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来青举办公益活动的知名公益人陈行甲接受了记者的专访。“从‘微尘’到‘九月天使’,我所了解的这两个故事都足够感动人,这放在全国都是很罕见的,构成了整个青岛非常独特的大爱氛围。”采访中,陈行甲这样评价青岛:在山海边的这座大爱之城里,有着浓厚的爱心氛围,像微尘、九月天使的故事,都是普通老百姓胸怀天下的一种意识,代表这个城市的精神。陈行甲表示,这次带研学团队来青岛,切身感受到了青岛志愿者的热情和真诚,未来他会带领团队与青岛展开更多合作,自己的一些项目也会选择落地青岛,和青岛这座大爱之城一起奔赴更多善良与温暖。
陈行甲在《九月天使》雕塑前深情讲述小九月的故事。视频截图
动情讲述小九月的故事
7月27日,陈行甲在个人社交账号上更新了一条视频,他站在青岛雕塑园内《九月天使》的雕塑前,深情讲述了青岛小九月的故事。他说:“小九月生命虽然短暂,但她是青岛这座城市的英雄。在这座雕像前,我在感慨,感慨青岛这座大爱之城的温度。这座城市的温度不在于海浪拍起的这些泡沫,而在于这些寻常巷陌中的普通青岛人,他们在自己人生暗夜中有坚持发光的勇气,他们深夜中在自己的窗口点亮一盏灯为行人照亮。微尘、红飘带、小九月们像大海一样的胸襟,带给这个世间温柔!致敬青岛,致敬这座大爱之城。作为公益慈善人,青岛让我感到如此的亲切。”
7月23日到27日,陈行甲和团队带领200多名来自贵州山区的师生,来青举办2025年“读书,带我去山外边的海”公益夏令营。5天里,他在《五月的风》雕塑前,讲述了“五四精神”,重温入党、入团誓词;在雕塑园里,讲述了《九月天使》雕塑背后的故事;在大海边,讲述了“微尘”的来龙去脉,让来自大山的孩子们感受青岛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同时,他还更新了自己个人社交账号的视频,让更多人了解青岛。
陈行甲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在青岛建立起了一支志愿者队伍,成员来自青岛的各行各业。这次来青举办公益夏令营,更让他深切地感受到青岛志愿者的热情和专业。
小九月新闻报道版面截图。
去年来青为“微尘”点赞
此次是陈行甲的第二次青岛之行。去年他首次来到青岛,在个人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段长达4分多钟的视频,视频中不仅讲述了青岛“微尘”的故事,为这座大爱之城点赞,还讲述了青岛金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创始人钟志勇连续捐款百万元的“微尘”之心。“谢谢,来自青岛这座大爱之城的‘微尘’,你们的爱激励我们,为了更加美好的社会,我们一起去行动。”陈行甲说。
“我身后是美丽的胶州湾,作为一个公益慈善人,来到这座大爱之城,心里非常感慨。我知道20年前,这座城市曾经发生过一个非常美好的故事……”陈行甲在视频中娓娓道来,讲述了青岛从寻找“微尘”开始,到整个城市人人争做“微尘”,再到“微尘”获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故事。
“我对公益慈善的定位是,救助和帮扶能力是有限的,对社会良善价值观的倡导是无限的,我希望把这样的大爱故事讲出来。”陈行甲说,他认识的青岛爱心人士都说自己是一粒“微尘”,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激起了他对青岛的兴趣。“缘分有时候很奇妙,我曾经多次来山东,去年是我第一次来青岛。”陈行甲在演讲中提到,青岛和自己想象中的一样,到处都是红瓦绿树,是一座大美之城;而作为公益人,自己眼中的青岛更是一座大爱之城。
早报“寻找微尘”版面截图。
新闻人物
知名公益人陈行甲
陈行甲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6年至2016年期间,他先后担任湖北省宜昌市发改委副主任、湖北省宜都市委副书记、湖北省宜都市市长、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委书记。2015年7月,陈行甲被授予“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2016年12月辞去公职,全职从事公益事业,是深圳恒晖公益基金会创始人、西安乡村发展公益慈善基金会执行理事长,致力于贫困地区青少年福利相关的大病救助、健康促进、教育关怀。
2024年9月8日,陈行甲受卡内基训练山东公司之邀现身青岛,带来题为《做专业纯粹的公益 为更美好的社会而行动》的演讲;2025年7月23日—27日,陈行甲带领团队来青岛举办“读书,带我去山外边的海”公益夏令营。
对话
愿在公益路上和青岛同行
记者:陈老师,“微尘”“九月天使”都是青岛早报近年来重点推出的新闻报道。我了解到,您虽然是第二次来青岛,却对青岛城市的爱心故事如此了解,请问您是怎么知道这些的?
