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学者发出警示:下一个屠杀犹太人的,极有可能是美国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章内容均有可靠的信息来源,相关信源加在文章结尾

犹太人,人们第一个联想到的可能是二战时期德国的暴行,然后估计便是如今由大多数犹太人组成的国家,以色列。

而就在2025年初期,以色列学者科恩博士在一次电视访谈中的一句话,再次将“犹太人”“屠杀”两个词汇联系在了一起。

但这一次的主角不再是德国,而是美国。他说:美国可能是下一个对犹太人下手搞屠杀的国家。

那么科恩博士这句话的依据从何而来呢?美国真的会如此吗?

科恩的说法其实有一定的依据,主要得从美国的反犹主义开始论起。在19世纪时,第四次排犹事件爆发,尤其是沙俄排犹反应最为强烈,从16世纪时便是如此。

17世纪沙俄的沙皇,彼得大帝曾提到,他不愿意接受犹太人,因为他们会败坏沙俄的社会。

多国的排犹举措也就导致有大批的犹太人从欧洲到达了美国,想在这里寻得一处安身庇护之地。

可惜,美国虽然接受了这些犹太人的到来,但并未真心相待。大多数美国人都跟17世纪的沙俄沙皇想的一样,觉得这些“外来移民”是来破坏他们正常生活的。

毕竟犹太人最主要的本领就是经商,很少会有种地等类型实体经济,所以这也就相当于抢了美国商人的饭碗,被排斥的原因也显得合理了些。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反犹的苗头更加明显。在1880年,部分地方的旅馆便会挂上“不接待犹太人”的牌子。

20世纪末,这种现象也就变得更加严重,从一开始街头时常就能看到反犹的传单,文笔谩骂。直到后来一位犹太工厂经理,利奥·弗兰克,在1913年时被人诬告杀了人。

但等法院刚判完罪,这位犹太经理还没来得及上诉,便被一群暴民用私刑给处死了。

最让人没有想到的并不是这场冤案的本身,而是当时有部分美国人听闻这件事还拍手叫好。

从此事件不难看出当时美国群众的反犹情绪是有多高,后来美国犹太人的生活更是不太好过,直到1930年经济大萧条时期,当时美国全民都几乎穷的不像样。

而美国政府为了安抚民心,也急需找个背锅的对象。政府自己肯定不行,美国民众自己也更是不可能,于是美国的犹太人也就成为了背锅的对象。

在牧师查尔斯·考夫林的煽动下,美国反犹情绪可谓是达到了顶点。这场浪潮直到二战后才收敛了许多,随后的日子里,美国反犹的情绪都体现在私底下,很少有人会表现出来。

而主要的体现就在于美国社会对犹太人的限制,像大学录取名额、企业录用等诸多方面都不会给犹太人太多的名额。

但如今,美国群众的反犹情绪再次被点燃起来,2024年春,美国各大高校都表现出异常紧张的气氛。

如哥伦比亚、哈佛这些美国的顶尖学府,只见这些学府内的草坪上,都形形色色搭起了帐篷,而这些搭帐篷的学生们都手里都有着“解放巴勒斯坦”“犹太人控制美国”等类似的标语。

这场浪潮明面上的针对目标,是如今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在加沙的战争局势,以及对哈马斯这一巴勒斯坦政治派别的武装冲突上。但实际上,还是为了抒发底子里的反犹情绪。

据数据显示,截止到2024年的8月份,只在加沙地区就有超过3.8万名巴勒斯坦人因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战争丧命,其中大多还都是普通平民。

媒体把在现场的图像通过各类社交平台像全世界传播了出去,而美国年轻群体也正好从这些平台得知消息。

而以色列主要的组成人口就是犹太人,所以这个事件也间接印证了美国人底子里,认为犹太人是“入侵者”的观念。

所以在反以色列和反犹太人似乎是“相同”的模糊概念下,美国年轻群体的反犹热潮因此展开。

传单、横幅、聚众抗议,这些学生的强烈举措,使得美国的诸多大学率先成为反犹的重灾区,不仅影响着犹太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影响到了社会层面。

美国的右翼政治团体表现的最为明显,毕竟他们主要的观念就是美国白人至高无上,而外来的犹太人自然也属于他们的针对对象。

而左翼政治团体虽倡导的是反对种族主义,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以色列乃至犹太人的不满,渐渐的也就加入反犹的一方。

在舆论所带来的压力持续高涨下,2024年5月。《反反犹太主义意识法案》的颁布通过了美国国会的批准,这条法案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并没有直接否定美国群众的反犹观念。

而是将“反犹”的界定划分开来,虽然政府明显已经做到很大的退步,但在美国群众们眼中看来这一定程度上就是在限制他们的“言论自由”,所以这条法案的见效程度并不高。

据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便有2000起反犹事件发生,在2025年的5月,华盛顿的以色列大使馆更是出了事。

一名“反犹”人员直接开枪打死了两名工作人员,这件事也间接再次将反犹和反以色列联系在了一起。

美国的反犹情绪,从一定程度确实与1930年代的德国确实有几分相似。

当时的德国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在巨大的赔偿压力下,德国群众的生活明显不佳,街上到处可见失业的工人与穷困的老兵。

而德国的钱币又在迅速贬值,普通民众甚至连个面包都几乎买不起。

在这样的困境下,德国当时的一党派将主要矛头对向了犹太人,并将种族主义摆了出来。

他们认为是犹太人是这一切困境的罪魁祸首、“入侵”了德国,“吸取”了德国的钱财。

这让穷困潦倒的德国民众立即找到了发泄目标,德国的反犹情绪因此高涨,反犹的暴行也逐渐增多。

简单来说,德国的反犹情绪是将“反犹”和“仇富”混在了一起,而美国的反犹情绪是将“反犹”和“反以色列”联系到了一块。

二者皆在一种模糊的概念下,将“反犹”情绪拉上了顶峰。

科恩博士的这句话,其实是在间接对美国当下“反犹”的情况拉响警钟,他跟世界上大多数人一样,不希望残酷的历史经历重演。

暴力冲突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不能让仇恨蒙蔽了双眼,诸多问题需要的只是多了解,多沟通,世界才能少一点矛盾,多一丝和平。

信源:中国青年网 美国遇事“甩锅”大起底:经济大萧条迁怒犹太人,黑人成黄热病“替罪羊”

信源:新华社 美国会众院通过法案 扩大“反犹主义”界定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2

标签:历史   以色列   美国   犹太人   学者   德国   巴勒斯坦   沙俄   犹太   情绪   法案   信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