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长瘟疫持续51年,人口减少过半,很多名人死于这场瘟疫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前言

提起东汉末年,大家第一反应可能是三国争霸、英雄辈出。

曹操、刘备、孙权这些枭雄在历史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

可有多少人知道,就在这些英雄人物纵横捭阖的年代里,一场看不见的死神正在收割着无数生命?从汉灵帝时期开始,一场延续了半个世纪的大瘟疫席卷中原大地,让泱泱华夏的人口从5500万骤降到1500万。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每四个人里就有三个倒下了。

建安七子、曹魏权臣、普通百姓,无论身份高低,都难逃疫病的魔爪。

那么,这场改变历史进程的瘟疫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游牧民族带来的隐形杀手

很多人不知道,这场瘟疫的源头要追溯到更早的年代。

汉武帝为了开疆拓土,连年征讨匈奴。

战争打得轰轰烈烈,士兵们凯旋而归时却带回了意想不到的东西。

北方游牧民族过着人畜混居的生活,牛羊马匹跟人睡在一个帐篷里是常事。

这种生活方式在当时的草原上很普遍,可问题就出在这里。

病毒在动物身上变异,又传染给人类。

汉朝军队跟匈奴交战,接触了这些携带病毒的人群,就这样把疫病的种子带回了中原。

起初只是零星的病例,没人当回事。

可病毒这东西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它会潜伏、会传播、会爆发。

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埋在地下几十年,等到条件成熟就轰然炸响。

汉灵帝登基后,这颗炸弹终于引爆了。

公元184年那会儿,整个东汉朝廷已经腐朽不堪,宦官专权、党派之争闹得乌烟瘴气。

老百姓日子过得艰难,营养不良是常态,身体抵抗力自然差。

疫病就在这个时候大规模爆发,一发不可收拾。

汉灵帝在位期间,疫情先后爆发了五次。

每次爆发都像割韭菜一样收走成千上万条人命,整个村庄死绝的情况时有发生。

建安二十二年:死神最疯狂的一年

时间来到公元217年,这一年被史书记载为疫情最严重的年份。

什么概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尸横遍野"不是夸张,是纪实。

这年曹操正带着大军征讨东吴,想要一统天下。

军队浩浩荡荡开到前线,士兵们吃住都在一起,这种密集的集体生活给病毒传播创造了完美条件。

军营里开始有人发烧、咳嗽、浑身无力。

一开始还以为是水土不服或者普通感冒,没当回事。

可很快病情就蔓延开来,一个传十个,十个传百个。

士兵们成批成批地倒下,军医根本应付不过来。

曹操眼看着自己精心训练的军队战斗力直线下降,心里那个急啊。

可他也没办法,这病不是敌人的刀枪,看不见摸不着,防都没法防。

战争还没真正打起来,曹操的军队就已经损失惨重。

他是个聪明人,知道继续打下去只会让更多士兵白白送命,于是下令撤军。

这个决定改变了三国的历史走向。

本来曹操占据优势,这一仗打赢了说不定就能提前统一天下。

可疫病硬生生打断了他的计划,让三国鼎立的局面又持续了几十年。

军队撤退的路上,疫情还在继续发酵。

士兵们拖着病体往回走,一路上不断有人倒下再也没能站起来。

那些侥幸活着回到邺城的人,又把病毒带进了城里,引发了新一轮的传播。

建安七子的集体陨落

文人圈子里的灾难更让人唏嘘。

建安七子是当时文坛的明星人物,个个才华横溢。

孔融被曹操杀了,阮瑀早早就去世了,剩下的五个人本来还活得好好的。

可到了建安二十二年这个魔鬼年份,他们全都没能逃过疫病的魔爪。

陈琳、王粲、徐干、应玚、刘桢,这五个名字在当时如雷贯耳。

他们写的诗文传遍大江南北,粉丝无数。

可再大的才华也敌不过病毒。

王粲的死尤其让人难过。

这个人41岁,正值壮年,跟着曹操去征讨东吴。

在军营里染上了病,撑着病体往回赶,想回到邺城治疗。

可他高估了自己的身体,低估了疫病的凶险。

还没走到家就病死在路上了。

曹丕跟王粲关系特别好,听说他死了悲痛欲绝。

葬礼上曹丕做了件很有意思的事。

他知道王粲生前最喜欢听驴叫,觉得那声音特别有意思。

于是曹丕召集了一群朋友,在王粲墓前一起学驴叫,算是用这种独特的方式送朋友最后一程。

这个场景想想都觉得既悲凉又荒诞。

一代才子就这样离开人世,留下的只有朋友们的驴鸣和眼泪。

其他几位文人的死同样令人惋惜。

他们本该还有大把时间写出更多传世之作,可疫病不给机会。

几个月时间里,建安七子就这样从文坛消失了大半。

那些流传下来的诗文成了绝唱,再也等不到续篇。

权贵也逃不掉的劫数

司马朗是曹魏的大人物,司马懿的哥哥,地位显赫。

按理说这种身份的人,有最好的医疗条件,有最安全的居住环境,应该能躲过疫病。

可他偏偏死于一个很多人想不到的原因——太负责任了。

曹操带兵出征,司马朗作为重要官员随军出发。

军营里疫情爆发后,很多士兵病倒在床。

司马朗看到这个情况,心里过意不去。

他觉得自己是朝廷命官,应该关心士兵的死活。

于是不顾随从劝阻,亲自去军营里探望那些染病的士兵。

他走进一个又一个病房,看望那些躺在床上呻吟的年轻士兵。

拍拍这个的肩膀,握握那个的手,说些鼓励的话。

当时的人对疫病传播途径一无所知,根本没有防护意识。

司马朗就这样暴露在病毒环境里,跟患者近距离接触。

结果可想而知,没过几天他自己也病倒了。

权贵有什么用?地位高有什么用?病毒面前人人平等。

司马朗病情恶化得很快,军中的医官束手无策。

他最后死在军营里,一个堂堂的朝廷重臣就这样死于一场瘟疫。

