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乡村街巷伫立数百年的古迹,游客心中常常会荡起一股浓浓的历史沧桑感。
在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分布着大量明清古建筑,古迹保存数量之多、历史故事之丰富可谓罕见。王村镇是山东省目前四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游客徜徉其间,可近距离触摸历史的肌理,从深厚的历史文脉中汲取智慧与灵感。
王村镇副镇长李政昕告诉记者:“全镇现有国家级传统村落2处、省级传统村落8处、文物古迹30处,其中省级文保单位7处、市级文保单位12处。镇域内历史建筑总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名人故居、祠堂寺庙、古圩墙等历史遗存星罗棋布,堪称齐文化的活态博物馆。”
李家疃是王村镇的两处中国传统村落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3A级景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村内保存着规模宏大的明清古建筑群。
李家疃村王氏庄园一角。
“李家疃村西与济南章丘接壤,有‘淄博西大门’之称。”解说员杨俊丽介绍,“该村王氏家族在历史上靠经商发迹,明末清初时期达到鼎盛,逐渐建成了以‘九门一庄’为代表的王氏庄园。村内现存明清古建筑以王氏庄园为核心,涵盖亚元府、解元府等300余间,布局精巧,装饰精美,展现了江北罕见的古民居风貌。”
游览李家疃,了解的是数百年的商业兴衰故事。而走进万家村明清古建筑群,则处处可见书香官宦旧迹。
万家村位于王村镇驻地西北,是国家级传统村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乡村记忆工程试点单位。村内大部分明清传统古建筑保存着创建时期的原有风貌,是山东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落。以毕道远纪念馆为主体的明清古建筑群落主要分布在万家村西部。
万家村毕道远纪念馆。
“万家村是明清官宦世家淄西毕氏家族发祥地,经历了600余年历史变迁。历史上,毕氏家族有明代‘四世一品’、清代‘四世二品’的显赫门庭。”杨俊丽说,自明朝万历年间至清朝末年,毕氏家族的授官、从政者,一品至九品有上百人之多,其中出了五位进士,明朝毕自严官至户部尚书,清朝毕道远官至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在风雨飘摇的旧时代,万家村为什么能出现这么多官宦名人?杨俊丽介绍,这与良好的家训家风传承是分不开的,毕氏家训独有特色,激励后人读书精进,直到现在仍被后裔津津乐道。
万家村南侧不远是西铺村,毕自严故居就座落在这里。杨俊丽介绍,这座院落中的绰然堂,就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毕府教书、读书、著书的生活起居地,因此该展馆也称蒲松龄书馆。
王村丰厚的文化土壤,为蒲松龄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蒲松龄在毕家一边教书,一边创作了《聊斋志异》《聊斋俚曲》《聊斋诗词》等200余万字的文学作品。在《聊斋志异》中,不少故事背景或人物原型就出自王村当地。
蒲松龄书馆。
蒲松龄在毕府担任塾师30多年,也与当地的传统特产王村醋结了缘。毕氏后人至今口传一首俚语:“蒲先生,三顿饭,酸煎饼,三个半,葱炒豆腐醋和蒜。”在王村醋文化博物馆,游客能全面了解这些与王村醋有关的历史文化。“王村醋以山地小米为原料,坚守古法酿造工艺,是中华老字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小米醋始祖’。”工作人员王雪介绍,馆内有供美食爱好者参考的各用醋小技巧,还有供游客近距离体验的传统酿造工坊,方便游客参观研学。
王村醋文化博物馆传统酿造工坊。
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王村镇将如何拓展产业空间,布局“农旅相适”的特色业态?
李政昕介绍,2025年,王村镇将抢抓“济淄同城”重大历史机遇,依托区位优势,深度融入周村区与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文旅一体化大格局,抓项目、育产业、塑品牌、扩影响,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引领,做深做实乡村旅游大文章。
“我们坚持‘保护为基、文旅为翼’的发展理念,持续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李政昕说,自2017年以来,王村镇实施了以李家疃村为龙头的古村落保护开发项目,对辖区内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开发,其中李家疃村的“古宅+民宿+文化体验”的活化模式,年收益超30万元。蒲松龄书馆作为聊斋文化核心载体,年均吸引游客过万人次,成为文学爱好者与研学团队的热门打卡地。
苏李村豹山游乐园。
近期,王村镇“以点串线”丰富旅游业态,打造了“行知王村”研学品牌,推出李家疃传统古村落、苏李豹山游乐园、蒲松龄书馆、王村醋博物馆精品研学路线。“从龙山文化到明清古村,从非遗技艺到文学经典,王村镇‘非遗+古建+生态+文学’的立体研学网络覆盖多维度历史脉络。我们将以‘古韵新声’的姿态,深挖文化内涵,推动保护与创新并行,让历史文脉焕发时代光彩。”李政昕说。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段书强 通讯员 王洁 李鹏鹏)
更新时间:2025-05-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