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南京照相馆》的热映,屏幕中那一台台老相机和胶卷,也勾起了许多人的怀旧情绪,令无数网友回忆起曾经的胶卷相机时代。
只要是二十一世纪之前出生的人,都会回忆以前照相都是胶卷相机,然后拿着胶卷去照相馆冲洗照片。今天,就来解读胶卷相机时代中国人拍照的价格。
在《南京照相馆》的电影里,我们能看到照相馆对于民国南京的人们生活的重要特殊意义。
当时普通市民记录日常生活,还是日军妄图用照片粉饰暴行,彰显侵华战争的军功,照片在日常生活中都发挥重要的作用。
民国时候,没有现代的数码相机、智能手机,拍照都是胶卷相机。当时中国工业落后,照相机和照相的胶卷都是依赖于进口。当时,德国的相机凭借卓越的工艺和出色的性能,在南京的照相馆中备受推崇。
德国的徕卡于 1913 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 35 毫米相机,小巧便携的设计,获得了消费者的欢迎。在民国时候,德国的徕卡相机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如徕卡 Ⅱ 型相机具备高分辨率的镜头,能够捕捉到极为细腻的画面细节,操作相对简便,令摄影师在拍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
因此,在民国南京的高端照相馆,徕卡相机成为了专业摄影师的首选。当时专业摄影师使用徕卡相机为达官贵人拍摄肖像照,记录下重要的社交活动。由于徕卡相机镜头的优质,拍出来的照片画质清晰、层次丰富,完美地展现了被拍摄者的神韵和风景的美感。
德国的禄莱相机在民国南京拥有极高的人气,尤其是禄莱双反相机的独特双镜头设计。禄莱双反相机的功能,体现在一个镜头用于取景,一个镜头用于拍摄,这样摄影师能够更直观地把握画面的构图。禄莱双反相机成像效果比较出色,拍出的照片具有独特的立体感和质感。
德国的禄莱相机
在民国的南京,富裕家庭在拍摄全家福时,都会选择去配置德国禄莱相机的照相馆。因为它不仅能够清晰地记录下一家人的面容,还能为照片增添一份艺术感,让全家福成为珍贵的家庭记忆。
但在民国的南京,能拥有德国徕卡相机是凤毛麟角。1927年《南京物价月报》记载,一台德国产徕卡Ⅰ型相机售价 120 块银元。现在,就看看民国社会各阶层的工资收入,才知道当时一台进口相机价格的昂贵。
民国基本货币单位是大洋,也就是银元。1933 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文官官等官俸表》 ,蒋介石作为最高领导人,月薪 800 银元。
普通公务员的月薪则低得多,初级公务员(如办事员、书记等)月薪大约在 20 —50 银元之间。中级公务员(如科员、股长等)月薪大约在 50 —100 块银元之间。高级公务员(如科长、处长等)月薪大约在 100 —300 银元之间。
普通工薪阶层和农民的收入更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工人,月薪仅有 8 到 10 块大洋 。在南京,底层劳动者的月收入仅 3 - 4 银元 。
可以看到,一台120元银元的德国徕卡相机相当于一个工人五年、六年的工资,可以看到乃是属于高档的奢侈品。
由于德国徕卡Ⅰ型相机价格昂贵,能够拥有这一类型的照相馆是凤毛麟角,乃是属于高端照相馆。就是高成本,当时能熟练操作这一类相机、调配相关显影液的摄影师凤毛麟角,整个南京城里持证的“摄影技师”也不足 50 人。因此,能够配置德国产的徕卡Ⅰ型相机是高端相馆,能够享受德国产的徕卡Ⅰ型相机都是社会上层的达官权贵和富人阶层。
除了德国相机,当时日本工业的发展,相机制造业不断进步,日本相机业凭借相对较低的价格,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一定份额。如1937年的日本佳能相机,虽然成立时间相对比较晚,发展却是非常迅速。
