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年间,苏州府的阊门大街,是江南最繁华的商埠之一。每日清晨,漕运码头的商船刚靠岸,街上的绸缎庄、茶叶铺、米行就陆续开门,伙计们的吆喝声、算盘的噼啪声、客人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热闹的市井交响曲。街尾的 “沈记布庄”,却总是比别家晚开门半个时辰,老板沈万和坐在柜台后,对着账本唉声叹气,愁眉不展。
沈万和今年四十出头,祖辈都是做布匹生意的,传到他手里时,布庄还有三间铺面,日子过得还算殷实。可近三年来,布庄的生意一年不如一年,先是隔壁开了家 “张记布庄”,老板张世贵精明能干,不仅请来苏州最好的织工,还常常亲自去湖州、松江采购上好的棉布,布庄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再后来,沈万和自己又接连犯了几个错 —— 采购时贪便宜进了批劣质棉布,卖出去后被客人投诉,坏了名声;雇来的伙计监守自盗,卷走了一批货款;去年冬天,仓库又遭了火灾,烧掉了大半存货。如今的 “沈记布庄”,只剩下一间铺面,眼看就要撑不下去了。
沈万和急得满嘴起泡,四处求神拜佛。他每月初一十五都去玄妙观的财神殿烧香,香火钱一次比一次多,可布庄的生意还是不见好转。伙计们见老板没了心气,也纷纷辞工,最后只剩下一个跟着沈家干了三十年的老伙计福伯,还在陪着他。
这天傍晚,沈万和关了布庄的门,又去了玄妙观。财神殿里,烛火摇曳,香烟缭绕,他跪在财神像前,磕了三个响头,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财神爷,求您发发慈悲,救救我的布庄吧!我要是垮了,一家老小可怎么活啊!” 他絮絮叨叨地说了半天,直到殿里的道士要关门了,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走出玄妙观,天色已经黑了,街上的店铺大多关了门,只有几家灯笼铺还亮着灯。沈万和无精打采地走着,突然,一阵风吹来,卷着几片落叶,落在他脚边。他抬头一看,前面不远处的巷口,坐着一个穿青色长衫的老者,手里拿着个酒葫芦,正慢悠悠地喝着酒。那老者须发皆白,脸上却没什么皱纹,眼神清亮,手里还把玩着一个铜钱,铜钱在他指间转着圈,发出 “叮铃” 的轻响。
沈万和本来没心思理会,可走了几步,又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 —— 那老者手里的铜钱,竟然泛着淡淡的金光。他心里一动,走过去拱了拱手:“老人家,这么晚了,您还在这里喝酒?”
老者抬起头,看了沈万和一眼,笑着说:“小伙子,看你愁眉苦脸的,是遇到难事了吧?”
沈万和叹了口气,在老者身边坐下,把自己的遭遇一五一十地说了。老者静静地听着,手里的铜钱还在转着,等沈万和说完,他才开口:“你是不是每天都去财神殿烧香?”
沈万和点头:“是啊,我每月都去,香火钱也没少花,可财神爷就是不保佑我。”
老者笑了笑,喝了口酒,说:“财神爷曾说过,求财不用四处拜,要是没修好这三颗心,财运也不会来。”
沈万和愣了一下,连忙问:“老人家,您说的是哪三颗心?还请您指点迷津。”老者放下酒葫芦,指了指自己的胸口,缓缓说道:“第一颗心,是 诚信之心。”
沈万和皱了皱眉,“老人家,我做生意一向本分,怎么会没有诚信之心?”
老者摇了摇头,说:“你去年进的那批劣质棉布,明明知道布的质量不好,却还是想着‘能蒙一个是一个’,卖了出去;伙计卷走货款,也是因为你平时对伙计苛刻,又不设账本,才给了他可乘之机。这难道是诚信之心?”
沈万和的脸一下子红了,他确实是因为贪便宜才进了劣质棉布,也因为觉得 “老伙计信得过”,就没认真管过账本。他低下头,小声说:“老人家,您说得对,是我糊涂。可这诚信之心,跟财运有什么关系呢?”
