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的“芳华”与年轻人的“酒杯”:一场跨代的饮啄之争


去超市买酒的那天,我站在货架前愣了半天。记得十年前,这排货架是白酒的天下——玻璃瓶装的浓香型、酱香型,贴着烫金标签,整整齐齐码到顶,像列队的老派绅士;如今再看,一半的位置被果酒、预调酒占了,瓶身上印着樱花、青梅,有的还画着卡通图案,连瓶盖都做成了星星形状,伸手去够最上层的白酒时,指尖先碰到了瓶身印着“微醺不头疼”的果酒,标签上的小字像在跟我打招呼:“叔叔,试试这个?”

旁边有个二十来岁的姑娘,拿了两瓶桃子味的预调酒,又顺手抓了罐精酿啤酒,结账时跟收银员说:“今天跟朋友露营,喝这个刚好,不耽误明天上班。”我想起自己年轻时,跟着父亲赴宴,他酒杯里的白酒辛辣呛喉,却总说“这才叫酒”;如今的年轻人,把“不耽误上班”当成选酒的首要标准,倒让我想起那句玩笑话:“以前喝酒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现在年轻人喝酒是‘今朝有酒,明天还得醒’。”

有人说“年轻人正在抛弃白酒”,这话不算夸张。看数据就知道,2025年春节,白酒销量同比跌了15%,而果酒的年复合增长率却稳稳站在12%以上。这不是偶然,就像老戏台的戏再精彩,台下的观众换了代,唱腔不变,掌声自然会稀落。白酒遇上年轻人,就像长衫遇上运动鞋,不是不好,是“搭不上”——四个实实在在的原因,戳中了白酒行业的痛点,也照见了两代人饮酒观的变迁。

第一个痛点,是口感与需求的“错位”。白酒总爱说“醇厚悠长”“辛辣回甘”,可在年轻人嘴里,那辛辣更像“吞火球”,咽下去喉咙烧得慌,第二天还可能头疼欲裂,连带着上班都打不起精神。他们要的不是“大醉”,是“微醺”——就像傍晚的风,轻轻拂过,不浓烈,却舒服;是清甜的果香在嘴里散开,不是酒精在胃里“翻江倒海”。我见过邻居家的小伙子,周末窝在沙发里,配着薯片喝低度果酒,说“这是给自己的放松时间”;要是换成高度白酒,薯片没吃两片,人先晕了,哪还有放松可言?

更别说场景了。年轻人喝酒,不是在酒桌上“论资排辈”,是露营时的星空下、居家时的电视剧前、闺蜜小聚的地毯上。这些轻场景里,摆一瓶印着“XX年份”的白酒,总显得有点“用力过猛”,像穿西装去逛菜市场;反而果酒的小清新、精酿的烟火气,更搭得上“轻松”二字。父亲那辈喝白酒,是“仪式感”;现在年轻人喝低度酒,是“悦己感”——一个要“端着”,一个要“自在”,自然走不到一块去。

第二个痛点,是传统酒桌文化的“失宠”。以前白酒总跟“劝酒”“拼酒”绑在一起,酒桌上流传着“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的“名言”,好像不把人喝倒,就显不出诚意。可现在的年轻人,最吃不下这一套。上次参加一个朋友的公司聚餐,有个老员工劝刚入职的小姑娘喝白酒,小姑娘直接掏出手机,点开酒驾处罚条例:“哥,我还没考驾照,而且您劝酒要是出了问题,咱们都得担责任。”一句话把场面弄得有点尴尬,也让我想起去年的新闻:有家公司聚餐,员工喝多了出了事,一桌人连带公司都吃了官司。

现在的酒桌,早不是以前的“江湖”了。劝酒不再是“热情”,是“普法现场”;拼酒不再是“豪爽”,是“给自己找麻烦”。婚宴上,白酒摆着当装饰,散场时瓶盖都没开的情况越来越多——年轻人宁愿喝气泡酒,也不想为了“面子”硬撑。白酒绑定的“硬社交”,在年轻人的“软需求”面前,像生锈的旧钥匙,打不开新的门。

