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抗战|地雷传奇:海阳石头里的智慧与不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李静 王开智 冯沛然 张琪 杨凡

海阳的山石里,藏着民族的风骨。

这座浸润着英雄气的城市,是地雷战的故乡。80年后的今天,记者踏访海阳赵疃村、文山后村、西小滩村,寻访那段用智慧与勇气写就的历史。那些沉默的山石,记得80年前的烽火,更记得这段抗战传奇的每一个身影。

海阳地雷战纪念碑

特殊的“传家宝”

于树良的家中,藏着一件“传家宝”——一颗80多年前的石雷。灰色的石头上,布满深浅不一的刻痕,那是当年凿石、装药留下的印记。

“这是我爷爷于化虎亲手造的。”于树良摩挲着石雷,语气里带着敬畏。他说的于化虎,正是电影《地雷战》中“赵虎”的原型之一。

于树良讲述爷爷于化虎的故事

1940年2月,日寇的铁蹄踏进海阳,在行村等地建起据点。他们沿着青威公路扫荡,所到之处,房屋被烧,粮食被抢,百姓流离失所。赵疃、文山后、小滩等村庄因紧邻公路,成了日寇骚扰的重灾区,也成了反抗最激烈的前沿。

“鬼子悬赏一万大洋要我的头,我就送他们‘铁西瓜’。”这是于化虎常挂在嘴边的话,于树良从小听到大。1941年,于化虎加入民兵组织。1942年,海阳成立人民武装抗日自卫委员会,统一训练民兵。

于化虎在这时真正摸到了地雷战术的门道。于化虎、赵守福等人带着村民试验:用石头凿空当外壳,用“一硝二磺三木炭”的土法配炸药,再用麻线做引信,由此发明了石雷。

“那时候没有手电筒,爷爷他们就靠月光辨路;没有工具,就用手刨土埋雷。”于树良记得,爷爷总说,“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

30多种地雷“开花”

如今的赵疃村、文山后村的墙上,仍然能找到当年战争的痕迹。

海阳多丘陵,漫山遍野的石头,曾是庄稼人耕种的阻碍,却在抗战时成了最好的“武器库”。于树良说,“石头为制作地雷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原材料。”男子凿石,女人碾药,孩童放哨,成了当时抗战常见的场景。

民兵们把漫山遍野的石头变成了四处开花的地雷。谈起地雷,于树良如数家珍。敌人走大路,就在路面埋“踏雷”;敌人怕大路走小路,就在草丛里埋“绊雷”;敌人拆雷时,就做“子母雷”,外面的雷一拆,里面的雷立刻炸响;敌人趟水过河,就做“水雷”,引线拴在岸边的芦苇上,一碰就炸。

石雷

史料里记载着这样一组数据:赵守福一人就炸死炸伤敌人183名,日军曾四处张贴布告,“活捉赵守福者赏洋一万元,割他的头者赏洋五千”;于化虎毙伤俘敌171名,许世友将军曾说他“像老虎一样,把敌人吓得魂飞魄散”。

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海阳民兵在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等人带领下,以“地雷”为武器,和敌人斗智斗勇。当田间地头的石头都成了武器,海阳的土地便长出了最坚硬的铠甲。

村村造雷,户户有

西小滩村的广场上,立着一块“地雷战”的石碑。旁边的名单里,“孙纯秀”三个字已有些模糊——这位老人去年刚刚离世,如今,地雷战亲历者已寥寥无几。

孙永云翻出父亲孙纯秀留下的老照片。“父亲14岁参加儿童团,站岗放哨送情报;17岁加入民兵,跟着队伍埋雷炸鬼子。”

海阳地雷战亲历者孙纯秀的后代孙永云

西小滩村距日伪据点只有5里地,是敌人扫荡、抢粮的必经之路。1943年秋天至1944年春天,孙纯秀所在的五人民兵小组利用地雷多次炸敌和破坏敌人交通,共炸死炸伤日伪军近40名。

这样的故事,在海阳的每个村庄都能听到。当时的海阳,形成了“村村会造雷,户户有地雷”的局面。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成了抗战的力量。

1944年,赵疃村保卫战中,300多日军被几十个民兵打得落荒而逃。这场战斗后,海阳民兵的名声传遍胶东。他们组成“远征爆炸队”,带着地雷技术支援周边地区。

据统计,整个抗战期间,海阳民兵共进行大小战斗2000余次。赵疃、文山后、小滩三个村被评为“特级模范爆炸村”,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等被评为国家级民兵英雄,海阳则被授予“战斗模范县”的称号。

80年后的山石依然滚烫

朱吴镇的山谷里,爆炸声不时响起。这里是当年电影《地雷战》的取景地,如今成了地雷战景区。每天,大型实景剧《地雷战》都在这里上演。

20岁的陈志强,扮演赵守福和于化虎。陈志强说,“每次演出的时候,就像穿越到了当年抗争年代。”

为了扮演孙玉敏,卢柳月留着乌黑的长辫子。“孙玉敏很勇敢,能在那么危险的情况下主动站出来保护家乡,让我很受震撼。”景区里的演员,很多是当地村民。他们演这部剧,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海阳的石头里藏着怎样的故事。

地雷战景区实景剧

地雷战纪念馆馆长陈同英

海阳地雷战纪念馆里,摆着一方磨盘。地雷战纪念馆馆长陈同英介绍:“这是当年文山后村碾药的磨盘,上面的纹路,是日复一日推着碾子磨出来的。”

在她看来,地雷战的意义,远不止于一颗地雷。“它证明了,当人民被动员起来,哪怕只有石头和血肉,也能筑起长城。”陈同英说,“海阳地雷战挫败了日伪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巩固了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成果,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敌、团结抗战的光辉典范,也是敌后抗战的一颗明珠。”

山河无言,却镌刻着烽火年轮;岁月流转,仍铭记着英雄坐标。80年风雨洗去了硝烟,却洗不掉石头上的滚烫。于树良感慨,“没有先辈的牺牲,也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作为后人,不能忘记这段历史,要继承光荣传统,把他们的精神发扬下去,传承下去。”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0

标签:历史   海阳   地雷   石头   智慧   传奇   地雷战   民兵   文山   敌人   胶东   齐鲁   当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