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浊流中逆流而上的千古忠魂:屈原


公元前278年

一名62岁的楚国男子

怀石投入汨罗江

沉没于滔滔江水

乱世洪流之中

或许他的生死轻如鸿毛

但他却为后世留下了离骚之绝唱

端午之假期

还有碧血丹心的千古忠魂

而此人正是屈原


在这个小病自行诊断,大病自行了断,背负沉重负债的牛马年代

我们尚有苟延残喘之息

但身为贵族公子,没有车贷没有房贷,且已至耳顺之年的年纪

屈原为何如此想不开?


公元前340年正月初七,三寅之日良辰吉时

楚国丹阳一公卿世家,一名男婴呱呱坠地

诞生于吉祥之日的男婴,为家族带来了无限的喜悦与期待

激动之余,父亲为他取名为平字原,希望他能够胸怀正则,性情灵均

少年时期的屈原饱读诗书,有人则形容其少年老成

但真正影响屈原一生的,不是满腹经纶

而是深植于楚国大地上,那份极其深厚的家国情怀

弱冠之年,他便以全新的文体写了一首《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他借橘树颂君子之德和政治理想,象征着他对故土的眷恋和政治立场的坚定

20出头的年纪,屈原已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成熟与深刻

这不是因为他那高贵的血统和不凡的资质

而是在乱世浊流中

他早已把个人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的绑定在了一起

更准确的说,他已将此生的理想信念,深埋于脚下这片楚地

地肥则根生,地焦则根死


战国时期的楚国虽地广物丰,经济繁荣

但内政积弊已久,政治层面早已散发着腐朽的味道

此时的楚国西邻秦国,东接富齐,北望三晋

但它富不过齐国,强不过秦国

特别是西邻的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早已兵强马壮,国富民强

对外扩张的机器已悄然运转

秦国的强势崛起,让楚怀王熊槐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弱肉强食,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生存法则

他迫切的需要有才之士协助他改变国内的状况

公元前320年,在楚怀王的征召下,屈原来到了郢都

初次会面,器宇不凡的屈原给了楚怀王极其深刻的印象

他所展现出的政治才华和对楚国的忠贞情感,也令楚怀王大为赞赏

年轻的屈原,一时成为了楚怀王理想中的贤臣

两人在郢都促膝长谈,交流甚欢

君臣相投,自此成为了亲密无间的政治盟友

屈原深埋于楚国大地上的理想抱负,也终于迎来了生根发芽的时机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将与楚怀王共同肩负起楚国的荣辱安危


对于当时楚怀王改革图强的意图,屈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楚怀王自即位以来,一直在亲齐还是联秦的问题上摇摆不定

屈原则力主楚怀王联齐抗秦,合纵六国,反对秦楚联盟,以获得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

