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召和举荐是统治者从民间直接征取或由在朝官员推荐入职的人才录用方式。
伴随科举制的成熟,国家招揽人才的主要方式转向规范化的考试,但对于像医师这样的专门技术人才,因其所学不在科举考试的范围内,征召和举荐的作用依然重大。
元朝科举衰落,不少士人以医为业,其中就有因医学成名而被授予官职者。明代也有民医因其家学或声望而被征召入宫之例。
清王朝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机构的运行机制尚不健全,亟需各类人才。清军入关之际,为稳定局势,清廷规定按照 “故明旧例” 确立在京文武官员的俸禄额数,太医院院使、院判每年获得 “额柴薪银” 四十八两,御医、吏目各为二十四两。
这说明清廷实际上接管了前明王朝的太医院,那么沿用在明太医院供职的医者或从明代世医家族中挑选人员都是极有可能的。另外,清太医院还从民间采访、征用医生。遗憾的是,关于清前期医员来源的资料较少,我们仅能依据个例来考察。
康熙年间的御医凌一凤,籍隶浙江,先祖为明代太医院御医凌汉章。凌一凤擅长针灸,曾任太医院右院判。档案记载他被康熙帝派去给西洋画师聂云龙治疗肩膀疼痛。这是笔者目前所见明代御医之后入职清太医院之例。
康雍时期医官祁嘉钊之父祁坤为顺治、康熙时期的御医,曾任太医院院判,著有《外科大成》。祁嘉钊深得其父医学真传,于康熙三十六年(1679)起在内廷供奉,亦是通过继承家学而任职于太医院者。
康熙、雍正年间著名大方脉大夫刘声芳,官至太医院院使、户部侍郎,是留有医迹较多的清代御医。他的入院方式在档案中有所涉及。康熙四十六年(1707)六月,李国屏所进汇报赫世亨感激赐医的奏折含康熙帝的朱批:“刘声芳系朕从南方携来之新大夫,可令伊诊治。”
这表明刘声芳很可能是康熙帝在南巡时招募的医生。据学者研究,刘声芳的入院时间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左右,他的起始官阶即为御医,到康熙四十九年(1710)已升为太医院右院判。其擢升之快,反映出皇帝对征召医者的重视。
关雪玲还在康熙朝档案中发现清圣祖曾招募沈石青(他在清军平定 “三藩” 之乱中治愈众多将士)、朱本中(此人名声广,但因故未能进宫)、章文璜(通医文士,原随大学士王换修书,后因医术受皇帝赏识,成为御医)等人。
他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让皇帝了解其医术,从而获得成为医官的机会。
康熙帝对天花预防十分重视,曾招募南方种痘医生入京。康熙二十年(1681), 江西痘医朱纯嘏、陈天祥被派往京城为皇子孙种痘,后朱纯嘏等人留京成为太医,太医院也设立痘疹科。
研究表明,种痘制度推行后,康熙帝子孙的成育率有所提高。此外太医院的痘医也为满蒙贵族儿童种痘。
清代前期太医院医员的入职方式,除皇帝直接征召外,还有大臣举荐入院。如康熙末年,擅长 “金针开瞽” 术的浙江归安人闵体健因治愈礼部尚书陈诜妻子的失明症,由陈诜举荐入太医院,后以年老辞归,卒于故里。
以上所举凌一凤、祁嘉钊、刘声芳等例,大致反映了清前期的医者因征召、举荐而成为太医院官的情形。因资料有限,我们无法得知更多细节,考虑到清前期宣传 “满汉一体”, 招揽汉人为官的整体环境,推测当时还有更多汉医通过类似的途径入院。
另一段特殊时期是清末。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患病,经太医调理未见好转,清廷传谕各督抚举荐院外医生来京,故清末也是举荐医生入院较多的时期。他们当中有的人在治疗完毕后即返回原籍,有的人则在太医院留任了一段时间。
严格来说,他们只是 “编外” 御医,但因曾为太后、皇帝治病,名声鹊起,像马文植、杜钟骏、薛宝田、力钧等人还将自己进京诊脉的经历撰著成书,其知名度远远高于那些在宫中长期任职的御医。
不难发现,被举荐的外省医生,无论其身份为何,都要在进京后先由内务府率同太医院堂官察看审核,然后才有机会诊视太后。
推荐人都是当朝要员,前述光绪六年(1880)慈禧患病时,还有直隶总督李鸿章举荐洋务派举人薛福辰,两广总督刘坤一呈保前内阁学士周寿昌和湖北盐法道程春藻,湖南巡抚李明墀推荐醴陵县知县连自华。
光绪三十三年(1907)至三十四年(1908), 先后有陈秉钧、曹元恒、吕用宾、周景涛、杜钟骏、施焕、张鹏年等六名医家被举荐来京,诊治光绪帝病。
《太医院志・征取》载 “道光以后,屡有京外大臣保荐知医官员,虽皆渥蒙优异,然俱奉旨随同太医院给事”, 正是对清末征取医生之事的总结。
征召、举荐良医入院,当为清太医院增补医员的惯例。雍正元年(1723)的一则上谕反映了这一情况:“良医须得老年经历多者,但伊等惮于远行。嗣后果有精通医理、疗疾有效者,或将伊等子弟辈授为经历、吏目微职,以示鼓励。着大学士等议奏。钦此。
遵旨,议准:令九卿暨直省督抚,各举灼知之年老医生,该地方官资以路费,护送到京,报礼部交院试用。
果能医理精通,疗疾有效即奏明,照例在院授职外,仍听报出伊子弟等一人,如系见任官,以应升之官即用;候补、候选者,以应得之职即用;贡监生员,以经历即用;布衣以吏目、典史即用。”
可见雍正帝看重医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 —— 年老经验丰富者通过礼部手续即可在院授职。而且为鼓励好医生入院,清廷还对他们的子弟给予做官方面的优待。
此外,军队在外作战,若有医疗需求,可以征取医生。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卷八十六《太医院》载:“军前需医,由院遴选二人具奏,得旨即驰驿往,兵部遣官护行。其随征医人以庸医充代者,罪之。”
乾隆四年(1739)的一份奏折有这样的记载:“额外吏目顾琏原系民医,奉旨召募,前往军营驻防,赏授额外吏目,三年期满换班回京,吏部议叙遇缺即用。”
乾隆年间长期在军营效力的医生陈催也是民医出身。清太医院医官日常须在宫中各处值班,原本差多人少,所以清廷不便派遣大量医官前赴军营,征召民医的办法可快速填补军队的医疗需求,同时也为太医院提供后备人才。
文|萌眼探世界
编辑|萌眼探世界
更新时间:2025-05-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