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时节家家雨,春草池塘处处蛙”,不知不觉梅雨季节已经结束了,今年的梅雨季是从6月6日入梅,7月13日出梅,整整38天,比往年平均20-30天的梅雨季长了近半个月。对于北方人来说,“梅雨”还有一丝诗意,但对于南方人梅雨是真的苦恼。
因为“梅雨”也称为“霉雨”,家里的物品衣服如果稍微不注意,就会潮湿,就会发霉,所以梅雨季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麻烦。
如今终于熬到了“出梅”,但是大家依然不能松懈,接下来又紧挨着“三伏天”,尤其是中老年人要牢记:1不晒,2要防,3多吃,4要忌,别大意了!
众所周知夏季是“补阳”的季节,很多中老年人比喜欢晒背,除了能补充阳气还能去除体内的湿寒之气。不过随着三伏天的来临,气温已经变得相当高了,很多地区更是达到了40几度,这样的天气就不能再晒背了。
即便是早上,炙热的阳光晒在身上也很容易晒伤,加上梅雨刚过,气候湿度较大。人们往往会引起中暑。中老年人体质本来就差,这样的季节还是老实待在家里吧。
梅雨季节过后依然不能松懈,首先第一要防的是家里的物品衣服是否会继续发霉,出梅后第一时间检查家里的物品,检查家中粮食、织物及隐蔽角落(如空调滤网),及时清除霉菌,防止过敏或健康风险,利用晴好天气晾晒衣物和被褥,真空保存可增强防霉效果。
第二就是防高温,紧接着三伏天就要来临了,这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中老年人需要提前做好防暑工作,避免三伏天因为高温引发一些基础疾病。
出梅加上三伏,那么饮食上就需要多多注意,建议要多吃这3类食物,能更好的渡过三伏天:
1、清热解暑类食物(补水+降温)
西瓜:富含钾、镁电解质,补水同时预防肌肉痉挛;其抗氧化成分(番茄红素)可缓解关节炎症。
黄瓜:水分含量95%,低热量且含硅元素,能增强皮肤锁水能力,缓解夏季干燥。推荐凉拌或做汤(如黄瓜木耳汤)。
绿豆:中医认为其性凉,能解暑毒、消水肿。煮绿豆汤时加少许陈皮,可增强健脾效果。
2、健脾祛湿类食物(调肠胃+抗湿困)
薏米+白扁豆:薏米利水渗湿,白扁豆健脾止泻。二者煮粥或炖汤(如薏米白扁豆冬瓜汤),适合腹胀、大便黏腻者。
陈皮+大米粥:陈皮理气化湿,大米养胃。取陈皮3克泡软后与大米同煮成粥,晨起食用可改善食欲。
冬瓜:利水消肿,搭配海米或鸭肉炖汤,兼具蛋白质补充(如冬瓜海米汤)。
3、优质蛋白类食物(维持肌肉+免疫)
鱼肉/鸡肉:清蒸鲈鱼(加姜葱去腥)或白切鸡,低脂易消化,富含不饱和脂肪酸。
鸡蛋/豆制品:苦瓜炒蛋(苦瓜焯水减苦味)或凉拌豆腐,避免油炸烹饪。
温性食材:脾胃虚寒者可选羊肉汤(少量配萝卜)、桂圆小米粥,平衡过量寒凉饮食。
忌熬夜:晚11点至凌晨3点是肝脏排毒黄金期,熬夜会降低免疫力,加剧夏季疲乏。建议:晚10点前入睡,午休30分钟补精力。
忌贪凉睡:空调直吹或睡地板易导致腰背受寒,引发关节痛、感冒。建议:空调设26-28℃,穿薄棉睡衣,腹部盖薄毯。
忌坐潮湿木质椅凳:出梅后湿度仍高,木椅易残留湿气,久坐可能引发湿疹、关节酸痛。
忌情绪焦躁:湿热天气易引发“情绪中暑”,加重血压波动。建议:听轻音乐、种花养草,与亲友聊天疏解压力。
出梅后加上三伏天,大家务必遵循自然规律,因为只有注重细节才能守护健康,愿每位长者安然迎伏天!
更新时间:2025-07-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