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指挥家”光环退去后,智商停滞三岁的舟舟直面真实人生。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wyx

1998年,一个智商停滞在三岁的唐氏综合征少年舟舟,挥舞着指挥棒的照片登上《人民文学》封面。

从此被冠以“天才指挥家”之名。

在媒体与公众的狂欢声中,这个无法独立生活的残障少年舟舟,被塑造成跨越身体缺陷的励志符号。

20余年过去,当神话光环退去,舟舟的未来之路将在何方。

故事的开始

1978年4月1日,在武汉的产房里,一声格外孱弱的啼哭声,预示了舟舟不同寻常的人生。

在这个普通又平凡的一天,40岁的高龄的胡厚培夫妇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可是就在高兴之余,命运给了这对高龄夫妇一个巨大的晴天霹雳。

在舟舟出生还不到一个月的时候,被确诊出患有重度先天性智力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唐氏综合征。

诊断书上的“唐氏综合征”像一道无形的墙,将他的心智永远留在了幼儿阶段。

这样一个微乎其微的概率却将落到了刚刚老来得子的胡家之中,无疑为这个家庭带来了重大打击。

医院的医生直言这个孩子可能活不过三岁,劝胡氏夫妇放弃这个孩子。

一个普通的家庭受到了这样的打击,大概率会承受不住而选择放弃。

但是胡氏夫妇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留下并抚养舟舟。

舟舟的成长之路可以说是异常艰难。

八岁时,只是简单的数字,舟舟却只能勉强从1数到5。

仅仅是一件别人看来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在舟舟这里都显得格外艰难。

舟舟大多数时间都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他喜欢坐在地上不声不响的收拾自己的识字卡片,那些厚厚的卡片被他归为一小堆一小堆。

在别人眼里可能有些不太理解的事情,可能在舟舟眼里有着不一样的乐趣。

在生活中,舟舟经常都是自己一个人玩耍,显得有些孤单。

令人心酸的是,孩子们都不太愿意接受这个特殊的朋友。

正是如此,舟舟也经常会被孩子们欺负和嘲笑,在他们眼里舟舟仿佛一个异类。

在这些艰难的日子里,胡家不仅承受着心理上的压力,同样也遭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就在胡氏夫妇无望之时,一个意外的发现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一线的生机。

偶然的聚光灯

身为武汉歌剧院低音琴手的父亲,用微薄的工资支撑着全家。

从舟舟两岁起,大部分时间都是经常跟着父亲在排练厅度过。

父亲的琴弓在交响乐谱上跳跃时,舟舟总会踮起脚尖模仿父亲的动作。

随之父亲竟然了发现儿子身上对音乐的敏感反应。

他惊讶地发现,自己有智力障碍的儿子居然学会了模仿指挥动作。

舟舟平时就经常做手势,生活中好像也少不了他的指挥。

他在打开他的玩具箱子时,手腕向上轻盈的一抬,然后就突然指向你旁边的一样东西。

199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湖北电视台的编导张以庆发现了舟舟特殊的才能。

后来就有了一部命名为《舟舟的世界》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历经了长达十个月的拍摄,一经播出,就产生了巨大反响。

获得了多种奖项,甚至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各界人物的广泛关注。

从1999年到2006年,舟舟每年几乎有上百场演出,登上央视。

在人民大会堂指挥中国歌剧院交响演绎,还曾与刘德华同台演出。

一时间,“天才指挥家”的美誉传遍了世界各地。

21岁时的舟舟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成为他艺术生涯的璀璨巅峰。

聚光灯下,他掂着脚尖独特的站姿与笨拙却充满生命力的指挥手势,让斯特劳斯的《拉德茨基进行曲》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激情。

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全场观众集体起立鼓掌长达十五分钟,金色大厅首席的大提琴手的手套都被泪水浸透。

最令人感动的瞬间,发生在谢幕时刻。

舟舟突然转身拥抱身后流泪的父亲,用含糊却响亮的声音喊出人生第一个完整的句子——“爸爸,音乐好听!”

这个瞬间被美联社记者定格,成为当年世界新闻摄像奖人文类金奖作品。

然而,荣誉的背后竟藏着一个令人心酸的事实:智商只有三岁的舟舟其实并不识谱,也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合格的指挥。

“天才指挥家”这个称号,在此刻更像是一个善良的谎言。

虽然舟舟获得了短暂的成功,但胡厚培从未承认过舟舟是“天才指挥家”,胡厚培也始终保持着清醒。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舟舟的热度逐渐褪去,演出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这个曾经的“天才指挥家”也逐渐被人遗忘,胡家的经济状况也急转直下,胡家的路到底该何去何从。

掌声沉寂之后

随着渐渐褪去的舞台光环,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个“天才”其实并不懂音乐。

有些音乐家也公开质疑舟舟的能力,认为让他指挥是对音乐的不尊重。

随之而来,胡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自从舟舟开始演出以来,胡氏夫妇就放弃了自己的工作。

后来演出收入骤减,家庭经济情况也是入不敷出。

2016年命运再一次和这个本就困难的家庭重重一击。

舟舟被诊断出肺癌,为了给舟舟治病,家里花费了二十万元对他进行中医治疗。

值得庆幸的是,经过长达一年的治疗,舟舟最终康复了。

如今,46岁的他与父亲蜗居在深圳保障房里,每日依靠着一个月2800元低保度日。

褪去舞台光环的舟舟仍保持着特定的习惯。

听到交响乐是会挥舞手臂,但更多时候痴迷于收集饮料瓶盖。

父亲坦言:“我们配合造神,是想让他活下去”。

当某次街头演出有人喊出“指挥家”,舟舟只是茫然的回头。

那个被强加二十年的“指挥家”身份,从未真正属于他。

结语:

舟舟的人生抛物线,映照出两个时代的认知变化。

从需要“超人残障者”来缓解群体焦虑,到承认残障者拥有平凡生活的权利。

当“天才”标签剥落,显露的是父亲多年来为患病儿子的付出,是乐团成员默默调整节奏的善意。

或许真正的救赎,不在于制造震撼人心的神话。

而在于每个“舟舟”都能在尊严中,拥有不必成为英雄的人生。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胡一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5

标签:娱乐   指挥家   光环   智商   天才   真实   人生   父亲   演出   夫妇   残障   家庭   综合征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