消息传回京城,震惊朝野。

连司马朗这样的人都能被传染致死,其他人就更没安全感了。

一个医生的觉醒

乱世之中出英雄,灾难面前见真情。

张仲景就是在这场疫病中站出来的英雄。

他出身南阳的大家族,家境殷实,本来可以过着富足安稳的日子。

可疫病来了不讲道理,不管你是富人还是穷人。

张仲景的家族有200多口人,短短10年时间里死了三分之二。

亲人一个接一个离世,这种痛苦可以想象。

眼睁睁看着亲人死去却无能为力,这种感觉太折磨人了。

张仲景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这种病?这病到底是什么?有没有办法治?他是个有文化的人,家里藏书丰富,开始翻阅各种医书寻找答案。

可古代的医书对这种大规模爆发的疫病记载很少,根本找不到有用的信息。

既然书本上找不到答案,那就去实践中找。

张仲景做了个大胆的决定:走出家门,到民间去调查研究。

他背着药箱走村串户,哪里有疫情就往哪里跑。

别人都在往外逃,他却往疫区里钻。

见到病人就仔细观察症状,问这问那,做详细记录。

发烧到什么程度?咳嗽是干咳还是有痰?身上哪里疼?吃得下饭吗?睡得着觉吗?他把每个病人的情况都记录下来。

看的病人多了,张仲景发现这些病例有共同特点:都是从发烧开始,接着出现各种症状,如果治疗不当很快就会丧命。

他把这种病归类为"伤寒病",开始研究治疗方法。

不同阶段用什么药,剂量多少,怎么搭配,他都反复试验。

有些药方有效,有些无效,他就不断调整改进。

一本书的诞生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张仲景写出了《伤寒杂病论》。

这本书不是在书斋里闭门造车写出来的,而是用无数病例、无数次试验、无数个不眠之夜换来的。

书里详细记载了各种病症的表现和治疗方法,把他多年积累的经验全部写进去。

这本书的价值怎么说都不为过。

它不仅救了当时的人,还影响了后世上千年。

中医的很多理论和方剂都源于此书。

到了现代,新冠疫情爆发时,中医研发的"清肺排毒汤"还是从这本书里找的灵感。

一本1800年前的医书,放到今天还能发挥作用,这说明什么?说明真理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张仲景不仅写书,还坚持免费给老百姓看病。

那个年代医药费用高昂,普通人生病了只能等死。

张仲景不收钱,谁来看病都给治。

药材不够了就自己掏钱买,从不计较成本。

老百姓把他当成活菩萨,称他为"在世华佗"。

这个称呼可不是随便给的,是真心感激他救命之恩。

有些医生看病是为了赚钱,张仲景看病是为了救人。

他把自己的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希望有更多人能掌握治病救人的本事。

学生们跟着他学习,也继承了他的医德。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可当这个人培养出一群人,影响力就扩大了无数倍。

朝廷的无能和百姓的绝望

疫情肆虐了51年,为什么会持续这么久?医疗技术落后是一方面,统治者的态度是更重要的原因。

东汉末年的朝廷已经烂到根了,皇帝昏庸无能,宦官把持朝政,大臣们忙着争权夺利。

老百姓的死活?谁在乎?

疫情爆发后,朝廷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

没有组织医生救治,没有发放药物,没有隔离病患,甚至连基本的统计都没做。

就这样放任疫情蔓延,眼睁睁看着百姓成批死去。

有时候觉得,比病毒更可怕的是人心的冷漠。

老百姓本来日子就不好过,连年战乱、赋税沉重、天灾不断。

身体早就虚弱了,抵抗力很差。

疫病一来,根本扛不住。

有的人全家死光,有的村子变成空村。

活下来的人也是惊魂未定,不知道哪天轮到自己。

那个时代的医学水平确实有限,很多疾病治不了。

可如果朝廷重视起来,组织资源进行救治,情况绝对不会这么糟糕。

问题是统治者压根不把百姓当人看,死多少人都无所谓。

他们关心的只有自己的权力和利益。

这种冷血和无能,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

公元220年东汉灭亡时,全国人口只剩1500万。

当年5500万人的繁华景象再也看不到了。

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破碎的家庭、无尽的哀嚎、数不清的坟墓。

一个时代就这样在疫病和战乱中走向终结。

结语

回头看这段历史,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一场疫病改变了整个时代的走向,收走了无数生命,包括那些才华横溢的文人和位高权重的官员。

病毒面前没有特权,死神不会因为你有钱有势就放过你。

张仲景这样的医者用自己的努力试图挽救更多人,他的贡献值得永远铭记。

那些死于疫病的人不该被遗忘,他们的经历提醒我们:面对灾难,最重要的是团结应对、科学防治,而不是相互推诿、坐视不管。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希望我们能从中汲取教训。

信息来源:

《后汉书·五行志》

《三国志·魏书》

《伤寒杂病论》序言

范晔《后汉书·郡国志》人口统计数据

曹丕《典论·论文》关于建安七子的记载

陈寿《三国志·司马朗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7

标签:历史   瘟疫   中国古代   最长   人口   名人   疫病   建安   司马   疫情   朝廷   病毒   东汉   后汉书   士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