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排哥”“炒八掺”,地摊文化凭什么征服所有人?

今年秋天,景德镇鸡排主理人“鸡排哥”李俊永,带着一辆三轮车、两口锅和他的“买鸡排送鸡汤”式金句,炸出了今日的地摊传奇。同时,郑州炒八掺的大排长龙、成都绘画煎饼的横空出世,也让更多目光聚焦在地摊经济上。

从宋朝的《清明上河图》到今日遍布全国的夜市,地摊经济作为中国存续千年的商业形态,正经历着从“边缘地带”到“城市名片”的变迁。

但直至今日,地摊仍在经历着与城市升级之间的对抗,对地摊的评价也褒贬不一,喜欢的人称之为“烟火气”,被困扰的人恨不得它原地消失。那么如今,我们期待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地摊文化呢?

“做你的做完你的做你的”“鸡排免费送,袋子是六块哦”“如果你的袋子被风吹走,或者是被别人抢走,我不会承认收了你的钱”……

5G冲浪选手对这些金句应该不陌生,你问“鸡排哥”为什么火,可能是他像极了现实版热爱工作的海绵宝宝。就问谁能拒绝如此热情亲切的服务、6元的实惠定价、以及总能给顾客带来幸福感的“情绪价值”?

▌爆火的鸡排哥依旧忙碌不停,即将开启“全国巡炸” | ©小红书:SIRRRRRRRRR

与传统快餐店机械化的“欢迎光临”不同,鸡排哥与顾客的互动充满“活人感”——当队伍大排长龙,他会为鸡排炸过火而自责;当顾客犹豫不决,他会“循循善诱”让你别亏待自己的胃。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地摊,但鸡排哥也有自己的经营“规矩”:下午四点半后不接待散客,只卖学生;学生比散户便宜1元;客人装鸡排的袋子要自己敞开,保证第一时间吃到酥脆的鸡排。

▌鸡排哥的摊位如今已被直播打卡的人群挤满 | ©小红书:SIRRRRRRRRR

鸡排哥的火爆折射出地摊经济的现代化转型。如今的摊主们早已不局限于传统的“走鬼”,而是深谙流量之道的生活艺术家。

年轻摊主从餐车到餐品的打包袋都经过精心设计,桌布、小黑板、星星串灯、复古小推车、露营椅成为打造氛围感摊位的必备“神器”。选品可以从热门小吃、手打柠檬茶跨度到美甲、手工饰品,他们不仅线下摆摊,还通过抖音、视频号、小红书等渠道从线上引流,吸引消费者。

▌精致的露营集市摊位 | ©视觉中国

摊主们像是游戏里的“随机刷新点”,今天在地铁口卖鸡蛋灌饼的大妈,明天可能出现在江边的夜市摊;昨天还在公司楼下卖烤红薯的大爷,今天可能就推到你家楼下;甚至你在新疆辽阔的草原上,都能随机刷新一家后备箱咖啡车——没错,现代小摊的游击战术,简直比外卖平台的算法还灵活!

爆火前的鸡排哥会在不同学校、跨越大半个景德镇“刷新IP”:早上他在十九中卖里脊肉饼、中午在十六中门口卖鸡排、下午又出现在五中门口。

这种“全地图随机掉落”的商业模式,堪比《哈利波特》里的魔法帐篷——看似不起眼,内里却藏着喂饱整条街的野心。

▌一辆小车,后备箱一打开便是一个摊位 | ©视觉中国

在地摊经济的爆火下,传统的餐饮巨头们,也纷纷放下身段,加入了摆摊大军。

2023年,海底捞就开始了“摆摊事业”。起初,海底捞在青岛的夜市以小摊模式经营,主打现炸酥肉、冒脑花等小吃;而后,在太原推出海底捞夜宵车,主营小龙虾、啤酒、火锅等,还贴心布置露营桌椅,营造出大排档的氛围;再之后,西安也陆续出现了“海底捞早餐车”、“海底捞盒饭”、“海底捞冒菜”等餐车,早餐车更是涵盖了豆沙包、香菇素菜包、鸡蛋等主食,价格大多在2元上下。

▌海底捞火锅摊位 | ©视觉中国

除了海底捞,许多餐饮品牌的摆摊事业也都做得风生水起。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快餐巨头,利用地摊灵活的特性,纷纷推出了早餐车;最近有人在鸡排哥摊位旁摆摊倒卖柠檬水上了热搜,但这活儿,其实作为柠檬水“大亨”的蜜雪冰城自己也干过。

目前,蜜雪冰城的门店在各大城市的密集度都很高,但总会有一些角落无法触及,灵活的流动摊刚好可以帮助蜜雪冰城快速深入触达。既打造了亲民的品牌形象,也能进一步提高门店业绩,何乐而不为呢?

