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会体检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意识的增强,“体检”成为大家都很熟悉和关注的健康话题。日常生活中升学、就业都离不开体检。那么您真的会做体检吗?知道如何根据年龄科学安排体检项目吗?
①体检前3~5天:保持日常饮食状态,避免熬夜;规律服用药物。
②体检前1~2天:不饮酒,体检前一天晚上8﹕00后禁食;规律服用药物;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建议体检前一天晚上洗个澡。
③体检当日清晨:禁食(可饮少量白开水,但不宜超过200毫升;若已预约胃镜检查,请勿饮水),不饮茶和饮料;不吸烟;避免晨练;日常空腹,药物规律服用;日常非空腹药物请随身携带,待空腹体检项目完成后用餐时服用;轻装上阵,穿着宽松的衣物和易穿脱的鞋子;尽量不佩戴饰品,尤其是金属物件。
④女性体检前的特殊准备:女性体检前3天内避免同房或阴道上药;若要做妇科宫颈癌筛查项目(有性生活史者建议做),需要避开生理期,至少月经干净3天以后;若要做性激素检测项目,建议选择在生理期的第3~5天抽血。
不同的检查项目,空腹时间也不相同。抽血化验的空腹要求前一天晚餐后禁食8小时以上,次日最佳的抽血时间是早上6﹕30至9﹕30,最迟不要超过10﹕00。因为空腹超过12小时,人体分泌的激素可能会影响血糖、血氨基转移酶、尿酮体等生化指标,不能准确地反映身体状态,失去了检验的意义。
某些体检项目确实要求空腹,但对于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要区别对待,贸然停用药物,可能会有风险,如血压骤升、心肌缺血等。
①抗高血压药:可在平时服药时间用少量水送服,体检正好可以了解血压是否达标。
②降血糖药:不能在空腹状态下服用,一般在餐后或进餐时服用。体检时,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随身带上降血糖药,完成空腹检查项目后及时进餐和服药。
③其他平日规律服用的药物:建议体检时随身携带,体检前咨询医生是否需要服用、什么时候服用。
体检前喝少量的水,比如为了服药,是没有问题的。那么,少量的水是多少呢?什么样的水能喝呢?
少量的水是指不超过200毫升的白开水或矿泉水。切记,一定不能喝饮料、酒、茶、咖啡、奶制品,因为这些含糖、蛋白质或咖啡因的饮料可能会使血糖骤然升高,影响肝功能等检查的结果。
凝血功能、糖化血红蛋白、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甲状腺功能、风湿免疫等项目不需要空腹。
如何有效预防晕针、晕血
晕针、晕血并不可怕,这是人体的正常保护反应。如果您曾经有过晕针、晕血的经历,可以在采血前告知医务人员;在采血过程中,移开视线,不注视穿刺部位,分散注意力,如主动谈话等。有晕厥先兆时,可以通过深呼吸来调节;采血完成后不要立刻起身,以免晕倒摔伤,静坐或躺着休息一会儿,也可以喝温开水或糖水以缓解焦虑、紧张的情绪。
①在检查前应避免大量饮水、剧烈运动。
②在留取第一次晨尿困难的情况下,可以留取二次晨尿,也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尿液的基本状况。
③避免粪便、精液、阴道分泌物等污染尿液,女性应避开月经期。
④留取中段尿,而不是开始和末尾的尿液。
⑤容器必须清洁,一般医院会提供一次性容器,拿容器时手指要避免接触容器内部。
⑥主动说明服用的药物,如维生素C可能会影响尿常规检查的结果。
30岁后,虽然人体各项机能处于巅峰状态,但这个年龄段的人普遍工作压力大、应酬多,饮食习惯不科学且运动量不足,容易发胖。这一时期要重点关注血压、血糖和血脂变化,若有异常需马上调整。
每半年检查一次血压、血糖和血脂,肥胖者建议缩短至每3个月一次。
女性应重视妇科和乳腺检查。
男性35岁后,建议每1–2年进行前列腺检查。
这一年龄段是“健康高危期”,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必须关注心脏问题;同时,这个年龄段,癌症发病逐渐增多。
进行心脏彩超、心电图等心功能检查,并定期做肺部CT以筛查肺癌。
女性重点关注乳腺及妇科疾病,乳腺超声或钼靶检查筛查乳腺癌,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加上宫颈细胞学检查筛查宫颈癌。
男性重点关注胃肠疾病,可根据需要选择做胃肠镜,筛查胃癌、结直肠癌等。
有肿瘤家族史,三代以内亲属有肿瘤病史的人,需要及早体检。
50岁开始,人体机能衰退,尤其是女性骨质疏松高发。如出现全身疼痛、易骨折等情况,应排查骨骼健康。同时应注意胃肠病变和动脉粥样硬化问题。
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
警惕萎缩性胃炎、肠息肉、慢性溃疡等疾病癌变,胃肠镜检查不能少。
同时关注心脑血管疾病的筛查,如颈动脉超声、心脏彩超、心电图等。另外,做好眼科检查。
如今,年度体检已成为很多人的健康习惯,但一些错误观念可能让体检效果大打折扣。以下常见误区,请注意避免:
选择体检项目应兼顾疾病筛查需求和身体承受能力。比如影像学检查方面,既要考虑能够发现自己的潜在疾病,也要考虑辐射量。例如,PET-CT能够检查出来很多肿瘤相关方面的疾病,但是价格昂贵,而且它适用于在已经发现疾病的基础上再进行筛查,在体检过程中并不适用。
健康体检的目的是对疾病进行早发现、早干预。如果身体已经出现不适,往往说明疾病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这时就不适合去体检,而是去就医了。体检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定期去做的常规身体检查。
体检后务必认真阅读报告,重点注意异常结果及其解释、建议与干预措施。如发现重大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诊断或治疗。
大众·半岛新闻综合自人民日报、新华网、北京日报、央视新闻、澎湃新闻等
更新时间:2025-10-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