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晴隆县南郊的群山之间,一条蜿蜒4公里的盘山公路以24道急转弯和60度陡坡,勾勒出中国抗战史上最壮丽的地理符号——晴隆二十四道拐。这条被当地人称为“半关”的古道,不仅是滇黔公路的咽喉要道,更在烽火岁月中成为国际援华物资的生命线,见证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韧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协作。
二十四道拐始建于1935年,次年竣工,前身为古代驿道“鸦关”。工程由西南公路局局长曾养甫督建,工程师周岳生勘测设计,在晴隆山脉与磨盘山之间的陡坡上开凿而成。这段要塞全长4公里,山脚第一道拐与山顶第二十四道拐间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陡坡倾角约60度,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作为黔滇公路的核心路段,二十四道拐连接昆明与重庆,是抗战初期中国获取国际援助的唯一陆路通道。1937年滇缅公路贯通后,这里成为美国援华物资进入内地的必经之路,被誉为“抗战生命线”。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加快进攻中国步伐,滇缅公路被截断。黔滇公路作为滇缅公路连接内地的延伸线,在晴隆境内长50公里,东起晴隆与关岭交界处的北盘江,南至晴隆与普安交界。在抗日烽烟中,二十四道拐成为黔滇公路要津。
1942年,滇缅公路被日军阻断后,美国随即开辟了印度到昆明的空中走廊“驼峰”航线,又同时开辟中印公路,并与黔滇公路连接。
美国援华物资要送到前线,就必须经过二十四道拐的滇黔公路才能送到前线和当时的“陪都”重庆。
据统计,自1939年2月-1941年12月两年多的时间,由滇缅公路、滇黔公路的二十四道拐共向国内运送援华战略物资221567吨,占同期全国公路总货运量422788吨的二分之一。仅1941年的一年之内,从滇西畹町、保山、大理和云南昆明等地转运出的援华物资及其他各类物资通过滇黔公路转运至抗战大后方和抗战前线的就达132193吨。
1942年10月-1943年11月,西南公路管理局及西南运输处调拨900余车辆自贵阳经过滇黔公路运送赴印的远征军以及补充滇境作战部队2.5万人至云南曲靖。
日寇曾多次派飞机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轰炸,欲截断黔滇咽喉。1942年,美国公路工程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贵州晴隆修筑滇黔公路,驻扎在沙子岭三公里处(又称美国车站),用美国制造的水泥砌挡墙,对二十四道拐进行维修,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完成了修路任务,保证了运输畅通。
1945年,第一批由美军驾驶的车队通过中印公路到达重庆,蒋介石在重庆发表《中印公路接通的意义》的讲话,将滇黔公路重新命名为史迪威公路,晴隆二十四道拐由此随史迪威公路载入史册。
史迪威公路是1944年中国军队在滇西和缅北大反攻胜利后修通的自印度东北部雷多终至中国云南昆明的公路,在枪林弹雨中为中国抗日战场运送了5万多吨急需物质,被称为“抗日生命线”。它从印度东北部边境小镇雷多出发,至缅甸密支那后分成南北两线,南线经缅甸八莫、南坎至中国畹町;北线经过缅甸甘拜地,通过中国猴桥口岸、经腾冲至龙陵,两线最终都与滇缅公路相接。
“二战”史研究专家、晴隆二十四道拐的发现者——云南昆明戈叔亚先生曾说:“贵州的公路运输数量超过云南任何一条公路…… 甚至超过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运量的一倍。”
2006年,二十四道拐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次年再度被列入全国首批抗战历史遗迹、名录。2015年,电视连续剧《二十四道拐》在央视播出。同年,二十四道拐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7年,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如今,二十四道拐仍可通车,当历史的弯道再度尘烟四起、汽车拉力赛轰鸣,露营基地迎来星空下的年轻人驻扎,游客的数量不断打破纪录。
这条曾隐于群山的“无名英雄路”,正以新的方式绽放光彩。它不仅是烽火岁月的见证者,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薪火在当代青年的脚步中愈发炽热,那条蜿蜒的公路,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策划:邓希容
海报设计:陈威
部分图片和字体由AI生成
更新时间:2025-09-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