▌蜜雪冰城门店无法覆盖到的地方,会有小摊抵达 | ©视觉中国

今年全国不少地方的星级酒店也加入了摆摊卖餐的队伍:从浙江的银泰大酒店、纳德大酒店,到江苏的中吴宾馆、文璞酒店,再到河南的永和铂爵国际酒店、希尔顿酒店等,一大批星级酒店都推出摊档外卖餐饮服务模式。

广州的白云宾馆甚至承包了附近打工人的早餐,糯米鸡9元/只、皮蛋瘦肉粥8元/份、广式油条5元/条、生肉包4元/只、腊肠卷4元/个…… 均价不到10元星级早餐,很难不心动啊!

上至五星级酒店下至个体户,今日随处可见的地摊,其实是咱老祖宗玩了两千多年的“传统艺能”,经过了上千年的演化,直至宋代才被官方明文允许。

早在周代,货币还没统一,便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市制”。《周礼·地官·司市》中将“市”分为三种:午后开放的“大市”,以贵族为主;清晨开放的“朝市”,以商贾为主;傍晚开放的“夕市”,以小贩为主。

▌泉州夜市一条街,与古建共生共存 | ©视觉中国

“地摊文化”的形成源于早期的农业文化,农耕民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贸易就会出现,河南偃师县二里头遗址、郑州商城遗址、安阳殷墟,都出土过大量贝币、玉石,留下先周时期人们贸易的痕迹。相传姜子牙还没有去钓鱼之前,就曾在朝歌和孟津的市肆内干过“负贩”、屠宰和卖酒的营生。

▌山西晋中平遥古城夜市 | ©视觉中国

到了秦朝,秦始皇虽然统一了货币,却“重农抑商”,甚至把商人也拉去充军。《史记》记载:“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

但政策挡不住商人们赚钱的野心,《国语·齐语》里描写他们“负任担荷,服牛辂马,以周四方。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买贱鬻贵”,简直像现代版的“跨城代购天团”,在全国市场里搅动风云,预判市场情况,该买买该囤囤,赚一波差价。

▌制作传统面人的商贩 | ©视觉中国

汉朝初年,尤其是文景之治时,商业管制逐渐松绑,地摊经济日渐活跃。班固在《西都赋》中描写当时的长安“九市开场,货别隧分”,是周代分时段和分人群“市制”的延续。

▌西安大唐不夜城夜景,坊市制度是通过将居住区(坊)与商业区(市)严格分隔,实行围墙封闭、定时启闭坊门及宵禁制度 | ©视觉中国

唐宋时期,摊贩们终于迎来高光时刻!唐朝前期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夜禁制度严格,夜鼓之后,坊、市关门,百姓不允许在街头巷尾乱窜;中唐以后,宵禁制度略有松绑。长安城里开始出现夜市,当时的长安已经出现“布衣于酒肆酣醉夜归”的景象,但在这会儿,夜市依然是在法律的边缘疯狂试探。

▌清明上河园内,仿照清明上河图中繁华的景致打造多种市集 | ©视觉中国

到了宋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商品经济开始大爆发,夜市行为也终于被明文允许。

宋太祖赵匡胤甚至亲自整顿街道,给摊贩划地盘,坊市制度被彻底打破,商店货摊散布于各处。为了更好的管理,宋代还安排了“城管”,称为“街道司”,不过他们要身兼城管、税务、环卫等多个工作,还要兼职抓小偷与防火救灾。

▌现代人举行的仿古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夜游”的景象 | ©视觉中国

宋代城市经济有414种行业,约为唐代的两倍,商业活动昼夜不息。在电视剧《梦华录》中,便是以女主赵盼儿在北宋都城开封的创业故事为主线剧情。剧中呈现的开封街景,能看到各类大小商铺和走街串巷的小贩,营业时间甚至可至深夜。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道尽了宋朝夜市的繁华景象,《清明上河图》中“侵街”上鳞次栉比的棚子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正是北宋夜市的真实再现,那些挤满桥头的食摊,热闹程度比之今日的网红小吃街也不遑多让。

▌清明上河园的斗鸡擂台 | ©视觉中国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明清的摊贩的花样更多了。不少城市除了常规的夜市,还有元宵、清明、端午、七夕、庙会等民俗夜市。

由于洋货大量输入,夜市上也渐渐多了洋货和广货的身影,还出现了我们今日熟悉的算命、取痣摊位,相传咸丰年间的小贩王库,竟靠捡到的腰牌混进故宫卖了一年馒头——这操作,堪称“地摊界的007”!

到了现代,改革开放之后,地摊经济星火重燃,大批敢于“吃螃蟹”的人开始下海做生意。他们的第一桶金,大多数都是从摆地摊里赚来的,资金门槛低,参与方式灵活,特别适合当时的中国经济。

▌高楼下的夜市一条街 | ©视觉中国

但在地摊经济的管理上,一直颇有争议。一个流传甚广的视频中,炒粉摊老板炒粉不看锅,而是四处张望,突然老板把勺一丢,一句“快跟上”就拧着油门跑了,顾客只能追着粉摊跑,身后是同样也在狂追的城管。

对此,有经验的顾客表示很写实,“后来我不打包了,就坐在小桌旁吃,老板自己跑了,工作人员路过还问我‘吃上啦?’”

