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连环出手!巨资联手AMD博通,AI泡沫还是算力战争的前奏?

2025 年的硅谷,AI 圈的资本操作比电视剧还刺激,尤其是 OpenAI,十月上旬这波操作直接震惊了。

10 月 6 号这天,OpenAI 突然宣布和 AMD 搞了个几百亿美元的大合作,说未来几年要部署 6 吉瓦的 AMD GPU,到 2026 年下半年就先用上首批 AMD Instinct MI450 芯片。

更狠的是,AMD 还给了 OpenAI 一份 “大礼”,最多 1.6 亿股的认股权证,行权价才 0.01 美元。

这意味着要是 AMD 股价能涨到 600 美元,这份权证直接就值 960 亿美元,简直跟捡钱似的。

可谁能想到,才过一周,10 月 13 号 OpenAI 又出手了,这次合作对象是市值 1.5 万亿美元的博通,目标是开发深度定制的 AI 芯片。

而且上个月还有个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 “资本魔术”:OpenAI 说要给 Oracle 投 1000 亿买云服务,Oracle 转身就说要给英伟达投 1000 亿买显卡,英伟达接着又说要给 OpenAI 投 1000 亿建数据中心。

这钱到底是谁先掏的?绕来绕去,市场到现在都没个定论。​

其实仔细想想,这种巨头之间的密集合作,本质上是 AI 行业 “算力军备竞赛” 的缩影。

现在 AI 发展全靠算力撑着,谁能提前锁定 GPU、定制芯片这些核心资源,谁就能在接下来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但说实话,这种 “左手倒右手” 的游戏,普通投资者真别盲目跟风。连钱的真实流向都没搞清楚,就看着股价涨就往里冲,很容易变成被割的 “韭菜”。

泡沫之争白热化:高盛力挺 vs 对冲基金预警​

这边 OpenAI 的合作搞得热火朝天,那边市场上关于 AI 投资有没有泡沫的争论,已经快吵翻了天。

10 月 8 号,高盛直接发了份报告《为什么我们不在泡沫中...yet》,明明白白说 AI 投资没泡沫,还给出了三个理由,听着挺有道理。​

首先,高盛说科技股股价上涨是有基本面撑着的,美国科技股股价变化和 EPS 增速几乎同步,不是投机炒起来的。

其次,估值也没到危险地步,“七巨头” 的 24 个月远期市盈率中位数才 27 倍,排除特斯拉后更只有 26 倍,这才是 1990 年代末互联网泡沫时最大 7 家公司估值的一半,PEG 比率也低很多。

最后,现在科技巨头现金流充足,杠杆率又低,资产负债表比当年健康多了。高盛的逻辑很简单:只要盈利能持续增长,股价涨就合理。​

但不是所有人都买高盛的账。10 月 5 号,对冲基金 Praetorian Capital 的创始人就发文泼冷水,说他走访数据中心行业后发现了大问题。

GPU 迭代周期才 1-2 年,数据中心使用寿命最多也就 3-10 年,这意味着折旧周期得压缩到 3-5 年。

今年的资本开支得有 3200 亿到 4800 亿美元的年收入才能收支平衡,可现实是 AI 每月收入才 10 亿美元左右,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更吓人的是,2026 年还要建几千亿美元的新数据中心,到时候行业得有 1 万亿美元的年收入才能盈亏平衡,这还没算投资者要的回报。​

他还提到一个被忽视的点:现在政府把 AI 当战略资产,就像 19 世纪修横贯大陆铁路时那样,靠土地赠款和廉价贷款推动,哪怕短期没回报也不在乎。

旧金山联储主席玛丽・戴利甚至说 “即使投资者没得到预期回报,也会给我们留下 AI 基建”。

这话听着就危险,要是哪天数据中心不扩建了,AI 概念股肯定会被疯狂抛售,到时候财富效应没了,消费跟着萎缩,搞不好就引发金融恐慌。​

就像桥水基金创始人达里奥说的:“我已经有一些泡沫的感觉了,但我不会去做空这些超级规模的科技巨头。”

现在大家都知道这游戏不能永远玩下去,可没人愿意提前离场,毕竟谁都不想错过最后一波机会。

但这种集体观望的心态,反而让行业风险越来越大,一旦盈利跟不上,后果不堪设想。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9

标签:科技   连环   前奏   巨资   泡沫   出手   美元   股价   数据中心   巨头   英伟   行业   投资者   芯片   资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