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对考公的执着,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
宋江都成“大王”了,还想着考取功名造福百姓,最后却让梁山“下了地狱”。
他既非江湖草莽,也非官场弃子,而是一位披着道袍、手执拂尘的云游道士。
他的身影,总在风雨迷蒙的山道中若隐若现,似乎与这尘世格格不入,却又偏偏每每出现在关键时刻。
公孙胜,蕲州人,从小便展现出卓越的才智,随后成为紫虚观罗真人的弟子。
小说中,罗真人是位通天彻地的仙人,授予公孙胜五行八卦、呼风唤雨的法术,使他成为了一个拥有真正神通的道士,号称“一清道人”。
他的初次登场是在“晁盖劫生辰纲”事件。
晁盖、吴用等人谋划劫取朝廷输送给蔡京的生辰纲,急需一位能谋能战、又略通奇术之人相助。
吴用举荐了公孙胜,道士本无意卷入江湖恩怨,但天意使然,他应邀前往,与晁盖等人密议良策,共同策划了那场改变梁山命运的劫案。
公孙胜的奇门遁术在劫纲过程中发挥了极大作用——迷烟腾起,敌方晕厥,诸人得以轻而易举完成任务,一时声震四野。
劫案成功后,几人因官府追捕无路可逃,只得上山投奔王伦。
但王伦嫉才妒能,意图拒之门外,幸得林冲发难,晁盖一行才得以掌控梁山。
公孙胜虽非主谋,却因冷静机警、法术通玄,被众人推举为副军师,与吴用同列。自此,正式成为梁山泊核心人物之一。
梁山初期尚未形成宋江一统的格局,群雄各持己见,晁盖、吴用、林冲、李应、刘唐等人势力犬牙交错。
公孙胜虽为军师,但从不主动介入权力之争。常常独坐山巅道观,闭目静思,似乎对这世俗的一切并无留恋。
他的存在,对梁山兄弟来说,是智慧与神秘的化身,是可以倚仗的“天命之人”。每逢遭遇强敌或地势险峻之时,吴用往往派人请他出山,以法术镇敌。
“公孙道长下山”,成为梁山上的一种象征——象征着一场必胜之战的开启。
公孙胜与宋江的分歧与心结
随着时间的流逝,梁山泊的局势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公孙胜虽身为梁山的第四把交椅,却始终难以融入这片充满豪情和血腥的天地。
最初,梁山上的气氛相对简单,英雄们齐心协力,劫富济贫,大家都是为了共同的理想而来。然而,随着宋江的加入,梁山的内部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宋江,这位出身基层的公务员,以其深厚的政治手腕和非凡的谋略,迅速在梁山内外站稳了脚跟,将晁盖和吴用从领导位置上挤了下去。
当时的公孙胜并没有将宋江视作威胁,他认为这个公务员,能为梁山带来新的希望。
可随着事态的发展,公孙胜才发现不对劲的地方:宋江在为自己的未来布局。
在宋江的眼里,梁山已经不再是一个流亡者的避风港,逐渐转变为一个筹谋未来、争夺权力的舞台。
当宋江第二次归来,率领一众好汉破敌解围,赢得众人赞誉时,公孙胜已然嗅到梁山局势的微妙变化。
宋江的“义气”并非单纯的江湖情谊,而是建立在筹谋与算计之上的手段。他善于收买人心,也擅长利用兄弟间的恩义编织一张看不见的网,把自己牢牢嵌入梁山的核心结构。
宋江的进取心太强,他的每一步都像是精心设计的棋局:从策反卢俊义、收服李逵,到与吴用结盟,再到借助胜仗提升威望,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公孙胜一直保持冷静,他没有站在晁盖或宋江一方,只是在观察、判断,并用道家的眼光看待这一切。