随后再进行内部改革调整

屈原的计策,让楚怀王看到了通过改革富强的希望

公元前318年,楚怀王将外交结盟之重任托付给了屈原

在屈原的外交努力下,楚国与齐国最终达成结盟,六国合纵也一度形成

楚怀王成为了联盟领袖,年轻的屈原一时名耀诸侯

随后,合纵联盟共同出兵抗击秦国,不过却败于函谷关

这其中的原因,一是秦军的战斗力爆表,二是联盟诸国貌合神离

联盟战役的失败,深深刺激到了楚怀王,自身强大的实力才是根本,改革变法被迅速提上日程

公元前317年,23岁的屈原被楚怀王任命为左徒

屈原自此踏入了楚国的权利中心,着手启动变法改革事宜

楚怀王的支持与信任,无疑给了屈原无限的激情与动力

他坚信心中那副勾勒了无数遍的完美政治图景,最终一定会在楚国大地上开花结果

而人一旦有了强大的信念和不可动摇的目标,那整个人就如同上了发条的机器

在那段时间里,屈原多次进出兰台,与楚怀王秘密商谈变法事宜

无数个夜晚,摇曳的烛光与他相伴,那身影落寞而坚毅

但这却成为了屈原一生当中最为高光也最为温暖的时刻


屈原是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在他看来,只要君臣同心,必将无往不利

一百多年前,吴起也和他一样,有着同样坚毅的信念

但楚悼王死后,失去靠山的吴起,立即被贵族势力反攻倒算

而他的冤屈至今仍未得到昭雪

楚国的贵族势力盘根错节,根深蒂固

他们有实力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政治走向

但改革想要彻底,势必会触动旧贵族的利益根本

改革无疑就是革命,不是革自己的命,就是革反对者的命

吴起变法的失败就是个例子,只是他最终把自己的命革没了

但此时被变法激情所包裹的屈原,却全然不知危险正悄然逼近

随着屈原变法的消息不胫而走,楚国的贵族势力也跟着伺机而动

他们的目标很清楚,势必将屈原的改革变法扼杀于摇篮

屈原在楚国的动作,同样也引起了秦国的注意

通过变法强大起来的秦国,深知其中的利害,为了瓦解六国合纵和屈原的变法改革,秦国命张仪携带重金前往楚国,以实现强秦弱楚的计划

张仪与楚国的权贵阶层虽利益不同,但他们的目标一致

在楚国权贵阶层的眼里,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只要给的筹码足够多,国家的利益甚至都可以出卖,所谓的忠诚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一堆狗屎


在张仪的重金打点下,楚国贵族重臣皆被其买通,朝堂上下布满了张仪的线人

一时间,无端的指责和攻击犹如潮水般向屈原袭来

谣言这个东西在任何时代都存在,它的可怕之处在于,凭借着一张臭嘴,就能把白的说成黑的,把狗屎包装成黄金

不过,沉浸于变法之中的屈原似乎毫不在意,他始终坚信,楚怀王一定会是他最坚定的盟友,最稳固的靠山

然而,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面对满天飞的谣言,楚怀王开始动摇了

虽然楚怀王也曾拥有一腔富民强国的热情,但他也足够惜命

如若他不能代表贵族阶层的利益,贵族们也不介意换个代言人

弑君夺权的案例在中国历史上似乎也并不新鲜,君王从来就不只是君王自己

面对这贵族阶层的强势压力,楚怀王最终妥协,选择弃车保帅

屈原就这样被楚怀王无情抛弃,他被挤出了楚国的权利中心

一场改变楚国命运的变法最终在谣言诡辩的阴谋中彻底夭折

屈原实在想不通,曾经海誓山盟的两人,怎么说变卦就变卦

这种感觉就像热恋中的情侣,爱的时候越深刻,分手的时候就会有多痛苦

悲愤之余,屈原只能借助诗歌来宣泄自己内心的苦闷情绪:

所非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
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神与向服。

他希望苍天能给予他公平的裁决,也希望楚怀王能够明白他的真心

屈原或许能成为一个纯粹的完美诗人,但他却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他在朝中没有自己的政治势力,在政治博弈中也没有该有的城府

失去了楚怀王,他也就失去了一切。

而失去了屈原,楚怀王也正一步步掉入秦国精心设计好的陷阱

在张仪和国内亲秦贵族的鼓动下,楚怀王放弃了与齐国的结盟,选择与秦交好

合纵联盟自此土崩瓦解,楚国开始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在秦国的蒙蔽和欺骗下,深受周礼诚信传统熏陶的楚怀王,正将国土一点一点的葬送

屈原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化作泡影

他心有不甘多次上书献计良策,却石沉大海,毫无波澜


公元前305年,在贵族势力的反复诬陷下,屈原最终被流放,离开郢都,来到汉北,屈原一时间从巅峰滑落至谷底

他痛恨着权贵集团的贪婪和惰性一次次断送着楚国的前程,也怨愤着楚怀王对自己忠贞的猜疑

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又极其感激楚怀王的知遇之恩,如果楚怀王能悬崖勒马,他依旧愿意为楚怀王赴汤蹈火

在这种复杂情感的反复折磨中,屈原写下了千古鸿篇《离骚》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抒情诗篇之一,被誉为 “楚辞之冠”

他是屈原最真实的情感流露

如果你真正读懂了离骚,也就真正读懂了屈原

屈原在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以美人及香草的比喻,表达着自己愤世嫉俗,忧国忧民,追求理想的不屈精神。

文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屈原精神的核心写照:

它超越了个人命运的悲喜,以对善的绝对忠诚,诠释了他对理想主义的永恒追求

他希望楚怀王能明白他的忠肝义胆和赤诚之心,为了心目中的理想,他甘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可惜的是,那个时代没有手机,也没有互联网

