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到条消息,上海万象城有家网红面包店,店员把没卖完的面包直接往垃圾桶里扔。
有消费者看着就心疼,直言这不是浪费粮食嘛。
我特意去查了下这家店,主打“现烤现卖”,招牌上还写着“当天制作、当天售罄”,可实际每天都剩不少,这反差一下就把争议拉满了。
很多人被“现烤现卖”的宣传带偏,觉得面包当天没卖完就不能吃了,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面包的种类不同,能放的时间差得远呢。
像这家店常卖的牛角包、丹麦酥这类起酥面包,因为油脂多,常温下能放1到2天;全麦面包、吐司这种发酵面包,常温放3到5天没问题,放冰箱还能多撑2天;要是真空包装的切片面包,放半个月到一个月都没事。
说实话,商家非要“当天扔”,本质就是营销大于实际需求。
现在不少网红面包店把“当天现烤、当天售罄”当卖点,就为了营造“新鲜、稀缺”的感觉,要是第二天还卖前一天的面包,怕消费者觉得“不新鲜”,砸了自己的招牌。
可这种为了营销浪费粮食的做法,明显是把商业利益放在了社会责任前面,好好的面包,就因为“不符合宣传人设”,说扔就扔,这操作实在说不过去。
还有个原因是商家“怕担责”,现在食品安全抓得严,有些商家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哪怕面包还在能吃的期限里,没卖完就直接扔,省得万一有人吃了不舒服来找麻烦。
但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根本是对食品安全标准的误解,纯属自己吓自己。
有高赞评论说“第二天再卖的面包,吃了会拉肚子”,其实这是把“口感变差”和“食品安全”搞混了。
先说说口感,现烤面包刚出炉时外皮脆、里面软,放一夜水分会流失,可能变得干硬,尤其是起酥面包,油脂会凝固,吃着确实没当天香。
但“口感差”不等于“不能吃”啊,我在家买的面包放第二天,加热一下照样吃,也没见有啥问题。
再说说安全,判断面包能不能吃,关键看有没有变质,比如长霉、发酸、有怪味。
只要储存环境干净,温度控制在15到25℃之间,没卖完的面包放1到2天,大多不会有安全问题。
有人担心“面包店会改生产日期”,这确实是个别不良商家的问题,但不能因为这个,就把所有“非当天面包”一棍子打死。
本来想,商家要是实在怕消费者有顾虑,完全可以在面包包装上标清楚“制作日期”和“建议食用时间”,第二天卖的时候明码标价打折,让消费者自己选。
可很多商家宁愿扔,也不愿意这么做,怕的就是“降价卖剩余面包”被人说“生意不好”,影响了网红光环。
老实讲,这不仅浪费粮食,还传递了错误的消费观念,好像稍微放久点的面包就成了“劣质品”。
其实处理剩余面包的办法有很多,根本不用直接扔,就说日本,减少食品浪费是大家都认可的事。
像大型连锁品牌“山崎面包”,会把没卖完的面包分两类:一类品相好的,第二天早晨重新加热后放“折扣区”便宜卖;另一类就回收去中央工厂,做成面包糠或者动物饲料,还有一部分通过合作渠道捐给社会福利机构。
在东京的不少社区小店,晚上把剩面包免费分给有需要的人,也是常有的事。
德国的做法更规范,虽然没直接用罚款来约束,但有政策鼓励商家负责任地处理食品。
超市和面包店会跟“食品银行”这类慈善组织合作,把能吃的剩食品免费捐出去,再由这些组织分给低收入人群,形成了一套挺高效的体系。
回看国内,也有不少品牌在做尝试,比如盒马鲜生,每天晚上会把快到保质期的烘焙产品打折卖,实在没卖完的,就跟官方认可的公益组织合作捐赠,现在烘焙类商品的浪费比以前少了很多。
全家便利店还搞了“食物银行”项目,把保质期内的剩面包免费给需要的人,既尽了社会责任,还提升了品牌形象。
如此看来,简单把没变质的食品扔掉,不仅浪费资源,还错过了提升品牌口碑的机会。
那些非要“当天扔”的网红店,与其维持“现烤现卖”的虚假人设,不如学学这些成熟的做法,既减少浪费,又能让消费者觉得“有温度”,这不比扔面包强多了?
最后想说说,很多网红面包店“当天扔剩余面包”,根本不是为了食品安全,而是商业营销的傲慢,宁愿浪费粮食,也要维持“日日售罄”的假象。
他们只强调“当天新鲜”,却不告诉消费者“剩面包能不能吃”,故意混淆“口感”和“安全”的界限;还宁愿承担浪费的成本,也不愿降价或捐赠,觉得“品牌形象”比“社会责任”更重要。
更讽刺的是,有些店一边喊着“珍惜粮食”的口号,一边把好好的面包扔进垃圾桶,这种“说一套做一套”比浪费本身更让人反感。
对我们消费者来说,也别被“现烤现卖”的宣传绑架,觉得只有当天的面包才配吃。
要是看到面包店有剩余面包打折,只要在保质期内,完全可以买,既省了钱,又减少了浪费,何乐而不为呢?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