老者拿起手里的铜钱,说:“你看这铜钱,外圆内方,外圆是为了处世圆滑,内方是为了守住本心。做生意就像这铜钱,要是没了‘方’,没了诚信,就算一时赚了钱,也长久不了。财神爷为什么要保佑你?保佑你用劣质货坑害客人?”
他顿了顿,接着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以前有个卖米的掌柜,叫王老实,他卖米的时候,总是多给客人一勺米,说是‘添福添寿’。有人说他傻,他却笑着说‘客人满意了,下次还会来’。后来,附近的人都去他那里买米,他的米店越开越大,还开了好几家分店。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有诚信之心,不欺客、不坑人,客人自然愿意跟他做生意,财运也就跟着来了。”
老者看着沈万和,继续说道:“你卖布,就要给客人最好的棉布,不能以次充好;对待伙计,就要善待他们,该给的工钱一分不少,还要信任他们,这样他们才会用心帮你做事。诚信是根,财运是叶,根扎得深,叶才能长得茂。你要是连诚信之心都没有,就算求遍了天下的财神,也没用。”
沈万和听着,心里渐渐亮堂起来。他想起自己进劣质棉布时,心里也曾犹豫过,可最终还是被 “贪念” 战胜了;想起伙计卷款逃跑后,他不仅没反思自己的问题,还骂伙计忘恩负义。他羞愧地说:“老人家,晚辈明白了,是我丢了诚信之心,才把生意做垮了。”
老者点了点头,又说:“这第二颗心,是 ‘坚韧之心。” 沈万和问道,“是说遇到困难不能放弃吗?”
老者说,“坚韧之心,是遇到挫折时不气馁,遇到失败时能总结教训,还能重新站起来。你看看你,进了次劣质棉布,就不敢再去采购;伙计卷了款,就不敢再雇人;仓库着了火,就想关门大吉。这哪是做生意的样子?做生意就像行船,哪有一帆风顺的?遇到风浪就弃船,怎么能到达对岸?”
他又拿起酒葫芦,喝了口酒,说:“我再给你讲个故事。有个开瓷窑的匠人,叫李三郎,他烧了十年瓷,都没烧出好瓷器,要么是窑温不够,要么是釉色不对,要么是烧到一半就裂了。家里人都劝他放弃,去做点别的营生,可他不放弃,每天都研究窑温、釉料,还去别的瓷窑请教。第十一年,他终于烧出了一种青釉瓷,釉色像雨后的青山,漂亮极了,一下子就卖火了,后来还成了宫里的贡品。你说,要是他没有坚韧之心,早就放弃了,哪能有后来的成就?”
老者看着沈万和,语重心长地说:“你布庄遭了灾,生意不好,这都是挫折,可不是绝境。你可以从小生意做起,先去采购些好棉布,慢慢把名声找回来;可以先雇一两个可靠的伙计,慢慢把铺子撑起来。只要你有坚韧之心,不被困难打垮,一步一步来,财运总会回来的。要是你一遇到困难就退缩,那就算有再好的机会,也抓不住。”
老者笑了笑,说:“这第三颗心,是 感恩之心。”沈万和疑惑地问,“感恩跟求财有什么关系?”
老者说,“你想想,你做生意,靠的是谁?靠的是客人愿意买你的布,靠的是伙计愿意帮你干活,靠的是供应商愿意给你供货。要是你对客人不感恩,觉得他们买你的布是应该的,就会怠慢他们;对伙计不感恩,觉得他们干活是应该的,就会苛待他们;对供应商不感恩,觉得他们供货是应该的,就会压价、拖欠货款。这样一来,客人不来了,伙计走了,供应商不给你供货了,你这生意还怎么做?”
老者又讲了个故事:“以前有个开绸缎庄的掌柜,叫刘春山,他每年年底,都会给老客人送一匹绸缎,给伙计发双倍工钱,还给供应商送些年货。有人说他浪费钱,他却说‘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后来,遇到年景不好,绸缎卖不出去,老客人纷纷来买,伙计们也主动降薪帮他撑着,供应商还允许他赊账进货。就这样,他的绸缎庄不仅没垮,还在年景好转后,生意做得比以前更大了。你说,这不是感恩之心带来的财运吗?”
