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那边的半导体出口管制这事儿,从2023年头一蹦出来,就让整个产业链子都跟着抖三抖。3月31日,日本经济产业省直接扔出重磅消息,说要对23种半导体制造设备搞出口限制,涵盖光刻、蚀刻、清洗、沉积、曝光和检查这些核心环节。
5月23日,他们又补了修正案,7月23日正式落地。这23项可不是小打小闹,针对的都是14纳米以下的先进工艺,明显冲着中国市场去的。想想看,日本企业这些年靠着这些设备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现在一刀切,等于自己给自己挖坑。

中国商务部当时就表态了,说这会干扰正常商业往来,损害两国企业利益。日方表面上说适用于全球160个国家和地区,但谁不知道重点在哪儿。结果呢,禁令刚落地没多久,日媒自己就坐不住了,8月《日本时报》发文,直戳痛点。
标题翻译过来就是“跟随美国针对中国芯片的行为将重创日本产业”。他们直言,这政策会让日本半导体企业丢掉中国这个大金主,复兴希望基本泡汤。说白了,日本上世纪80年代还牛气冲天,全球前十半导体企业里有六家是他们的,东芝、日立、NEC这些巨头横着走。
可后来呢,美日半导体协定一签,技术专利全得分享给美国,价格还得美国点头,日本直接从芯片设计霸主退到设备和材料供应商。现在这23项管制一出,等于把最后这点家底也搭进去了。
中国这边呢,没闲着,立马加速国产替代,设备自给率蹭蹭上涨。禁令后果来得快,日本企业订单掉队,中国工厂转头就用自家货顶上。这不,日媒那句“我们的根被挖断了”听着就扎心,三十年衰退还没爬出来,又给自己加码。

日本这波操作,说到底还是跟在美国屁股后面转。2023年,美国商务部先对华芯片禁令升级,荷兰ASML也跟着限EUV光刻机出口,日本一看,赶紧补位。
经济产业省官员在发布会上一本正经,说是为了维护“技术安全”,但数据摆在那儿,中国进口半导体设备总金额410亿美元,日本独吞118亿,占他们全球出口的39%。东京电子对华销售28.3%,尼康28.4%,爱德万27%,住友化学、信越化学这些材料巨头也分了不少羹。
禁令一出,这些企业立马叫苦。东京电子股价应声跌,尼康工程师加班赶最后一批订单。话说,这23项设备具体是啥?光刻机、蚀刻机、薄膜沉积设备、清洗机、曝光机、检查仪,全是芯片制造的命根子。
比方说蚀刻机,用于刻出电路沟槽,日本的东京电子和SCREEN控股占市场大头。现在限出口,14纳米以下工艺直接卡脖子。中国企业短期内肯定难受,供应链一断,工厂产能得调整。可日本自己呢?这不是搬石头砸脚吗?

上回美日协定,1986年签的,日本被迫开放市场,DRAM芯片从全球50%份额掉到10%不到,东芝、NEC这些老将全军覆没。现在历史重演,日本企业本想靠设备领域喘口气,结果又跟风禁令,自断臂膀。
中国商务部在1月31日回应过类似事儿,说日方措施干扰产业链稳定,希望他们听听业界声音,及时纠偏。结果2025年4月3日,日本又宣布对十余种半导体物项管制,包括COMS集成电路、GAAFET技术和量子计算机相关,还把多家中国企业拉进“最终用户清单”。
这下中国更来气了,商务部发言人直说,会影响企业正常合作,损害互利共赢。日媒《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企业内部意见分歧大,有人觉得跟美走能换来补贴,有人担心丢市场。
想想也对,日本半导体产业这些年就剩设备和材料两条腿,现在一条腿被自己砍,另一条还得看美国脸色。禁令落地后,日本对华出口额首月就滑15%,企业库存堆仓库,东南亚市场又不是那么好啃。日本政府这算盘打得响,可企业账本上全是红字,复兴梦离他们越来越远。

丢了中国市场,对日本半导体企业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中国是全球最大半导体设备买家,2023年进口总额410亿,日本118亿稳坐头把交椅,美国才68亿,荷兰25亿。日本全球设备出口305亿,对华占39%,这数字一摆,谁敢小瞧?
日媒《日本时报》那篇文章说得透彻,跟美国禁令步调一致,会重创本土产业。中国企业转向后,日本份额直接蒸发。日本企业这些年在中国风光无限,建厂、合资、培训本地工程师,全靠这块肥肉。结果禁令一来,合作全黄。
2023年7月23日生效那天,日本企业忙着清库存,对华销售占比集体腰斩。东京电子2024年财报显示,对华出口降20%,利润率缩水5%。

现在呢?机会全没了,中国转头搞自家货。住友化学的光刻胶,本土市场份额大,现在中国企业加速替代,订单飞了。信越化学的硅酮材料,也一样,仓库货出不去。日企高管私下抱怨,这政策等于自废武功,先发优势白给对手。
想想日本半导体历史,80年代三星、台积电还是小虾米,英特尔、德州仪器被日企打趴。可美日协定后,日本退守设备领域,勉强维持。现在禁令一出,这最后堡垒也守不住。2025年,日本半导体设备全球份额不足10%,中国市场一丢,复兴基本无望。
2025年《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企业转向东南亚,可成本高、市场小,远比不上中国体量。企业代表在采访中直摇头,说中国发展快,丢了就真追不上了。

中国这边,禁令没把人吓倒,反而点燃了国产化火把。话说,半导体国产替代不是一天的事儿,早几年就布局了,光刻胶、刻蚀机、沉积设备,全有储备。现在日本一断供,等于给了中国企业练兵机会。
2023年禁令落地,中国设备市场规模412亿,本土化率25%,刻蚀和清洗超50%。沈阳的去胶机厂,产量翻番,上海的沉积设备供应商,订单爆满。北京的检查工具,AI算法迭代快,识别率95%。坂本幸雄那种老将跳槽中国,也帮着推DRAM项目。
2024年,市场规模496亿,本土份额30%,硅片8英寸国产55%,12英寸15%。杭州的探针卡,耐用循环超10万次,深圳的光刻胶,线宽偏差3纳米内。日本企业眼红,可自家设备闲置,成本压死人。
2025年上半年,中国采购额超2000亿,自给率30%,薄膜沉积和曝光工具脱钩日系。沈阳新厂CVD机上线,蚀刻集群多站联动,北京集成检查系统漏检率1%以下。日本产业份额萎缩,日媒感慨,三十年衰退加剧,上世纪80年代六席霸主,现在剩设备残影。
禁令后果显而易见,日本根基动摇,中国稳扎稳打。这波操作,日本企业真得反思,跟风禁令值不值。企业账本上,赤字累累,市场份额白送。中国替代进程稳,产业链韧性强,日本的痛点越来越深。

日本这禁令,本意卡中国脖子,结果自己先喘不过气。中国加速替代,步步为营,日本企业订单掉队,日媒直呼根基断裂。
中国半导体路子宽,国产化成主流,日本的设备优势,怕是守不住了。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