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1月11日,呼伦贝尔草原旅游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呼伦贝尔市举行,1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于此,共话草原文旅未来。
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深耕文旅行业多年的专家学者,从各自的专业视角出发,围绕呼伦贝尔草原旅游的发展路径、挑战与机遇,展开了深入而富有启发性的对话。我们期待,通过这些思想的碰撞与交融,能够激发更多关于草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为持续擦亮“呼伦贝尔大草原”金字招牌、打造世界级草原旅游目的地提供智力支撑。
乌铁红:
深耕北疆文化
多维发展赋能文旅融合
视频加载中...
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乌铁红作为长期深耕北疆民族旅游研究的学者,就呼伦贝尔文旅产业如何提升竞争力,分享了自己的想法。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内蒙古最重要的一块心灵宝地。多彩的民族风情叠加在绿色无污染的大草原上,形成了自然生态与人文完美结合的文旅发展沃土。”乌铁红结合时代特征,为呼伦贝尔文旅发展提出三点思考:首先是把握时代脉搏,将游客的共情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推动传统观光游产品向度假、疗愈转型;其次是以科技赋能,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造沉浸式体验,让文化展示更具深度;再次是构建政府、企业、居民多元参与体系,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协同推进。
呼伦贝尔四季分明,红春、绿夏、金秋、银冬,处处皆景。乌铁红认为,不同的季节色彩代表不同的发展资源,目前正值冬季,呼伦贝尔应将冰雪旅游作为延长旅游链条的关键抓手,“要以‘冰雪+’为路径,做大做强旅游产品。”她建议,一方面依托“十四冬”场馆资源,发展冰雪体育,开发滑雪、冰雪徒步等大众体验项目;另一方面推进冰雪+文化,将民族风情与博物馆游相结合,弥补冬季室外活动时间不足的短板;同时完善“食宿行游购娱”全产业链,让冰雪旅游从单一节点活动升级为全季性产业。
作为高校教授,乌铁红对旅游从业者的培养尤为关注。乌铁红表示,要加强从业者的基础技能,将地方性知识、生态知识等纳入培训体系,并提升摄影等实用服务技能。“我们非常欠缺创新人才。”她直言,应将艺术技能、文创开发能力、现代管理学知识导入从业队伍,构建一个从基层服务到中高层管理的“金字塔”型人才结构,为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乌铁红的见解,为呼伦贝尔的文旅发展指明了方向。下一步,呼伦贝尔将持续释放“四季皆景、全域可游”的独特魅力,让草原的辽阔与文化的绚烂相映成辉,成为人们心中向往的旅游胜地。
周玲强:
以生态保护与文化叙事
塑造文旅品牌
视频加载中...
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指委委员,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文化和旅游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周玲强结合多年行业深耕经验与实地探访感受,提出了诸多建设性见解。

谈及初到呼伦贝尔的感受,周玲强坦言颠覆了“天苍苍,野茫茫”的固有印象,实地探访后才发现呼伦贝尔还拥有额尔古纳河等水资源和优质植被。即便在寒冷的冬季,室内也能保持温暖如春,为游客提供了极为舒适的旅游体验。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无疑是呼伦贝尔发展旅游的优势。
近年来,周玲强大力提倡运用能量心理学研究旅游问题。呼伦贝尔市拥有12.6万平方公里森林、10万平方公里草原、2万平方公里湿地、500多个湖泊、3000多条河流,构成了中国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生态系统,是天然的心理疗愈目的地。面对呼伦贝尔如此丰富的生态资源,周玲强引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出呼伦贝尔应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同时精心打造场景,让游客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获得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借鉴宁夏贺兰山“葡萄酒+文旅”的成功模式,周玲强为呼伦贝尔指出了特色产业融合的方向:“地域土特产是最好的切入点。昨晚尝到的奶皮子糖葫芦令人印象深刻,呼伦贝尔拥有丰富的牛奶、奶酪资源,应该和高校科研机构联手推进品牌塑造,让江南乃至全国游客都能感受到呼伦贝尔的特色。”
文化是民族的根脉,更是旅游的灵魂。周玲强认为,要讲好当地的历史文化故事,赋予旅游更深层次的内涵。呼伦贝尔应将历史文化与草原场景结合,打造既具生态之美,又富文化体验之趣的旅游新模式。
以生态为基,以文化为魂,周玲强教授的见解为呼伦贝尔描绘了一幅清晰的文旅发展路径图。呼伦贝尔将持续深化文旅融合发展,不断擦亮“呼伦贝尔大草原”金字招牌,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庄嘉慧/文 赛汉 李朕滨 刘金旭/视频、图
美编:刘金旭
主编:何凯
监审:刁岩 郭悦
监制:康健 陈静文
总监制:张晓琦
更新时间:2025-11-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