老者看着沈万和,说:“你身边还有福伯这样的老伙计,不离不弃地跟着你;还有些老客人,偶尔还会来你的布庄看看,这些都是你的福气。你要感恩他们,对福伯好一点,对老客人热情一点,他们自然会帮你。要是你连这点感恩之心都没有,把别人的好当成理所当然,那身边的人都会离你而去,你就真的孤家寡人了。”
沈万和想起福伯,这些年,福伯不仅没拿过他一分额外的工钱,还常常自己贴钱帮布庄周转;想起那些老客人,有的还劝他 “别灰心,慢慢会好起来的”,可他却因为心烦,对他们态度冷淡。他心里一阵愧疚,说:“老人家,晚辈错了,以后一定好好感恩身边的人。”
老者站起身,拍了拍沈万和的肩膀,说:“小伙子,这三颗心 —— 诚信之心、坚韧之心、感恩之心,就是求财的根本。你只要把这三颗心修好,不用四处拜神,财运自然会滚滚来。记住,财神爷保佑的,从来不是贪心的人、懦弱的人、忘恩负义的人,而是有诚信、能坚持、懂感恩的人。”
说完,老者转身就走,手里的铜钱转了个圈,发出 “叮铃” 一声轻响,身影渐渐消失在巷口的夜色里。沈万和愣了一下,再想追上去,却发现巷口空荡荡的,只有风吹着灯笼,发出 “哗啦” 的声响。他突然想起什么,摸了摸自己的口袋 —— 刚才在财神殿里,他掉了一枚铜钱在蒲团下,可现在,那枚铜钱竟然出现在他的手里,还泛着淡淡的金光,跟老者手里的那枚一模一样。
沈万和心里一震,对着老者消失的方向,深深鞠了一躬:“多谢指点,晚辈一定记住您的话!”
第二天一早,沈万和早早地开了布庄的门,把福伯叫到跟前,从抽屉里拿出一锭银子,递给福伯:“福伯,这几年辛苦您了,这是您的工钱,以前少给您的,我以后慢慢补上。” 福伯愣了一下,连忙推辞:“老板,我不用这么多,您还是留着给布庄周转吧。” 沈万和笑着说:“福伯,这是您应得的,您要是不收,就是嫌我这个老板不合格了。” 福伯只好收下,眼眶却红了。
接着,沈万和又去了湖州。这次,他没有贪便宜,而是找到了当地最好的棉布商,花了所有的积蓄,进了一批上好的棉布。棉布运回来后,他亲自把关,把每一匹布都展开检查,确保没有一点瑕疵。然后,他又写了几张告示,贴在布庄门口:“沈记布庄,诚信经营,凡在本店购买棉布,若有质量问题,凭发票退换,还赔偿十倍差价。”
老客人看到告示,又看到布庄里的棉布质量好,纷纷来购买。沈万和热情地招呼着,还给每个老客人送了一匹小块的棉布,说:“多谢您这么多年的照顾,这是一点心意。” 老客人们高兴极了,不仅自己买,还介绍朋友来买。
布庄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沈万和又雇了两个年轻的伙计,他待伙计们很好,不仅给足工钱,还管吃管住,伙计们都很用心,把布庄打理得井井有条。他还常常去供应商那里拜访,每次都带些苏州的特产,供应商们见他诚信可靠,也愿意给他优惠的价格,还允许他在资金周转不开时,先拿货后付款。
就这样,一年过去了,“沈记布庄” 不仅恢复了往日的规模,还开了一家分店。沈万和不再像以前那样愁眉苦脸,脸上总是带着笑容,待人也更加谦和。
这天,沈万和又去了玄妙观,不过这次,他不是来求财神爷的,而是来还愿的。他在财神殿里,添了足够的香火钱,还捐了一笔钱,让道士把财神殿修缮一下。他跪在财神像前,磕了三个头,轻声说:“财神爷,谢谢您的指点,您说的三颗心,我记住了,也做到了。以后,我会一直带着这三颗心做生意,不辜负您的教诲。”
走出财神殿,阳光正好,洒在玄妙观的青砖上,暖洋洋的。沈万和抬头望去,只见远处的阊门大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他的心里,也像这阳光一样,充满了希望。
更新时间:2025-10-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