第三个痛点,是价格与钱包的“不匹配”。刚出社会的年轻人,日子过得不算宽裕:房租要交,车贷要还,外卖凑满减,奶茶选中杯,口袋里的钱掰着手指头花。白酒市场却总爱往“高端”走,几百上千的“面子酒”比比皆是,好像不标高价,就显不出档次。可年轻人买酒,哪管什么“年份”“窖藏”,只看“能不能喝完不心疼”。数据里说,500元以上的中高端白酒销量下滑明显,反而30到50块的光瓶酒、100到300元的亲民款卖得好——不是年轻人抠,是他们的钱包“不允许”奢侈。

有次跟一个做白酒销售的朋友聊天,他说:“我们也想吸引年轻人,降了度数,换了包装,可销量还是上不去。”我跟他说:“你们降的是度数,没降的是价格。年轻人怕的不是‘辣’,是‘贵’——一瓶低度白酒卖两百多,他们宁愿买两瓶果酒,还能换着口味喝。”白酒总想着“赚面子钱”,却忘了年轻人的“理性消费”:我喝的是酒,不是“面子”,没必要为了一个标签花冤枉钱。

第四个痛点,是替代品的“围剿”。现在便利店的酒架上,选择多到让人眼花缭乱:精酿啤酒有花香、果香、咖啡香,预调酒能调出芒果、荔枝、百香果味,连米酒都做成了“冰饮款”,夏天喝着透心凉。这些新酒饮不光口感讨喜,还特别懂年轻人的“小心思”:包装颜值高,拍张照发朋友圈能收获一堆点赞;度数可控,想喝一点就少倒点,想微醺就多喝两口;甚至能做AR酒标,扫一下有动画,还能刻上专属文字,送朋友有新意。

再看白酒,这么多年好像没太多变化。换包装像换外套,今天印个龙,明天画个凤,里子还是老样子;口感还是“浓、酱、清”那几样,没太多新意;定位还是“送礼”“宴请”,离年轻人的“日常”太远。就像年轻人选手机壳,要个性,要有趣,不要千篇一律的“黑白色”;选酒也一样,他们要的是“新鲜感”,不是“老传统”。一边是花样翻新的新酒饮,一边是墨守成规的白酒,年轻人用脚投票,其实一点都不奇怪。

不过,白酒行业也不是没在求变。古井贡酒推了26度的低度款,瓶身做得小巧精致;泸州老窖跟奈雪的茶联名,出了含酒精的茶饮;还有些酒企做了“小瓶装”,一瓶刚好一人喝,不浪费。可这些尝试,总有点“表面功夫”的意思——低度款的口感还是偏烈,联名茶饮里的酒精味比诚意还淡,小瓶装的价格依旧不亲民。就像父亲想跟我聊年轻人的话题,却总说“我们那时候怎样怎样”,没真正站在我的角度想“我现在需要什么”。

其实,年轻人不是“抛弃”白酒,是抛弃了不符合自己需求的酒。他们不是不喜欢“传统”,只是不喜欢“僵化的传统”;不是不喝“烈一点的酒”,只是不想为了“烈”付出头疼的代价;不是不买“贵的酒”,只是不想为了“面子”买单。酒文化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父亲那辈的白酒,是岁月沉淀的味道,是老友相聚的情谊;年轻人的低度酒,是当下的轻松,是自我的陪伴。两者没有高低之分,只是“各取所需”。

上次回家,我带了两瓶低度果酒,父亲拿出他珍藏的白酒,我们各倒一杯,碰了碰杯。他喝了口白酒,说“还是这个有劲”,又尝了尝我的果酒,笑着说“甜是甜,就是少点当年的味道”。我跟他说:“爸,其实酒好不好,不是看度数,是看喝的时候开不开心。”他点点头,没再说话,只是看着酒杯里的酒,好像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样子。

白酒要是能懂这个道理,或许就能赢回年轻人的酒杯。少点“面子绑架”,多点“悦己属性”;少点高价套路,多点性价比选择;少点“我们那时候”,多点“你们现在需要什么”。毕竟,酒杯里装的不只是酒,还有时代的味道——能跟上时代的味道,才能一直被喜欢。就像青石板路能走成网红打卡点,老戏能改成年轻人爱听的新腔,白酒只要愿意“弯下腰”,听懂年轻人的心思,说不定哪天,年轻人也会拿着白酒,跟朋友说:“试试这个,我爸说这是他年轻时的味道,还挺不错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7

标签:美食   芳华   酒杯   白酒   年轻人   果酒   度数   面子   多点   口感   味道   父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