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正值三伏天,自7月20日“入伏”,今年的三伏天正式拉开序幕。虽为10年来“最短三伏”,却因持续高温、高湿、晚台风等气候因素,岭南地区依然“热力拉满”,酷似“湿热炼狱”。在“上蒸下煮”的环境中,许多人不仅身体疲倦、食欲下降,更出现烦躁易怒、情绪低落、失眠梦多等现象,这种状态,正是中医所说的“情绪中暑”。
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东莞市中医院)睡眠心理门诊提醒,三伏天容易“情绪中暑”是因为中医认为,夏季阳气外浮,湿热之邪盛行,易扰心神、耗气伤津,情绪波动、睡眠障碍等接踵而至。特殊人群更要关注情绪中暑,推荐养生食疗和穴位按摩。
三伏天情绪中暑有三大原因
湿热困阻,气机不畅湿性重浊,热性升散,湿热交织,阻碍脾胃运化,影响气血升降,痰热内生,扰动心神。常见症状包括:心烦气躁、焦虑抑郁、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食欲下降等。
汗出伤津,气血亏虚暑热引发大量出汗,津液耗伤,阴血不足,心神失养;同时气随津脱,元气亏虚,易致疲倦乏力、情绪低落、夜不能寐等。
阳气亢盛,扰乱心神三伏天外界阳气最盛,人体阳气亦浮越于表。若内在阴液不足、作息失调或饮食不当,易导致阳亢火盛,干扰心神,表现为易怒、焦躁、头痛、血压升高等。
特殊人群更需关注“情绪中暑”
老年人的脏腑功能减退,气血亏虚,湿热之邪易扰心神,引发早醒、碎片化睡眠、情绪抑郁等。
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温天出汗多,血液黏稠度升高,血压波动大。情绪不稳会加重心脏负荷,增加心脑血管意外风险。
更年期女性:肝肾阴虚,内热偏盛,三伏天加剧汗出、潮热、烦躁、失眠、盗汗等,更容易情绪波动。
青少年:脏腑功能未稳,外感湿热易引发肝火亢盛,表现为易怒、叛逆、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常伴睡眠紊乱。
轮班/熬夜工作人群:生物钟紊乱,本已“阳不入阴”,加之暑湿外扰,失眠、情绪不稳等情况更加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与身心健康。
中医特色穴位按摩和中药沐足
常用穴位:百会、内关、神门、太冲、三阴交;功效:疏肝理气、安神助眠、提神醒脑、除烦清心。
中药沐足方法:水温35-40℃,浸泡至踝关节以上15-20分钟;功效:促进血液循环,引热下行,改善睡眠,缓解足部疲劳;常用药材:艾叶、藿香、薄荷、丹皮等。
此外还可以运用中药香囊/药枕。常用药材:合欢花、石菖蒲、菊花、夜交藤、旋复花等;功效:清热除烦、安神助眠、芳香醒脑。
食疗养生:清心祛湿,调和五脏
推荐清心五花茶金银花、菊花、鸡蛋花、木棉花、槐花,沸水冲泡或稍煮,代茶饮。功效:清热解毒,消暑利湿。体质虚寒、易腹泻者慎用。
冬瓜薏米老鸭汤冬瓜(连皮),薏米,芡实,陈皮,老鸭,生姜,加水煲,加盐调味。功效:清热解暑,健脾祛湿,滋阴而不腻。
酸梅汤乌梅、山楂、甘草、陈皮、冰糖适量,材料洗净加水煮,加冰糖调味。功效:生津止渴,开胃消食,缓解烦渴燥热。糖尿病患者去糖。
甘麦大枣汤炙甘草,小麦,大枣,煮水代茶饮。功效:养心安神,和中缓急。尤适用于更年期、情绪低落、脏躁者。
百合莲子羹百合,莲子,冰糖适量,煮羹。功效:清心养阴安神。适用于阴虚失眠、心烦者。
相关链接
生活起居:静心养神,顺时而行
建议规律作息:晚上11点前入睡,午休15~30分钟;
适度运动:清晨或傍晚,八段锦、太极拳、慢走为佳;
减少信息刺激:减少长时间刷手机、游戏,尤其睡前;
培养静心爱好:书法、音乐、冥想等,可调畅情志;
科学避暑:室温控制26℃左右,避免风扇直吹头颈;
饮食清淡:多吃瓜果蔬菜,忌食寒凉、油腻、辛辣食品。
来源丨记者/冯静
编辑丨吴嘉雯
更新时间:2025-08-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