小吃,这些家常菜朴实无华的气息,绵延着让人久食不厌的乡愁。”在贵州省作协会员、安顺市作协副主席陈文杰看来,屯堡美食以其饮食特色,逐渐影响了省内其他地区的烹饪方式,已经成为贵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腊肉血豆腐。
此外,因屯堡人的饮食文化源于军队,相传“屯堡军帐宴”便来自当年征南大将军傅友德为招待贵宾,在军帐内设下大锅,以各种飞禽走兽、野蔬菜肴混做一锅的大杂烩聚餐形式。其制法粗犷,风味独特,依稀可见当年军旅生活中就地取材、讲求实效的炊事逻辑,尤其是各种食材共煮一锅,热气腾腾,仿佛也带着集体共食、增强凝聚力的印记。这些菜肴的灵魂,不在于精雕细琢的技法,而在于那股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厚重与踏实。

屯堡孃孃倒大碗茶。
然而,屯堡味道绝非仅有金戈铁马的粗犷。细品之下,在用糯米和粳米制作而成的屯堡松糕粑里,藏着对江南糯米糕点的味觉转译;一碗用生姜、金银花、甘草、本地茶叶等混合泡成的大碗茶里,唇齿回甘下去,似乎无声讲述着一个族群在文化交融中如何灵活吸收外在养分,最终形成独一无二的屯堡味道。

松糕粑。
时至今日,当游客走进屯堡,坐在石板房里的八仙桌旁,品尝着主人家端上的青岩豆腐、灌汤猪脚、烤小肠、辣子鸡等美味时,他们所体验的已不单纯是一顿普通的菜肴。这里面,每一道菜都是一个故事,每一种味道都是一段历史。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陈江南
编辑/明雪
二审/姚曼
三审/陈曦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