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商一夜下架数百万中国电子产品,安防巨头集体“消失”在购物车里,而背后推手正是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一纸监管命令。这不是一次偶然的清理,而是一次系统性的排查和封堵。
更大的不确定还在后头,10月28日,FCC将就进一步扩大限制范围进行投票,一旦通过,未来任何含有“黑名单”企业零部件的设备都可能被彻底封杀。
这场投票,或许真能决定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生死局”?
美国市场对中国安防类电子产品的“清洁行动”,其实早在几年前就露出苗头,但这次的力度和范围,却远超以往。
10月初开始,亚马逊、沃尔玛等主流电商平台悄悄地将大量来自中国的摄像头、手环、智能门铃等产品下架,涉及品牌包括华为、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和中兴通讯。
没有提前预警,也没有公开解释,一夜之间,几百万件产品从页面上消失不见。
紧接着,FCC主席卡尔站出来给出官方说法,这些产品属于“未经授权销售”或“存在国家安全风险”,可能会被用于“监视美国公民”或“干扰通信网络”,这番说法立刻点燃了外界对监管升级的关注。
目前来看,这只是“前哨战”,真正的关键节点落在10月28日。FCC将在这一天就一项新的提案进行投票,对是否进一步扩大“受限设备”的定义,禁止任何含有“黑名单企业”零部件的设备获得销售授权。
换句话说,就算产品不是这些企业直接生产的,只要用到了它们的芯片、模块或算法,也可能被一刀切地排除在美国市场之外。
市场已提前反应,中兴通讯在港股的股价一度大跌,投资者普遍担忧,一旦投票通过,相关企业在海外的营收将遭遇更大压力。
而这场“封堵”,也不仅仅是市场行为,更是技术、政治与地缘博弈交织下的产物。
面对美国市场收缩的现实,中国安防企业并没有坐以待毙。事实上,大华、海康等企业早已开始主动调整国际市场布局,把重心从单一市场扩展到全球多点支撑。
以大华股份为例,2024年财报显示,虽然利润出现下滑,但其境外营收却在持续上涨,尤其是在东南亚、中东和拉美等新兴市场,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整体水平。
在国内需求趋缓、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出海成了企业缓解压力的重要出路。
不过,出海并不意味着一帆风顺,海外市场对安防产品的要求更高,不光比拼技术,还要面对本地法律规范、数据合规、客户服务等全方位挑战。
更何况,部分西方国家也在试图将“国家安全”概念输出到第三国,限制中国企业的入场资格。在这种多重压力下,大华、海康等企业开始主动做减法与加法。
大华近日正式剥离旗下智能家居业务华橙网络,退出了智能门锁、摄像头等消费级市场,转而更聚焦于城市安防、交通治理、工业监控等专业领域。
这一调整背后的逻辑很清晰,消费市场风险高、利润薄、品牌依赖强,而政企市场则更注重解决方案能力和技术积累,是更适合长期深耕的赛道。
与此同时,部分企业也在进行资产重组和产业链升级,试图从“硬件制造商”转型为“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不再纯靠卖设备吃饭,而是通过平台运营、数据服务、AI算法来撬动更大价值。
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技术正在快速改变整个产业的底层逻辑。尤其是边缘计算、AI算法、数据智能等新一代技术,正在重新定义什么是“智能安防”。
在以往,摄像头只是“看见”,而未来,它要能“理解”。这就要求设备本身具备更高的算力、更低的延迟,以及更强的数据处理能力。
中国企业正是看准这个趋势,加大投入,推动产品向更高智能化演变。
比如边缘计算,在摄像头端就部署AI芯片,让数据在本地完成处理,不必上传云端。一方面大大降低带宽压力,另一方面也能减少数据泄露的风险,符合越来越多国家对隐私保护的立法要求。
企业也在加速多元化布局,欧洲、东南亚、中东、非洲成为新兴重点区域。相比之下,这些市场对中国安防产品接受度更高,且基础设施发展正处于上升期,安防需求旺盛。
从“定制化系统”到“本地化服务”,中国企业正逐步构建起一套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出海体系。
更重要的是,技术不再是唯一卖点,品牌、服务、生态能力正逐渐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新维度。
从过去依靠“高性价比”打天下,到现在强调“高附加值和强服务力”,这场转型正在重塑整个行业的国际化路径。
而在国家层面,“一带一路”倡议和与金砖国家的合作机制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多现实支撑。
通过产能合作、技术共享、基础设施援助等方式,中国安防企业得以在海外拥有更多落地机会与政策空间。
10月28日的投票虽然只是一个监管节点,但它揭示出的却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变化:全球安防产业的重心正在悄然转移。美国市场的封锁只是加速剂,而不是终点。
中国安防企业早已不再是单纯的“设备出口商”,而是在以技术和品牌为双轮驱动,重构一条全新的国际化路径。
在新兴市场,中国制造的摄像头正成为城市治理、交通管理、公共安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东南亚到中东、从拉美到非洲,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用上中国企业的解决方案。
美国市场的门或许正在关上,但世界的大门并未关闭。在全球化与本地化并行的浪潮中,中国安防企业正在寻找新的支点,重新定义“出海”的意义。
从“能做”到“能赢”,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布局”,这场突围不只关乎市场份额,更是一场技术与规则的重新洗牌。中国产品能否在封锁中突围,技术能否在围堵中领跑,10月28日或许只是开始。
信息来源:
又拿“国家安全”当借口打压,美政府声称已强制电商平台下架数百万件中国电子产品/来源:观察者网2025-10-12 16:07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