在民国后期,佳能相机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以其性价比吸引了广大消费者,成为比较亲民的相机。一些年轻的摄影爱好者和小型照相馆的摄影师,由于资金有限,都选择使用亲民的佳能相机捕捉南京街头巷尾的烟火气,记录普通百姓的生活百态。
日本的尼康相机在南京也有市场。尼康相机由于镜头光学性能优良,能够提供清晰锐利的成像效果。在价格方面,尼康相机相对于高端的德国相机,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因此,当日军占领南京之后,很多日军随军记者都使用尼康相机记录南京发生的重大社会动态、重大事件,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有力的视觉支持。
侵华日军的相机
现在看看于胶卷相机匹配的胶卷价格。要知道,相机配置的胶卷价格作为拍照不可或缺的部分,价格直接影响到拍照的整体开销。
当时,胶卷市场被进口品牌主导,柯达胶卷最为常见。据相关资料记载,20 世纪 30 年代,柯达120胶卷在南京市场售价约 2 - 3 块银元一卷。
以1933 年南京物价为参照,一块银元能买 25 斤大米 ,那么一卷柯达 120 胶卷价格,相当于 50 - 75 斤大米的价格。所以,买一卷柯达120胶卷占了当时工人三分之一工资,相当于花费今天月薪三千工人的三分之一工资。
除了柯达120胶卷,民国南京比较流行是德国知名品牌—矮克发胶卷,以其独特色彩风格受到部分摄影师青睐。对追求照片艺术效果的专业照相馆来说,矮克发胶卷是不错选择,但高昂价格也限制了该胶卷的普及。
在南京市场,矮克发 120 胶卷价格也在 2 - 3 块银元一卷左右。如此高价的胶卷,只有少数富裕阶层、达官权贵和专业摄影人士能够消费得起。
根据民国的相机和胶卷的价格,现在再看看民国拍照的价格。当时不同类型的照片价格差异很大,比较便宜是普通证件照,昂贵一些是艺术照和全家福这一类照片。
根据资料记载,1935年,南京的“宝昌照相馆”的普通证件照定价为一银元。根据当时南京物价,一银元能够买 25 斤大米,或 3 斤多牛肉 。也就是说,拍一张普通证件照,相当于一个底层工人四分之一甚至更多的工资,花费相当于普通家庭好几天的口粮钱,再今天看来,相当于花费五六百元拍一张证件照。
如果是拍艺术照、全家福这一类对照片画面要求更高的照片,价格更是高,普通老百姓是承受不起。根据南京档案馆藏的 南京“宝昌照相馆” 1935 年账簿,拍一张 “美术照”(艺术写真),如果用进口相纸放大成 12 寸,定价 10 银元。要知道,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才8-10银元,拍一张照片就相当于花费了一个底层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对于生存困难的穷人来说是承受不起的。
又如民国南京新街口的“大华照相馆”主打 “洋房布景 + 彩色修片”,一套结婚照敢收 80 块银元。这 80 块银元,相当于当时南京城内一套四合院半月的租金,更是普通底层劳动者一年多的收入,相当于今天四万或者五万元拍一套结婚照。
所以,民国流传下来的艺术照或者全家福照,很多都是富裕阶层的,如达官贵人和享受高收入的大学教授和知识分子。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证明当时徐志摩、鲁迅一样文人在当时的高收入,以及民国军阀和四大家族的资产雄厚。普通工薪阶层和小职员有闲钱,也只能拍一寸或者五寸的证件照,没办法享受艺术照和全家福照片。
后来在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候,伴随着战争造成的物资紧缺和通货膨胀,造成了物价飞涨,即使拍证件照也是少数富人能享受的消费。
从民国照相馆的拍照价钱贵,可以证明民国社会阶层差异巨大,贫富悬殊严重,普通百姓没有太高的物质享受。
改革开放后的八九十年代,虽然经济条件比建国初获得改善,但拍照的价格依然不便宜。
