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商务部的一则公告终结了一场长达一年半时间的贸易拉锯战:自7月5日起,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白兰地征收27.7%至34.9%的反倾销税。这一裁定直指欧盟装入200升以下容器的蒸馏葡萄酒制烈性酒(即白兰地),税则号列为22082000。而对于那些在初裁后提交价格承诺的欧盟企业,只要遵守中方设定的最低出口价格,则可豁免征税。
2024年1月5日,应中国白兰地产业申请,商务部宣布对欧盟白兰地发起反倾销调查。仅8个月后初裁结果出炉,初步认定欧盟白兰地存在倾销,并对中国产业构成“实质损害威胁”。这一结论已为欧盟敲响警钟——若调整出口策略或通过对话协商,或可避免终局重罚。然而,欧盟的回应被中方视为“缺乏实质性行动”。尽管初裁后部分欧盟企业和行业协会提交了价格承诺申请(终裁后获中方接受),但欧盟整体未在政策层面作出调整。商务部发言人直言:“中方一贯主张审慎使用贸易救济措施”,接受价格承诺已展现“通过对话磋商解决贸易摩擦的诚意”。
言下之意,欧盟错失了中方给予的一年半窗口期。此次裁决时机耐人寻味。此前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临时关税,而白兰地作为法国、西班牙等国的出口支柱产品,中国选择对其“开刀”,被视作对欧盟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等反制。商务部呼吁欧方“相向而行”,实则敦促其重新评估对华贸易策略。当中国在新能源领域遭遇欧盟反补贴调查时,白兰地关税的落地成为一场教科书式的反制。
“实施期限5年”——公告中这短短五个字暗含多重战略考量。从产业角度看,五年足够中国本土酒企完成技术升级与品牌重塑;从规则层面看,世贸组织框架下的反倾销措施惯例正是五年复审周期。更微妙的是,征税令特别豁免了200升以上容器的产品,既精准打击高端消费市场,又为餐饮业供应留出通道,体现打击与平衡并存的政策智慧。欧盟生产商的反应呈现戏剧性分裂。接受价格承诺的企业如释重负,其输华产品只需维持协议价格即可免税通行;而拒不让步者则直面关税重压。
这种分化印证了中方“打拉结合”策略的有效性——法国干邑生产商联盟已紧急呼吁欧盟委员会启动对话,贸易对抗的坚冰出现第一道裂痕。欧盟白兰地目前占据中国高端市场超80%份额。征税后,终端售价可能上涨20%-40%,国产白兰地(如张裕可雅)及俄罗斯、亚美尼亚等非欧盟产区将迎来替代机遇。
回溯十八个月调查进程,中国始终恪守程序正义:立案公告、初裁听证、终裁前披露等环节严格遵循WTO规则。当欧盟在新能源领域高举单边主义大旗时,中方选择用多边体系认可的反倾销工具维护权益,形成鲜明对比。这场白兰地战争昭示着新兴经济体不再被动接受不公平贸易,而是娴熟运用国际规则守卫产业安全。单边保护主义必将遭遇对等回击。“希望欧方与中方相向而行,共同化解经贸分歧”,商务部此番表态彰显中国处理对欧关系的特殊性。
毕竟中欧日均贸易额超20亿欧元,远比一瓶白兰地复杂得多。在反倾销税生效的同一份公告中,仍为新出口商复审、期间复审留下制度窗口,为未来谈判埋下伏笔。商务部公告中特意强调的五年期限,既是给本土产业的喘息空间,也是留给欧盟的悔棋机会。
更新时间:2025-07-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