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历史上有些帝王的死法让人啼笑皆非。
开创后梁王朝的朱温,这个从黄巢起义军中杀出来的枭雄,晚年却栽在了自己最荒唐的癖好上。
他把亲儿子们全赶到外地当官,却把儿媳妇们一个个叫进宫里陪自己睡觉。

就在他被杀的那个晚上,最受宠的儿媳王氏还躺在他身边,嘴里说着"您要小心您儿子想杀您"这种话。
这话听着像关心,可背后藏着什么心思?一个老皇帝、两个儿媳妇、两个儿子,在这个夜晚究竟上演了怎样一出生死大戏?
公元912年的后梁宫廷,已经彻底变成了朱温的私人游乐场。
这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年轻时靠着狠辣手段从乱世中杀出一条血路,灭掉唐朝建立后梁,也算是个有本事的人物。
谁知道老了以后脑子越来越不清楚,整天琢磨的不是怎么治理国家,而是怎么把儿媳妇们弄进宫里陪自己快活。

朱温做事向来不讲规矩。
他把几个亲生儿子朱友珪、朱友文等人全部派到外地做节度使,美其名曰是让他们历练,实际上是方便自己把儿媳们留在京城。
这些儿媳妇年轻漂亮,朱温就以"侍疾"为名,把她们轮流召进宫里过夜。
宫里的太监宫女都知道这老皇帝在干什么,但谁敢多嘴?
朱友珪这个亲儿子在朱温心里地位最低。
朱温看不上这个儿子,嫌他长得丑,动不动就骂他是"猪狗不如的东西"。
朱友珪的老婆张氏也因为丈夫不受待见,在一众儿媳里排不上号。
朱温真正喜欢的是养子朱友文的老婆王氏。

这个王氏不光人长得漂亮,还特别会讨老头子欢心,每次被召进宫都表现得温柔体贴,把朱温哄得团团转。
乾化二年六月的一个晚上,紫宸殿里只有朱温和王氏两个人。
二更天的时候,朱温把王氏叫到身边,说了一番让她差点激动得晕过去的话。
老皇帝握着王氏的手,告诉她自己决定把皇位传给她丈夫朱友文。
朱温说那几个亲儿子都没什么本事,只有养子朱友文最让他放心。
朱温从怀里掏出一块玉玺递给王氏。
这可是传国玉玺,历朝历代皇帝交接权力的信物。
朱温叮嘱王氏赶紧派人把玉玺送到开封给朱友文,让他尽快进京接管大权。

王氏接过玉玺的时候手都在抖,她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自己马上就要成为皇后了。
王氏表面上感激涕零,心里却在盘算另一件事。
她仔细看了看手里的玉玺,发现这块玉玺的质地和成色似乎不太对劲。
宫里有两块玉玺,一块是真的传国玉玺,另一块是后来仿制的。
朱温刚才给她的这块,王氏怀疑是假的。
她在朱温面前不敢多说,只是把玉玺藏进了袖子里。
送走王氏后,朱温又把张氏叫了进来。
这次老头子说的话就没那么好听了。
三更天的时候,朱温告诉张氏,他已经决定把朱友珪夫妻俩贬到偏远的莱州去,让他们以后就待在那里别回来了。

朱温说完这些话,还冷笑着羞辱张氏,说她和她那个丑八怪丈夫就是一对废物。
张氏当时就懵了。
她知道丈夫在朱温心里地位低,但没想到老头子能狠到这个份上。
莱州那地方偏僻荒凉,去了就等于软禁,这辈子都别想翻身了。
张氏跪在地上磕头求情,朱温根本不理,挥挥手让人把她拖了出去。
王氏回到自己的住处后,立刻叫来贴身太监魏忠。
她本来想马上派魏忠连夜赶往开封,把玉玺送给朱友文。
魏忠接过玉玺仔细端详了一番,小声对王氏说:"娘娘,这块玉玺的材质好像不对,会不会是那块假的?"