当时,市面流传的相机,国产相机普遍一百元以下。如海鸥203(120胶卷折叠相机),价格为60-80元(1980年代初);凤凰205(135胶卷旁轴相机),价格为80-120元(1980年代中后期)。
中端国产的单反相机,价格在200-500元之间,如海鸥DF-1(单反相机)价格为300-400元(1980年代中后期),仿制美能达X-300,可换镜头。珠江S-201(单反相机)价格400-500元。
要知道。当时1980年普通工人月薪约30-50元,买一台海鸥203要2个月工资。1985年后工资上涨(约60-100元/月),凤凰205相当1-1.5个月工资,这也是普通工薪阶层承受不起的。
海鸥相机
又如进口相机,一般是日本的佳能、尼康、美能达等品牌相机,如佳能AE-1(135单反)价格:800-1200元。尼康FM2(135单反)价格:1500-2000元(1980年代末)美能达X-700(135单反),普通工人2-3年收入,只有当时的万元户才能拥有。
再比如德国的徕卡M6(135旁轴),价格为5000-8000元(1980年代末,黑市价)、禄莱双反(120胶卷),价格3000-5000元(1980年代。
于是,1985年一台德国徕卡M6,大约等同于普通工人5-10年工资,几乎只有外企高管、华侨或高干,或者高端照相馆才可能拥有。
德国徕卡M6
可以看到,照相机的昂贵,拥有一台相机仍然是个奢望。大多数人拍照还是得去照相馆。照相馆证件照的价钱:黑白照0.5-1元/张,彩色照3-5元/张(当时工人月薪约30-50元),相当于今天花费一两百元去拍证件照。
当时使用胶卷相机,不仅是拍照,还包括胶卷底片冲洗和扩印的费用。在1980年初,照相馆黑白胶卷冲洗+5寸照片扩印价钱为10-15元/卷;之后到了八十年代末,乃是8-12元/卷。
柯达、富士彩色胶卷冲洗+5寸照片扩印:20-30元/卷(1985年前),在1985年后为15-25元/卷。
因此,可以推测在1983年,一个普通工人如果买一卷柯达彩色胶卷,大约要花费20元,再加上25元的冲洗扩印费,一共花费45元,相当于普通工人半个月工资。
所以,那时代的人拍照是非常谨慎,每按一次快门都要精打细算,找准机会再拍,生怕浪费胶卷,浪费钱。去照相馆拍证件照,都要穿最体面的衣服,摄影师会反复叮嘱“别动、笑一笑”,因为重拍一次又要花费成本!
现在分析那时代冲印照片为什么这么贵?主要是彩色相纸、药水主要从柯达、富士进口,成本高。再加上照相馆的暗房冲洗、修片全靠人工劳动,效率低。普通人拍照频率低,行业规模小,难以降低成本,这些都造成拍照的价格高。
80年代婚纱照:普通人半年的积蓄
以南京的一些老照相馆为例,八九十年代拍一套简单的个人写真,价格大概在 20 到 30 元。当时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也就 100 多元。也就是说,拍一套写真,差不多要花掉工人四分之一的月收入。如果是拍全家福,价格会更高,可能要 50 到 100 元不等。1980年代末,婚纱照开始流行,一套10张12寸照片+化妆+服装,价格100-300元,相当于普通工人2-6个月工资。
可以看到,在那时代普通工薪阶层一年拥有一两张照片,都是奢侈品的享受。由于昂贵,那时代的人对于拍照非常珍惜,每张照片都承载着珍贵的记忆。
但时间推移到二十一世纪,网络时代的到来,数码相机淘汰了传统的胶卷相机。当智能手机的兴起,手机摄像头越来越强大,各种拍照软件功能丰富,随时随地都能拍出美美的照片,拥有一张个人照片不再是奢侈的享受。现在5寸彩照冲印仅0.5-1元/张,乃是80年代的1/10。
所以,我们现在能享受用手机拍照记录生活的美好瞬间,真的要感激科技的力量。当想到过去人们为拍一张照片付出的昂贵价格,可能你更加会珍惜现在的生活。
现在,朋友们你的家里还有过去时代胶卷相机的老照片吗?你还记得那时代去相馆拍照花了多少钱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更新时间:2025-08-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