陈行甲:我之前就知道青岛有“微尘”,并且是感动中国的公益品牌。这几年陆续接触的青岛爱心人士,也都和我讲起微尘,特别是我的公益合作伙伴、青岛金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创始人钟志勇,他也是拥有“微尘”那种精神的人;知道“九月天使”的故事,是因为在几年前,我接触过小九月的家人。你们是推出“微尘”报道的媒体,我正想问一下,“微尘”这个真实的人最后找到了吗?
记者:我们最后确实找到了“微尘”本人,她是当时青岛东部城区一家知名饭店的老板。但她婉拒了我们的采访,不希望公开身份。遗憾的是,现在这家饭店已经没有了。后来我们从青岛市红十字会了解到,“微尘”本人又有几次大额捐款,我们曾多次电话采访她,但她始终不愿意公开身份。她每次都说:“‘微尘’这个名字是属于全青岛人的,不是属于个人的。”
陈行甲:非常好,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故事,她在被找到之后依然决定隐姓埋名,这个故事太动人了。如果说她是这样一种心态,那尊重她的意愿特别好。而且如她所愿,“微尘”已经成了整个城市的品牌,让这个名字化为每一个青岛人,特别好!我去年在青岛大海边讲“微尘”的故事,很快有了数百万的流量,我很欣慰,这也是我们公益慈善组织可以为社会起到的作用之一,为公众利益服务的价值观传播也是公益的一部分。
记者:您今年讲述的“九月天使”故事,可以说是“微尘”故事的后续,是青岛城市文明的又一个爱心品牌。将两件事联系起来,您感觉青岛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
陈行甲:青岛这座城市有非常独特的气质,就体现在普通青岛人的胸怀上,这是一个特别不一样的地方,这可能跟生活在大海边有关,大海给青岛人带来非常独特的气质。像“微尘”、小九月,这都是青岛普通的老百姓,但是他们有一种大义和大爱,胸怀天下。像小九月的家庭,可以说在人生的暗夜中仍然坚持发光是吧?这非常难得,这放在全国都是很罕见的。你看“微尘”,更是这样,作为一名普通青岛市民胸怀天下,而且她有这样一种意识,就是“我代表这个城市,我是一粒普通的微尘”。微尘大爱,这就是城市非常独特的气质,也构成了整个青岛非常独特的大爱氛围,我觉得这特别值得青岛社会各界珍惜。
记者:您这次为什么选择来青岛举办公益活动?
陈行甲:正是因为青岛“大爱之城”的氛围,我们今年的“读书,带我去山外边的海”公益夏令营选择了青岛,带着贵州黔东南大山里的孩子们,来青岛感受山海之间的温暖。我们开展这样的公益项目,除了让孩子们受益,在社会层面上,也是想广而告之,要让社会都知道,让大家都被一种精神所感召。今天晚上的结营仪式,我们开启了网络直播,线上效果非常好,抖音和视频观看量数百万次。我觉得公益精神和理念的传播,也是我们做公益的一部分。
记者:您未来在青岛还有什么计划?
陈行甲:我们非常愿意在公益路上和青岛这座城市同行。我们这次活动在青岛的体验感特别好,我们已经在青岛建立起了一支志愿者队伍。你看我们只有几个人过来,办这么大的活动,带着这么多人,一切却都有条不紊,绝大部分是青岛当地志愿者为我们组织的,为我们完成得特别好。青岛这么好的地方,以后我们还会再来的。比如8月2日,我们联合青岛公益伙伴在青岛市图书馆举办《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读书分享会。下个月,我们还会在青岛举办一次比较特殊的夏令营活动。未来,我们更多项目会选择落地青岛,和青岛这座大爱之城一起奔赴更多善良与温暖。
“微尘”已成为青岛的公益品牌。资料图片
新闻回顾
“寻找微尘”寻出城市大爱
2004年的最后一天,一男一女两位中年人走进青岛市红十字会,掏出5万元现金,帮朋友向印度洋海啸灾区捐款。在捐款名册上,两人只留下了“微尘”两字。“在此之前,我在多次采访中就注意到,‘微尘’这个名字在青岛已有多次大额捐款,包括非典时期捐款2万元、为湖南灾区捐款5万元……”“寻找微尘”发起人、青岛早报执行总编辑聂向锋说。
2005年1月1日,青岛早报在显著位置上刊发了一篇题为《2005,请你找神秘“微尘”》的报道, “微尘”这个名字首次被大家知道。青岛早报新闻热线在随后几天非常火爆,众多热心市民打来电话表达对“微尘”的敬佩。在青岛早报不断报道推动下,很多人知道了“微尘”的故事,开始效仿“微尘”捐款不留名。人人做“微尘”成为青岛的社会氛围,“张微尘”“李微尘”“王微尘”……大家都是“微尘”。青岛市红十字会将“微尘”注册为青岛的一个公益商标。“微尘”从一位普通市民的多次善举成为一个爱心符号,最终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成为青岛城市文明的象征,是青岛这座城市的良心,也是青岛用爱铸成的精神名片。
