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拉客,晚上拉货。”
这句话,最近成了不少城市公交司机的真实写照。白天是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城市摆渡人”,晚上却摇身一变,成了送快递的小哥。南京甚至率先推出了全国首个“公交+快递”模式,白天运人,晚上运货,两小时内送达同城快件。别小看这个动作,它背后折射的,是中国公交行业正经历的一场生死大考。
过去一年,几乎每个月都能看到“某地公交线路停运”的新闻:
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股全国性的“关停潮”。在许多城市,公交车正逐渐从“人人必需”变成了“有人可有可无”,这背后原因,既有宏观经济,也有社会习惯的巨变。
80、90年代,公交就是城市的血脉。那时没有私家车,也没有网约车。一个班级的学生、一个厂区的工人,几乎全靠公交上下学、上下班。车厢里人挤人,空气里弥漫着汗味和油烟味,但这就是那个年代的集体记忆。
公交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社会公平的象征。它把城乡串联,把工人、学生、老人、外来务工者都装在一辆车上。可以说,那时候公交就是城市的“公共客厅”。
然而,这样的繁华景象,早已一去不复返。
从2015年开始,全国城市公交客流就开始逐年下降,年均降幅约2.8%。到了疫情期间,更是出现断崖式下跌。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公交客运量不足2014年峰值的一半。
为什么?出行方式彻底变了。
于是,公交成了“没人坐的车”。而公交行业最大的矛盾就在这里:
客流减少 → 收入锐减 → 越跑越亏 → 只能停运。
很多人不知道,公交车的票价收入,远远填不平运营成本。2024年数据:
也就是说,公交车每跑一公里,就要“亏掉一块多”。
举几个典型城市:
公交公司像个“无底洞”。补贴越多,缺口越大。甚至一些地方,财政实在撑不住,只能宣布全城公交停运。
很多人会问:公交是公共服务,政府不能不管吧?
问题是,财政的钱是有限的。近几年,教育、医疗、养老的需求更刚性,财政优先级自然调整。相比之下,公共交通的补贴被迫缩水。更何况,新能源公交车购置、燃料、维修、人力成本全在上涨。补贴减少+成本上升=公交困境加剧。
在过去,公交司机是铁饭碗,干到退休不成问题。但现在,许多司机工资被拖欠,有些甚至“倒贴”——因为公司没钱,保险、修理费甚至要司机自己垫。
这份曾经体面的职业,正在快速失去吸引力。年轻人不愿干,老司机逐渐退休,行业的人力缺口越来越大。
面对困境,公交企业没有躺平,而是拼命寻找新路。
1. 南京“公交+快递”
白天载客,晚上送货。利用闲置车辆跑快件,2小时内同城送达。这一招不仅提高了车辆利用率,还开辟了新的收入来源。
2. 南昌“定制公交”
打造“商圈+公交”“文旅+公交”“婚庆+公交”。新人用公交接亲,游客坐公交打卡网红景点。数据显示,已有近500对新人选择公交婚车。
3. 郑州“公交+顺丰”
把闲置修理车间改造成快递分拣中心。38个合作场地正在落地,公交场站摇身一变成物流枢纽。
这些尝试说明,公交行业并非没有出路。只是,转型需要创意,更需要政策的支持。
答案可能没那么悲观。公交不会彻底消失,但它的角色会改变。
公交车的未来,或许不会再回到“人挤人”的辉煌年代。但它依然会以新的形态存在,或许是更智能的交通网络节点,或许是融合物流、旅游、婚庆的多功能平台。
正如有人感慨:“公交车不是消失了,而是换了一种活法。”
那么问题来了:你上一次坐公交是什么时候?你觉得未来的公交该往哪条路走?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参考资料:
更新时间:2025-08-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