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台积电新竹晶圆厂内,首批2nm芯片从全自动产线缓缓流出。65%的良率数字背后,是晶体管结构从FinFET向GAA(环绕栅极)的艰难跃迁——纳米片替代鳍片,栅极实现四面包围,半导体行业再次突破物理极限。
但工程师们眉头紧锁:这已是传统硅基晶体管所能抵达的最终形态吗?
过去十年,FinFET结构支撑了从22nm到3nm的芯片微缩奇迹。当晶体管平面结构走到尽头,垂直的“鳍片”通过三面包围沟道,解决了短沟道效应难题。但随着工艺节点突破2nm(N2),FinFET力不从心。
2025年,台积电、三星、英特尔集体转向GAA结构。纳米片堆叠替代鳍片,栅极对沟道实现四面包围,控制力显著增强。
台积电N2工艺的65%良率,正是凭借GAA架构的创新材料和光刻突破。然而,问题随之浮现:
更严峻的是,GAA的统治期可能短于预期。台积电路线图显示,GAA仅能支撑三代工艺(2nm、1.4nm、1nm),一纳米(A10)将是硅基GAA的终点。
当平面微缩触及物理极限,芯片技术向三维要空间。2025年6月,比利时研究机构IMEC提出Forksheet晶体管解决方案——在NP晶体管间插入绝缘墙物理隔离,电容降低30%。但8纳米厚的氮化硅墙成为工艺噩梦。
进阶方案CFET(互补场效应晶体管)更具颠覆性:将N型和P型晶体管垂直堆叠,逻辑单元面积骤减50%。这相当于从“平房”升级为“摩天大楼”:
实现CFET需攻克三大堡垒:
台积电已在实验室验证CFET原型,但量产需等到2030年后的A7节点(0.7纳米)。黄仁勋断言:“硅基技术尚有5-10年探索周期”,正暗合此路线。
当制程推进至A2节点(0.2纳米),硅原子直径(0.22纳米)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行业将目光投向二维材料:二硫化钼(MoS2)、黑磷等单原子层材料,厚度仅为硅的1/5。
2025年,IMEC展示二硫化钼晶体管原型:
更激进的方案是2DFET(二维场效应管),通过堆砌过渡金属硫化物,构建原子级薄层通道。台积电与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实验证实,该结构可使晶体管尺寸缩至0.1纳米级别——2039年或将成为现实。
中国在二维材料领域的突破尤为瞩目。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团队利用范德华挤压技术,成功制备出铋、锡、铅等单原子层二维金属,厚度仅为头发丝的二十万分之一。
这种材料有望推动超微型低功耗晶体管、高频器件等领域的技术革新,为半导体行业注入新活力。
当晶体管微缩逼近物理极限,行业巨擘已布局“超越摩尔”的赛道:
中国力量在此领域加速突围:RISC-V芯片出货量突破100亿颗,智能家居领域国产芯片渗透率达68%。
知合计算推出“阿基米德”系列通推一体芯片,在大模型推理场景性能反超x86架构。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贡献了全球RISC-V芯片出货量的一半以上,在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突破。
“三分天下已成定局。”RISC-V产业领军人物孟建熠断言,“未来5-10年,RISC-V将与x86、ARM并立”。
半导体产业正经历范式转移:从单一制程微缩,转向材料、架构、封装的协同进化。根据技术演进预测:
2025-2028:GAA全盛期,台积电N2P良率冲80%,英特尔18A-P挑战数据中心市场。
2029-2032:CFET量产,立体堆叠芯片普及,硅基工艺止步0.7纳米。
2033-2036:二维材料实用化,芯片进入亚纳米时代。
2037-2040:光子芯片+量子计算商业化,计算范式根本性重构。
张忠谋2017年的预言正在应验:“摩尔定律将在2025年遇到根本性挑战”。但黄仁勋给出新解:“AI的发展速度只受限于天空”。
当台积电工程师调试2nm设备时,实验室内的二硫化钼晶体管正发出微弱电流。硅基芯片的黄昏中,新的曙光已然显现——在三维堆叠的CFET芯片里,在存算一体的RISC-V核中,在单原子层的二维材料间。
半导体世界从未死亡,它只是在等待下一次重生。
更新时间:2025-07-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