王氏心里一沉。
她猜得果然没错,朱温给她的是假玉玺。
这老头子到底在耍什么花招?王氏想来想去,决定先别急着派人送玉玺。
她得先想办法确认真玉玺在哪里,要是让朱友文拿着假玉玺进京,那可就闹笑话了。
王氏让魏忠先等等,自己要再进宫一趟探探虚实。
就在王氏犹豫不决的时候,张氏那边已经行动起来了。

张氏从紫宸殿出来后,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马上通知丈夫。
她顾不上宫里的规矩,偷偷摸到马厩,找到一个平时给朱友珪跑腿送信的马夫刘三。
张氏塞给刘三一把银子,让他连夜快马加鞭赶到朱友珪驻守的地方报信。
刘三知道事情紧急,接过银子就骑上最快的马冲出了皇宫。
四更天的时候,刘三已经在通往外地的官道上狂奔。
他这一路换了三匹马,终于在天亮前赶到了朱友珪的府邸。
朱友珪听完刘三带来的消息,整个人都炸了。
这些年他受够了父亲的羞辱,现在老头子还要把他发配到穷山恶水的地方去,这是要他死啊!
朱友珪当场就做了决定。

他身边有一支精锐部队叫控鹤军,这是他多年培养的心腹力量。
朱友珪集合了五百名控鹤军士兵,趁着夜色赶回京城。
这五百人都是敢拼命的亡命之徒,朱友珪给他们每人发了双倍军饷,告诉他们今晚要干一票大的。
王氏还在为真假玉玺的事发愁。
她打听到朱温在深夜四更时分又独自一人待在紫宸殿,就主动跑去求见。
朱温看到王氏又来了,还挺高兴,以为这个最宠爱的儿媳是来感谢自己的。
王氏依偎在朱温身边,装作不经意地问起玉玺的事。

朱温这时候喝了不少酒,有点迷糊,随口就说漏了嘴。
他告诉王氏,刚才给她的那块确实是假的,真玉玺还藏在自己这里。
朱温说他是故意试探王氏的,想看看她是不是真的忠心。
王氏听到这话,表面上笑着说陛下真是用心良苦,心里却把朱温骂了八百遍。
朱温喝得越来越多,开始跟王氏说起自己这些年的不容易。
他抱怨那些亲儿子都不成器,只有朱友文这个养子让他省心。
王氏在旁边附和着,突然话锋一转,小声说了句:"陛下您这样安排,就不怕朱友珪那边出什么乱子?"
朱温愣了一下。

王氏接着说,她听到一些风声,说朱友珪在外面养了不少死士,这次突然被贬到莱州,谁知道他会不会狗急跳墙做出什么事来。
王氏说这话的时候,语气里带着关心,好像真的是为朱温着想。
朱温听了王氏的话,酒醒了一半。
他坐起来想了想,觉得王氏说得也不是没有道理。
朱友珪这小子确实不好对付,万一真的闹出什么事来就麻烦了。
朱温让王氏先回去休息,自己要考虑考虑该怎么防备朱友珪。

王氏离开紫宸殿的时候,心里已经有了主意。
她这番话表面上是提醒朱温小心朱友珪,实际上是在给自己上保险。
万一朱友珪真的敢造反,朱温事先有了防备,朱友文接班就更稳当了。
万一朱温被杀,自己刚才说过的话也能证明自己是站在老皇帝这边的,将来不管谁当皇帝都不好追究她的责任。
朱友珪带着五百控鹤军在当天深夜赶回了京城。
这五百人全副武装,悄悄摸进了皇宫外围。

朱友珪的亲信冯廷谔负责带头冲锋,他手里拿着一把锋利的短刀,眼睛里全是疯狂的杀意。
皇宫的守卫没想到会有人在深夜发动攻击。
朱友珪的人冲进来的时候,大部分守卫还在睡觉。
控鹤军一路砍杀,很快就打到了紫宸殿外面。
殿里的朱温听到外面的喊杀声,这才意识到出了大事。
他想召集护卫,却发现自己身边已经没几个人了。
冯廷谔冲进紫宸殿的时候,朱温正试图从后门逃跑。
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皇帝,此刻狼狈得像个普通老头。
冯廷谔一个箭步冲上去,手起刀落,直接刺进了朱温的腹部。

朱温倒在地上,鲜血染红了龙袍,嘴里还在骂着"逆子""畜生"之类的话。
朱友珪赶到的时候,朱温已经奄奄一息。
朱友珪看着躺在血泊中的父亲,脸上没有一丝悲伤,只有压抑多年后释放出来的快感。
他命令手下把朱温拖到寝殿,也不管他是死是活,直接让人在地上挖了个坑。
这时候王氏听到动静赶过来,看到眼前的场景当场就瘫软了。
她没想到朱友珪的动作这么快,更没想到自己刚才对朱温说的那些话,反而加速了老头子的死亡。
朱友珪看到王氏,冷笑了一声,让手下把她也一起抓住。