城管和摊贩的“猫鼠游戏”几乎天天上演,这也折射出地摊经济如同硬币的一体两面,既有温暖的一面,也有现实的阴影。

▌活跃于城市中的流动摊位 | ©视觉中国

“硬币”的反面上。是地摊经济面临着的诸多挑战:阻塞交通、污染环境、噪音扰民、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卫生安全等问题屡见不鲜。有段时间,南宁被吐槽称“地摊都要摆到我床头了”。人流量稍大一点的路口就可以刷新一些地摊,摊主的喇叭还相互“厮杀”比谁的声音更大;“最佳摊位”往往也是交通要道,小推车们一推,四车道直接变成两车道,如果遇到晚高峰,便是此起彼伏的“滴、滴”声。

如果是在居民区聚集,那周围的住户可能就要面临油烟熏天、噪声响彻窗边的日常,部分摊贩的油污直排下水道、食材露天堆放招引蚊蝇、凌晨收摊后路上都是黏腻的油渍难以落脚......

▌拜访售卖的露天食材一方面便利了周围居民的生活,一方面也在影响着他们的居住环境 | ©视觉中国

然而,在这些问题另一面,是最直接的就业问题——每一个流动的摊点背后可能是一个家庭的生计。

对许多低收入群体而言,地摊提供了最低成本的创业机会,2020年疫情后成都更是靠3.6万个摊位解决10万人就业问题,堪称奇迹,“失业后就去天桥贴膜”真的是不少人最后的“退路”。鸡排哥原本是景德镇陶瓷厂的工人,下岗后他做过厨师,后来为了生计开始摆摊,20多年的摆摊生涯里,他卖过烧烤、凉皮、煎饼,后来才选择了炸鸡排。

▌每一个不起眼的摊位后面或许都承载着一个家庭 | ©视觉中国

有人调侃鸡排哥黄金周是全勤,殊不知对于自负盈亏的摊主来说,没有假期才是常态。在爆火之前,鸡排哥早中晚都会出摊,收摊后还要回去备货第二天的出摊物资。

对于鸡排哥爆火后大排长龙的情况,有人认为这是“一群精神匮乏的人涌向一个鲜活的人,汲取他的生命力来弥补自己”。也许不是汲取,而是我们期待,在交易行为的背后也可以有更多真实的连接;也希望在我们重复的NPC日常里,能有一抹鲜亮的色彩;是你还没开口,老板就问出那句“还是微辣、不加葱,对吧”的默契瞬间。

▌小摊的经营形式不止于美食,还有更多小而美的精品售卖 |©视觉中国

找到自己的“鸡排哥”的人,吃啥亏都不会亏了自己的嘴。我们怀念的,或许是小区外面每晚准时出现的炸串,也可能是下班路上常去的炒粉摊。一个常去却突然不出现的小摊,也就变成了那消失的“白月光”,果然“白月光”真不一定得是“人”。

其实,我们反对的不是摆地摊,而是无序的、令人困扰的路边摊,是地摊无视油烟污水,污染环境,增加环卫负担;是摊主不约束食客,猜码、唱歌、发疯嘶吼吵闹声扰民;是价格刺客,安全堪忧。

▌烟火市集 |©视觉中国

今天的地摊烟火气,需要更聪明的平衡法则,探索如何张弛有度地“放”与“管”。

比如,珠海夏湾夜市的“领跑式出摊”模式令人耳目一新,每晚9点45分,哨声响起,管理人员领跑,80多个商贩拉着小推车有序进入市场,形成独特的“百米长龙”景观,这种有序管理既保留了夜市活力,又避免了混乱;景德镇面对“鸡排哥”的爆火,没有陷入失序状态,而是成立2-4人的工作专班维持秩序,安排环卫专班和志愿者,为国庆假期激增的人流做准备;深夜十点,某大学城的城管刚下班,三轮车就接连驶入空地,学生们也踩着点来买宵夜……

▌周日步行街市集 | ©视觉中国

今日,地摊发展的繁荣景象几乎遍布中国所有的城市,不少地摊组成的夜市江湖已经成为了不少城市必去的打卡点,如长沙扬帆夜市、南宁埌西夜市、西双版纳星光夜市、沈阳彩电塔夜市……

地摊不是城市的“牛皮癣”,而是经济的最细微处,它始终都在以各种姿态融入城市的肌理中。它们不需要华丽的门面,只需一口锅、一把铲,就能在钢筋水泥的缝隙里种出烟火气的花。

▌深夜的城市,因地摊而重新充满活力 | ©视觉中国

街头夜市次第亮起灯火,摊贩们忙碌起来,蒸腾的热气、诱人的香气与鼎沸的人声交织在一起,当深夜加班的年轻人用一份热腾腾的鸡蛋灌饼“续命”,当寒冷的冬夜可以吃上口热乎乎的烤红薯,这些看似微小的连接,却承载着城市最真实的温度。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句话虽俗套,却最是贴切。

编辑/Tasia

文/王蕾

图/见文中标注

设计/April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4

标签:美食   地摊   所有人   文化   夜市   中国   视觉   摊位   市制   城市   经济   摊贩   摊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