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抗日烽火中走来,用热血写忠诚,以行动践初心!

来源:【东方烟草报】

张树云获得的奖章。张树云女儿供图

他不是史书里的显赫英雄,却亲历烽火岁月、见证时代变迁,在战火与和平之间,走出了一条静默却铿锵的人生之路。

他叫张树云,曾是浴血抗战的少年兵,后来成为江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南昌卷烟厂职工。如今,斯人已逝,精神却如沉静山风,拂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

烽火砺肝胆

1928年,张树云出生于南昌一个贫寒之家。13岁那年,为逃离继父的虐待,他孤身出走,不幸被日军掳作劳工。那段岁月,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记忆——一同被掳走的17人中,仅有他与另一名少年幸存,其余15人皆遭活埋。黄土覆下、哭喊渐息……他亲眼看见这一切,红色的种子在那一刻深植于心。

1945年4月,17岁的张树云与几位工友冒死逃离敌营,毅然加入抗日队伍,正式踏上烽火征程。“只有赶走日本人,我们才有好日子过。”这是他晚年常对后辈说起的话。朴素,却字字千钧。

他随部队转战西南、华北、华中,参加了许多重要战役。一次,他所在部队在华北遭遇日军夜袭。敌军据守高地,机枪交叉扫射,火光映红天际,子弹溅起泥土与血花。张树云担任突击前锋,在枪林弹雨中匍匐前行,身边战友接连倒下,他拖着伤腿,咬牙掷出“土雷”,最终和战友从侧翼突袭,与敌人展开白刃搏斗,鏖战数小时终于拿下阵地。黎明破晓,他浑身血迹,只轻声说:“这一仗,我们打赢了。”

铁血写忠诚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树云并未解甲归田,而是继续投身解放战争。淮海战役中,他与战友在宿县(今安徽宿州)执行包围阻击任务,腿部被弹片击中,仍强忍剧痛将重伤战友背至救护所。“我看过了死,才更懂得救人。”这句话,贯穿了他后来的全部人生。

因战功卓越,张树云先后被授予“华北解放纪念章”“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那两枚古铜色的勋章,被他珍藏了一生。他常说:“它们是战友们用生命换来的,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勋章上鲜红的旗帜,承载着那段硝烟岁月的悲壮。

1951年,张树云再度出征,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在朝鲜的冰天雪地中,他协助搭建医疗点,用木板做夹板、采草药为伤员止血,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寒夜中守护他们。他以最朴实的方式,践行着最崇高的使命。

战火铸就了他坚韧的脊梁,那是一代人的集体印记,也是他一生的精神底色。

转身亦有光

1958年,张树云转业,先后任职于公交公司、运输联社,1971年调入南昌卷烟厂。

岗位虽变,初心未改。他始终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从设备维修到生产一线,不计得失、不挑轻重,事事冲在前头。“岗位虽小,责任不小。干净做事,才能无愧于心。”张树云总是这样说。在同事们眼中,他话不多,却总能把事情做得漂亮;他不说教,却用行动树起标杆。

生活中的张树云,坚持晨练,勤读不辍。年轻时家里无力供他上学,他就蹲在教室窗外“偷听”,后来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

他对子女要求极为严格。一次,儿女准备将家中旧沙发换新,他见状沉下脸来:“破的不代表不能用。”一句责备,一直让儿女铭记于心。他常告诫家人:“做人要清白,做事要踏实,不能给组织添麻烦。”2017年,89岁的张树云在南昌安然离世,一生清简、一世清白。

张树云的女儿整理遗物时,看见他泛黄的读书笔记和年轻时的军装照,泪如雨下:“父亲从不自称英雄,但他就是我们心中最值得仰望的人。”

这就是张树云。一个在战争年代挺身而出的战士,一个在和平时期默默奉献的工人,一个以俭朴家风传递初心的父亲。他的一生如静水深流,却照亮了岁月、温暖了人间。

本文来自【东方烟草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1

标签:历史   初心   烽火   热血   忠诚   南昌   华北   战友   岁月   卷烟厂   纪念章   淮海战役   日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