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有个传奇人物,叫车建新,这个名字,几年前可能还代表着风光无限——他是红星美凯龙的创始人,资产一度高达430亿,被称为“中国家具首富”。
可谁能想到,短短几年时间,他的风光全变了样,2023年,红星美凯龙亏损271亿,欠债325亿,还被七家法院追着要钱,一个曾经的商业帝国,就这么塌了个彻底只得靠政府“接盘”收拾残局。
那么他们到底是怎么从巅峰到谷底的?这背后发生了什么?
有人说,2024年对富豪们来说就像是“倒霉年”,或者说是“栽跟头年”,到2024年8月份,已经有30家在A股上市的公司公布了他们的高管被调查的消息,比如维生素行业的巨头许江南,艾玛科技的掌门人张剑,还有森麒麟的创办者秦龙,这些大佬都卷入了其中。
从曾经风光无限的顶峰,一路摔到爬不起来的低谷,这些大佬们连连栽跟头,肯定会让他们掌管的公司更加动荡不安,车建新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车建新的故事,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16岁的车建新因为家里穷,早早辍了学,跟着师傅学木工,说实话,那时候谁能想到,这个学木工的小伙子以后能成首富呢?
1986年,20岁的车建新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借了600块钱,开了个手工木作的小作坊,他手艺不错,生意也渐渐有了起色,第二年,他直接在常州开了青龙木器厂,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但车建新显然不是满足于开个木器厂的小老板,他很快就盯上了家具销售这个行业,1991年,他拿出上百万的积蓄,在江苏搞了第一个家具专营店,这就是后来红星家具城的雏形,然而仅仅四年过后,他已经开了20多家连锁店,净利润突破1.5亿元,几乎全国各地都有了红星家具城的影子。
可是,这还不够,90年代末,车建新干脆把红星家具城改成了红星美凯龙,转型做家具商场,在那个中国家居市场还没完全起来的时候,他率先推出了“家具连锁”的概念,开了一家又一家分店,业务扩展到全国,到了2016年,红星美凯龙已经在全国开了200多家门店,成为家喻户晓的家具巨头。
但车建新不满足于此,他觉得光靠卖家具,规模再大也很难突破千亿目标,于是他把目光转向了房地产,想要延长产业链。
他的想法是,做那种集家具、百货、住宅为一体的大型商业区,2018年他斥资1800亿,疯狂拿了20块地,准备大干一场。
他觉得那才是真正能赚大钱、快钱的行当,他甚至在经销商大会上放出豪言:“买地是做企业的命根子!”
于是,一场近乎疯狂的“地产大跃进”就这么开始了,红星美凯龙斥资超过一千八百亿,在全国各地疯狂拿地,尤其是在长三角这些热点区域,更是大举扩张,盘算着要开发大量的住宅项目,据说,那年红星在房地产上的投资额,比上一年暴增了三十二倍。
这种近乎孤注一掷的豪赌,等于是把整个企业的命运都押在了房地产这辆高速行驶的战车上,车建新或许是想学万达,从一个卖家居的,摇身一变成为通吃商业地产和住宅开发的“地产大亨”。
可他似乎忘了,红星美凯龙的核心竞争力在家居零售的渠道和品牌,而不是地产开发的经验和资金运作能力。
更要命的是,房地产这行当,是典型的高杠杆、高风险、强周期。它可不像卖家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么简单,这玩意儿需要巨大的资金沉淀,对政策风向又极其敏感,一旦市场调头,或者融资渠道一收紧,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车建新偏偏在楼市高点大举杀入,甚至不惜背上高额负债去抢一些“地王”项目,这无异于在悬崖边上跳舞,他或许沉醉在“规模越大越安全”的幻觉里,却忽视了脚底下越来越大的风险窟窿。
结果呢?当“三道红线”这样的调控政策一出台,当三四线城市的房价开始掉头向下,他之前那些高价拿下的土地,瞬间就成了烫手的山芋。
常言道,赶上了好时候,猪都能飞上天,运气差了,英雄也白搭,企业的发展,固然离不开创始人的眼光和团队的打拼,但也实实在在受着时代大潮的影响。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变故,给全球经济按下了暂停键,也成了压垮红星美凯龙的又一根稻草,而且是挺重的一根。
疫情一来,大伙儿都关在家里不敢出门,红星美凯龙遍布全国的那些家居卖场,自然是门可罗雀,出租率大幅下降,本来利润就不高的家居业务,更是雪上加霜,亏损像潮水一样涌过来。
而更致命的是,那些被寄予厚望的地产项目,也因为施工停滞、房子卖不出去,大量变成了烂尾楼和积压库存,进一步吞噬着企业本就紧张的现金流。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冲击还没完全消停,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又持续加码,“三道红线”等政策更是精准打击了那些高负债、高杠杆的房企。红星美凯龙这种半路出家、根基不稳的“地产新兵”,自然是首当其冲。
资金链迅速绷紧,到了2023年,红星控股公司的亏损高达两百七十多亿,负债总额更是飙升到了吓人的三百二十五亿。
为了自救,车建新不得不忍痛割肉,低价甩卖股权和资产,甚至关闭了多家商场,但这点钱对于巨大的窟窿来说,还是杯水车薪。
最终,多家法院找上门来,追讨巨额债务,车建新也从昔日的首富,变成了被限制高消费的“被执行人”,他亲手打造的商业帝国,就在这内外夹击之下,轰然倒塌。红星控股也不得不在2024年6月申请破产重整。
当然,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突发的黑天鹅事件以及行业政策的调整,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是躲不开的考验。
尤其对于那些摊子铺得太大、风险意识不足的企业,这种冲击往往是致命的,车建新在地产领域的冒进,恰恰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选了一个高风险的赛道,最终被时代的浪潮狠狠地拍在了沙滩上。
如今,厦门国资已经入主红星美凯龙,对其进行重组,这家曾经的家居巨头,在摆脱了车建新的个人印记后,或许能迎来新的生机,但接盘的建发股份也得背上它高达百亿的债务,并对原有的业务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前面的路照样不好走。
至于车建新个人,则可能要为那三百多亿的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这个代价,不可谓不沉重。他曾反思说:“我步子迈得太大了,根本没考虑到风险。”这句迟来的话,或许是他用几百亿学费换来的最痛领悟。
更新时间:2025-05-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