朱友珪知道王氏手里有玉玺,不管是真是假,这个女人都不能留。
王氏跪在地上求饶,说自己可以帮朱友珪,说自己根本不想当什么皇后。
朱友珪根本不听,他这些年受的屈辱,一大半都是因为父亲宠爱王氏而不待见他。
寝殿的地砖被撬开,露出一个大坑。
朱温和王氏被推了进去,两个人挤在狭小的空间里,上面的土开始一铲一铲地填下来。
王氏的哭喊声越来越弱,朱温早就没了声音。
很快,地砖重新铺好,一切恢复原状,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天亮以后,朱友珪在文武百官面前宣布朱温暴病身亡,自己继承皇位。
那些大臣们心里都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但没人敢说出来。
朝堂上站着的控鹤军士兵,手里的刀还没完全擦干净,谁敢多嘴就是找死。
张氏成了新的皇后。
这个曾经在后宫里最不起眼的女人,因为在关键时刻救了丈夫一命,一跃成为后梁最尊贵的女性。

张氏坐在皇后的位置上,想起那个被活埋的王氏,心里五味杂陈。
要说王氏不聪明吗?那女人精得很,可惜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算计来算计去,把自己也算进去了。
朱友文在开封听到消息的时候已经晚了。
他派出的人还在路上,京城就已经变天了。
朱友文气得砸了大殿里的东西,他知道自己失去的不只是皇位,还有性命。
朱友文很快就被朱友珪找了个理由赐死,连同他手下的那些人,全部被清理干净。
朱友珪当上皇帝后没高兴几天,就发现这个位置没那么好坐。
朝臣们表面上服从,背地里都在骂他是弑父的逆子。
各地的节度使也蠢蠢欲动,都想趁乱夺权。
朱友珪整天疑神疑鬼,担心别人也学他的做法把他给杀了。

这个通过政变上台的皇帝,最后也在另一场政变中丢了性命,前后只当了八个月的皇帝。
张氏活得比朱友珪长一些,但也没好到哪里去。
她后来常常做噩梦,梦见王氏从地底下爬出来,浑身是土,眼睛里全是怨恨。
张氏虽然成了皇后,却一天安稳日子都没过过,整日担惊受怕,比当初在后宫里不受宠的时候还要难受。
朱温当初为了一己私欲召儿媳侍寝的事,在历史上留下了极其恶劣的记录。
这个从底层杀出来的皇帝,本来可以好好治理国家,把后梁朝传个几代人。
他偏偏要在晚年的时候放纵自己,把皇宫搞得乌烟瘴气,儿子们离心离德,儿媳们各怀鬼胎。
王氏和张氏这两个女人,一个聪明得过了头,一个在关键时刻够狠够果断。

王氏以为自己能利用美色和手腕爬到最高位,没想到棋差一招,连命都搭进去了。
张氏虽然笑到了最后,却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半生活在恐惧和愧疚中。
朱友珪弑父的行为在当时就被人唾骂,后世史书更是把他钉在耻辱柱上。
他那天晚上带兵冲进皇宫的时候,心里想的只是报复和权力,根本没考虑过后果。
当上皇帝后才发现,这个位置带来的不是荣耀,而是无尽的麻烦和恐惧。
那个血腥的夜晚,三个人的命运在几个时辰内彻底改写。
朱温死在自己一手造成的混乱局面里,王氏死在自己的算计中,朱友珪虽然赢得了皇位,却输掉了人生。

这场因荒淫而起、因贪婪而兴、因暴力而终的闹剧,把整个后梁朝都拖进了深渊。
历史给我们上了一课:权力这东西,不是靠血缘、美色或者暴力就能守得住的。
朱温那晚被杀前,王氏确实提醒过他要小心儿子,可这种提醒本身就带着自己的小算盘。
那些玩弄权术的人最后都没有好下场,朱温父子相残,两个儿媳一死一疯,后梁朝也很快就完蛋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别太荒唐,算计别太过头,靠不正当手段得来的东西,迟早要还回去的。
信息来源: 《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 《新五代史·梁本纪第二》 《资治通鉴·后梁纪》卷第二百六十七 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后梁乾化二年(912年)六月条
更新时间:2025-11-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