正是从青岛早报《寻找微尘》系列报道开始,青岛早报记者采访记录本上的“微尘”两个字不断出现,里面清晰地记录着“微尘”近20年走过的每一步:在《寻找微尘》的报道中,青岛市民用真挚的热心不断给“微尘”这个符号升华;2006年入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08年8月,国家商标总局正式批复“微尘”公益商标,同年于海波等岛城11位企业家发起成立的微尘公益基金接过爱心接力棒,以儿童“生命、教育、健康”为核心,开展了“阳光少年”等30余个公益项目,16年来汇聚了上亿元的善款,在全国11个省份留下了“微尘”爱的印迹;2009年,由倪萍、唐国强、黄晓明、黄渤、夏雨、陈好等近百名青岛籍影视明星公益出演的电影《寻找微尘》上映,青岛日报报业集团还推出持续多年的“读早晚报做微尘”大型公益活动……
“微尘”究竟是谁?“微尘”已经不单纯是一个新闻人物,已经超越了一个名字的称谓,这是一个不留姓名无私援助公益事业的群体,一个诠释爱心的精神符号,一个青岛公益事业的固定品牌,千万个“微尘”把力量汇聚到一起,拧成一股绳,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九月天使”爱留人间
有一个女孩名叫九月,她,是来到人间的天使。她走了,但她的故事依然感动着、改变着许多人……2018年6月,青岛早报记者在采访中获知,青岛一名叫九月的4岁半女孩因脑部疾病已无法医治,她的妈妈与她商量后,决定在其去世后捐献器官。“既然对孩子的病情束手无策,那就让她快乐过完最后的日子,不留遗憾。”抱着九月回青岛的路上,妈妈的脑海中忽然闪出了“器官捐献”这个念头,让九月身体的部分器官继续活在这个世界上,帮助那些和她一样处在绝望中的家庭。她的眼睛漂亮,就把眼角膜留下来,多看看这个世界;她的心灵美丽,就让心脏多跳动些年,给这个世界多添一份温暖……
当年6月21日,九月不幸病逝。她将肝脏、肾脏及一对眼角膜捐献出来,让5名器官衰竭病人重燃生命希望。当天下午,青岛早报微信公众号首推新闻《记住这个天使!今天,一位青岛4岁女童因病离世,她捐献器官救5人》,九月生前感人的影像和记者真实温暖的文字,瞬间引爆网络,短短2个小时,这条推送的阅读量就有“10万+”,次日浏览量就超百万。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全国40多家主流媒体的官方微信、微博直接转发或编发了青岛早报的报道内容,青岛早报联合青岛交通广播还开启了直播,为九月天使送别,“九月天使”的故事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两天时间里,网络浏览量超过亿次……
当时的青岛市委主要领导作出批示,称“九月天使”事迹非常感人,是青岛市民弘扬大爱、传播正能量的典型代表。2020年11月7日,“生命接力·救在身边”全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十周年宣传活动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青岛早报记者代表山东省及青岛市作了《九月天使 爱留人间》典型报告,向与会者讲述了青岛早报“九月天使”系列报道的台前幕后。
很多年过去了,“九月天使”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遗忘,相反,她像一盏灯,高挂在城市精神文明的殿堂里,照亮爱的征程:“九月天使”标识已正式注册为公益商标,代言青岛市器官捐献事业;青岛市红十字会、青岛报业传媒集团、青岛市卫健委联合发起成立了“青岛红十字九月天使基金”,对器官角膜捐献者及受捐者中的困难家庭进行人道救助,在青岛市多家医院设置了“九月器官捐献爱心岗”,用于宣传捐献知识,收集市民捐献意愿;青岛早报与青岛演艺集团、青岛广播电视台等单位筹拍的微电影《美丽的九月》,真实还原九月器官捐献故事,获得亚洲微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等10多个奖项;全国著名雕塑艺术家精心创作的《九月天使》雕塑,矗立在面向大海的青岛市雕塑园内,成为青岛的城市爱心文化地标……(青岛早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孙启孟)
责任编辑:周晓
更新时间:2025-08-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