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商圈时路过汉堡王,玻璃门内稀稀拉拉坐着两桌客人,隔壁肯德基却排着长队等取餐,这一幕,成了汉堡王中国现状的缩影。
汉堡王曾经被称为时“万年老三”,但如今他连这个位置都保不住了。
肯德基在中国有11600家店,麦当劳6820家,把大小城市的黄金铺位占得满满当当,华莱士这个“小镇代表”干到2万多家,新贵塔斯汀靠“中国汉堡”也开出8000多家。
反观汉堡王,不仅没进步还在退步,关店潮、加盟商维权接连上演,如今国内门店只剩不到1500家。
对上“洋大哥”毫无还手之力,对下被本土品牌步步紧逼,汉堡王这20年到底踩了多少坑?
要说汉堡王的困境,从2005年入华那天就埋下了伏笔。
当年它在上海静安寺开出首店时,麦当劳已在中国扎根15年,肯德基门店更是突破1700家。
对一代人来说,肯德基、麦当劳不是简单的快餐,而是童年记忆的一部分,—上托儿所就尝过的薯条,六一儿童节的玩具套餐,生日宴的全家桶。
这种“先入为主”的想法占领,汉堡王从未赶上,有网友调侃:“我高中才第一次吃汉堡王,可肯德基的玩具已经陪我走过整个青春期。”
更致命的是,起步阶段的汉堡王毫无扩张野心。
2005年到2012年,7年时间仅开出68家店,连肯德基的零头都不到。
等它终于想发力时,市场早已被瓜分,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被肯德基、麦当劳占据,下沉市场的街头巷尾开始出现华莱士的身影。
2012年,土耳其餐饮集团GFi接手汉堡王中国业务,才算开启“狂飙模式”,平均两天开一家店,6年把门店从几十家扩到1300家。
初期的本土化尝试看似亮眼,菜单上添了四川麻辣酱皇堡、五香辣鸡翅,这些新品一度占了销量的半壁江山。
员工也全部本地化招聘,但这种“本土化”只停留在表面,远没摸到中国消费者的命门,最关键的错就是在定价上。
汉堡王的价格比麦当劳高出一截,甚至比华莱士更是贵出两倍。
要知道,肯德基、麦当劳八九十年代靠“洋快餐势能”能收溢价,可多年来早已悄悄降价,“疯狂星期四”的优惠把价格打到地板上。
而汉堡王还抱着“高端快餐”的架子,30多块的皇堡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下沉市场更是无人问津。
并且快速扩张还带来了加盟乱象。
总部承诺加盟商3-4年回本,实际生意惨淡,更被指控收取高额设备费、用劣质食材供货,像是烂蔬菜、发霉西红柿、碎肉饼等等,这些经常被加盟商吐槽。
餐饮行业的根基,一半是品控,一半是服务,可汉堡王偏在这两件最该守住的事上,一步步把积累的口碑磨成了碎渣。
从 3・15 晚会上的曝光画面,到消费者手机里的吐槽截图,再到加盟商的血泪控诉,桩桩件件都在印证:这家曾号称 “美式快餐标杆” 的品牌,早已把 “品质” 与 “尊重” 丢在了脑后。
2020 年的 3・15 晚会,一段暗访视频让汉堡王的后厨乱象暴露在阳光之下,上海多家门店里,员工把掉在地上的肉饼捡起来直接放回操作台,连灰尘都不擦。
超过保质期的面包被撕掉标签,换个新日期继续用,为了省时间,未解冻的鸡肉直接扔进炸锅,外层炸焦了,里面还是冰凉的。
更讽刺的是,门店墙上赫然贴着 “食品新鲜度管理规定”,却成了一纸空文。
这场曝光并非个例,而是加盟商早已习以为常的 “潜规则”。
消费者的体验更直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汉堡里的异物:“咬到一半发现根头发,找服务员理论,对方说‘可能是你自己掉的’,转身就走。”
还有人吐槽:“同样是皇堡,上周吃的肉饼厚实多汁,这周的薄得像纸,咬下去全是面包渣,不知道是不是换了供应商。”
这种 “时好时坏” 的品质,恰恰暴露了品控体系的缺失 ,连最核心的汉堡都做不到标准化,谈何 “快餐标杆”?
反观肯德基,早已把品控刻进了供应链的每一环。
从鸡肉的养殖标准到蔬菜的配送时间,都有明确的数字化指标,甚至能追溯到每一批食材的来源,门店后厨有 “定时检查清单”,过期食材必须当场销毁并拍照留存。
麦当劳也建立了 “全球食品安全体系”,国内门店的食材新鲜度由第三方机构每月抽检,不合格就直接终止供应商合作,对比之下,汉堡王的品控松散得像 “没人管的作坊”。
如果说品控崩塌是 “伤根”,那服务傲慢就是 “断脉”,汉堡王的服务槽点,早已成了网友们的 “段子素材库”。
最常见的是 “强制自助点餐”,明明柜台前空无一人,服务员也会摆手让你去自助机,有老人不会操作求助,得到的回应却是 “自己看屏幕,很简单”。
肯德基的员工看到带孩子的顾客,会主动递上儿童围兜,麦当劳的服务员会记住老顾客的喜好,“还是要单层吉士堡不加酸黄瓜吗?”。
连下沉市场的华莱士,都能做到 “少放辣、多加点酱” 的贴心回应,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恰恰是对消费者的尊重,而汉堡王的服务里,最缺的就是这份尊重。
品控与服务的双重崩坏,最终酿成了口碑的 “雪崩”。
如今的汉堡王,彻底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
一线城市里,日式精品汉堡店、手工汉堡铺层出不穷,徐汇滨江新开的日式汉堡店靠“匠人打造”吸引客流。
下沉市场被华莱士的低价、塔斯汀的“中国汉堡”牢牢把控。
而汉堡王既没有精品汉堡的品质感,又没有本土品牌的性价比,30多块的单价成了“鸡肋”,毕竟“疯狂星期四V我50”的诱惑,比汉堡王实在多了。
当年若能早点放开加盟、定准下沉价格,或是彻底深耕本土化,而非在“牛肉汉堡”和“中国风味”之间反复横跳,也不至于落到今天的地步。
汉堡王的20年入华史,堪称“错失机遇的教科书”,好在今年3月,母公司提前8年收回经营权,大换血管理层,还追加4.6亿美元注册资金改革供应链。
或许,这场“自救”能让汉堡王重新看清:在中国快餐市场,没有“躺赢”的位置,只有吃透本土化、守住品控线、放下傲慢心,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至于能不能打翻身仗,还要看新团队的行动——毕竟,消费者给的机会,从来都不多。
更新时间:2025-09-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