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海保护区建设的创新实践

论坛圆桌会议现场。人民网 阳茜摄

“昆蒙框架提出保护至少30%的全球陆地和海洋面积,在这个基础上,我认为未来还要建设出更多高水平的保护地,把生态福祉、生态产品服务纳入保护地规划指标和建设内容。”7月4日,在“落实昆蒙框架:海洋保护地建设和南极公海生态保护”主题论坛上,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陈尚表示。

公海保护区建设面临哪些挑战、目前有哪些可行性方案、未来将有哪些创新性行动……论坛现场,多名业界学者就“公海保护区建设的创新实践”一题各抒己见。经过多次讨论,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昆蒙框架”提出的目标对于解决目前面临的三大危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和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学者专家提到的“昆蒙框架”,全称为“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是2022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达成的历史性协议,“昆蒙框架”确立了“3030”目标,即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全球陆地和海洋等系列目标。

“我国在监测技术、海洋调查技术和检测预警技术等方面,都有许多成功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可以为后续公海保护区的动态监管、生态评估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张坤珵从技术层面,详细介绍了科技手段在海洋保护区管理中的作用。

除此以外,张坤珵还从建立“4+N”的保护制度层面,阐述自己对于公海保护区建设的看法。他说:“保护可以设立等级模式,比如优化保护、重点保护、限制性保护,从多个维度考量该区域的保护等级,从而进一步确定该区域的保护措施和手段。”

“国际航运与公海保护区存在许多交集和连接,如何平衡海洋资源保护与航运发展之间的关系,需要专业机构提供解决方案,用合理的应对方式去平衡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天平’。”大连海事大学航运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张爽表示,自己和团队常年研究与国际航运相关的国际公约和政策,在她看来,国际公约和规则是目前监管国际航运污染的主要手段。

与张爽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华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销售管理部部长、销售总监赵冬波。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海底光缆铺设工作的人,他表示:“我和大海打了多年交道,在我看来,建设公海保护区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绝非矛盾关系,只要建立有序和合理的框架,无论是海底光缆铺设还是其他海洋勘探开采活动,都可以与海洋生态保护同频共振。”

人民网记者 高华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8

标签:科技   公海   保护区   框架   海洋   公约   生态   人民网   技术   生物多样性   手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