而最远的距离,也不是汉北到郢都的距离,而是他与楚怀王之间心与心的距离

在汉北偏远之地,屈原远离了政治旋涡,有了更多的时间专注于诗歌创作

在纵情山水之间,他那颗被反复诬陷的孤独心灵也得以重新治愈

只是,每当听到郢都传来的消息,他惆怅的情绪总会被极限拉扯

他始终没有忘却他深爱的楚国

公元前303年,齐韩魏以楚国背弃合纵盟约为由兴兵讨伐

楚怀王在走投无路之下,将太子熊横作为人质送到秦国,以求秦国出兵援救

但太子熊横在秦国不堪受辱,于咸阳街头失手杀死了一名秦国大夫,仓惶逃回楚国

秦国也由此找到了伐楚的理由

随后,秦齐韩魏四国组成联军共同伐楚,楚军在垂沙之战中大败,楚国因此丧失了大片土地

陷入绝境的楚怀王终于清醒的认识到齐楚联盟的重要性,但望着朝堂之上各怀鬼胎的衮衮诸公,他看不到一丝希望

最终,楚怀王想起了屈原,并将其召回郢都


君臣再见恍如隔世,如今楚国的形势也与当初天壤之别

尽管如此,屈原仍然肩负起了挽救楚国安危的重任

他奉楚怀王之命,将太子熊横作为人质送到齐国,以改善齐楚两国的关系

屈原圆满的完成了这次外交任务,使得楚国得以获得一丝喘息之机

不过这一切,都被秦国看在眼里,于是秦国再次故技重施

公元前299年,秦国大举伐楚,相继占领楚国八座城池,随后秦王致信楚怀王

希望两国再度交好,并于武关举行会盟

得知此消息的屈原,力谏楚怀王不可轻信,他深知这不过是秦国设计好的一个陷阱

然而,面对江河日下的国势,处在十字路口的楚怀王似乎没有更好的选择

为了楚国的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楚怀王决定亲自赴会

临行之前,楚怀王托付屈原,此行如有不测,立即从齐国迎回太子熊横继位

当楚怀王到达武关,秦国立即翻脸,将其扣押至咸阳,并逼迫其割让郡县换取自由

尽管楚怀王此前犯了很多错误,但他没有选择屈服

楚怀王被扣押的消息传回郢都,举国上下为之震惊,屈原对此更是懊悔不已,他后悔当初自己为什么不舍命相劝

但国不可一日无君,为了稳定国内局势

屈原履行了楚怀王的嘱托,将太子熊横迎回楚国继位

然而,令屈原极其失望的是:

熊横即位后,对扣押在咸阳的楚怀王置之不理,反而剑指群臣,楚国朝堂因此越发黑暗,

而屈原也再次被边缘化

公元前296年,饱受摧残的楚怀王,在咸阳郁郁而终

秦国在楚怀王身上没有捞到一丁点好处,只好将其遗体送回楚国

楚怀王客死他乡,留给了屈原无尽的悲恸,

同年,屈原被熊横罢免,放逐至江南蛮荒之地,如无召令,永世不得踏入郢都

这也就意味着,屈原的政治生涯至此走到了尽头

接踵而来的打击,让屈原再也看不到任何希望

他的完美理念,他的治国理想,终成空谈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成功夺取楚国西部的半壁江山

楚顷襄王熊横无力抵抗,被迫带领王公贵族落荒而逃

屈原听闻,悲从中来

在被放逐的18年时间里,郢都一直令其魂牵梦绕

他无数次梦回郢都,那是他最初梦想开始的地方

如今,最后一点回忆似乎也被彻底带走了

土焦了,根也就死了

对于这个操蛋的世界,他再也没有任何可留恋的了

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的清晨

颓势了许久的屈原独自一人来到汨罗江畔

望着滔滔江水,他感受到了从没有过的惬意和轻松

他对着郢都的方向虔诚作揖朝拜,与他终生挚爱的楚国作了最后的告别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终究没能向现实妥协

乱世浊流中,他一直在选择逆流而上

对于屈原来说

如若此生所坚守的理想,无法化作现实的画卷,那就将它作为生命的最终祭奠

斯人已逝,万古流芳。

自此,落幕.....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23

标签:历史   屈原   浊流   忠魂   逆流   乱世   千古   楚国   秦国   公元前   贵族   政治   齐国   理想   离骚   太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