他看见宋江利用“替天行道”的大义收拢人心,又以“招安”之名为未来铺路;他更看见山寨内部开始形成不同的派系,昔日同心协力的兄弟,逐渐被利益与权势分割为“宋江派”与“晁盖旧部”。
一次偶然的夜谈中,宋江向公孙胜探问天下大势与未来之策,言语间流露出“招安”之意。
公孙胜并未立刻回应,只淡淡地说了一句:“大道无为,执着则失。”
宋江沉默片刻,笑而不语。
越发清醒的公孙胜开始思考自己的去留。
他既不愿参与这种日益白热化的斗争,也不愿见兄弟相残、义士赴死。
他深知,若梁山继续在宋江的掌控下前行,结局不过两种:要么败于朝廷围剿,要么自愿归顺招安,最终成为权力牺牲品。
他修道多年,向往的是清净自然,不愿卷入这无尽的争斗之中。
于是,他开始寻找一个合适的契机,一个既能体面抽身,又不伤和气的方式离开梁山。
他得知老母年迈体弱,便以“回乡探母”为由,主动向宋江请辞。宋江虽感惋惜,但也明白此人心已不在梁山,便未强留。
只叮嘱一句:“道长若有所悟,山寨永为归处。”
离开梁山的那日,晨雾弥漫,山风猎猎。公孙胜回头望了最后一眼,只见那熟悉的寨楼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像极了江湖本身——虚无缥缈、难辨真假。
他没有言语,只轻轻一礼,便扶杖而行,仿佛他从未真正属于那里。他走得平静,不带一兵一卒,身后却仿佛留下了一段早已看透的风云旧梦。
对于他来说,梁山的真正意义早已被权力和利益的角逐所污染,而宋江的存在,犹如一根潜在的刺,不时刺痛他内心最深的那份觉察。
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人人都为各自的理想与利益而战,唯有像他这样追求宁静、超脱的存在,才会显得格格不入。
回到家乡,公孙胜改了名,隐匿了身份,这一切都表明,他决心与过去的梁山告别。
他卸下道袍,只做寻常子弟,陪伴老母度日,偶尔替人驱邪治病,更多时候独自打坐诵经。昔日的征战、劫富济贫、策马扬鞭,都随着山林寂静一同沉入时间深处。
梁山的结局,终究没能逃脱命运的手掌。
当“替天行道”演变为“归顺朝廷”的招安仪式,当铁血豪杰被编入庙堂的军籍、被安排进残酷的征战之列,那个曾被千万人仰望的英雄乌托邦,也一步步瓦解为现实政治的附庸。
宋江率众接受诏安后,战辽国、平田虎、灭方腊,山河动荡,生灵涂炭,原本斗志昂扬的好汉们一个接一个地死于征战途中——有的战死沙场,有的病死军营,更多的,死在了所谓的“功成身退”之后的无声谋杀与权力清算中。
当这些沉重的消息陆续传入江湖,隐居山林已久的公孙胜却未曾再出面。
他没有奔丧,没有悼文,也没有如某些旧部那样兴起“重建梁山”的念头。他早已脱离这场局,他的“离开”,反而像是一种极其清醒的“幸存”。
梁山“消失”后,关于公孙胜的去向,江湖上众说纷纭。
有人说他归隐深山后,修成正果,羽化飞升;也有人说他其实死于疫病,只是门徒秘而不宣,以保其道名不朽;更有人说他未曾远遁,而是隐于市井,每日讲经布道,以平民身份度过余生。
在那个人人争名夺利的江湖中,他是少数主动“退出游戏”的人。
不争首领之位,不竞功名之利,更不为朝廷的金榜题名所动。
他的离开,是对招安最大的质疑,是对梁山内部逐渐异化的冷峻批判。他始终坚守那份“清净无为”的信仰。他没有“结局”,却成为了结局之外最深远的存在。
他的“在”与“不在”,不断地提醒着后来人:
梁山的悲剧,并非因败于敌军,而是败于自身。
败于忘了最初为何起事,忘了“替天行道”本不应与“为权谋私”混为一谈。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