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地缘格局的风暴眼再次转向欧亚大陆。俄乌冲突进入第四个年头,全球主要能源、原材料、粮食、资本市场同步巨震。
联合国安理会秘书处、国际清算银行、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多家权威机构发布的最新数据和分析报告,映射出这场新冷战式冲突的巨大外溢效应。
美国对俄罗斯的极限施压、俄罗斯的反制升级、中国所面临的多重挑战,三方利益、立场、战略博弈愈加交错复杂。
年初,特朗普重返白宫。半年后,美国对俄政策急剧转向。7月中旬,特朗普与新任北约秘书长吕特一道,公开发布“50天通牒”:俄方若未能在50天内与乌克兰实现停火,美国将对所有俄商品加征100%关税,同时对所有与俄能源、粮食贸易的国家和企业实施“次级关税”。美国财政部、能源部、商务部、财政部多部门联合制裁清单已提前拟定。
美国财长耶伦在G20财长会上表示,这一政策旨在“断绝俄罗斯经济命脉”。美国商务部最新统计,俄美2025年上半年直接贸易额下滑至32亿美元,创20年新低。
市场对美方“次级关税”的预期迅速发酵,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一度突破每桶108美元。全球主要能源巨头BP、壳牌、道达尔等公司紧急调整对俄采购合同,亚洲多国油气企业召开风险评估会议。沙特、阿联酋国家能源集团公开声明将“密切关注欧美制裁政策调整”。
美国国务院在多边场合强调,制裁措施将充分考虑全球能源安全与市场稳定,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欧美企业、亚洲新兴市场、拉美多国都表现出担忧。
日本、韩国、印度、巴西等国经济部公开表示,正与本国能源企业评估美国“次级关税”冲击,并寻求与美方对话窗口。
媒体曝光特朗普“打到莫斯科”的录音,推高了全球紧张情绪。虽然其后特朗普澄清“不认为乌克兰此刻应袭莫斯科”,但美方战略威慑信号已然传递全球。
法国《世界报》、英国《金融时报》、德国《商报》等欧洲主流媒体分析,这一表态反映出美国对俄乌冲突耐心的“临界点”已被突破。
随着美欧制裁威胁升级,俄方迅速调整军事与外交策略。7月11日至12日,俄军动用597架“目击者”系列自杀式无人机,对乌克兰全境展开饱和打击。
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部通报,俄方无人机集中攻击乌克兰西部后方基地、能源枢纽、军火库等关键目标。英国军事智库IISS发布报告指出,俄方此次无人机攻势“密度、规模、持续时间均创新高”,乌军防空体系承压极大。
“目击者”无人机由伊朗技术提供,俄方本地生产升级,单架可携带90公斤高爆炸药,最大航程超过1500公里。
乌克兰国防部发言人坦言,西部军事重镇、弹药库、铁路枢纽均遭破坏,基础设施修复难度上升。美方国防情报局在最新的“乌克兰安全援助评估”中称,俄军已将无人机饱和攻击纳入常态化作战模式,意图通过低成本消耗战拖垮乌军有生力量。
俄军战术升级背后,是对美欧精确制导武器援助的系统性回应。北约联合指挥部分析,俄方依托本土工业产能,持续供给无人机、炮弹、地面装备等消耗物资,打出“持久力”优势。
美欧高价援乌武器消耗速度惊人,但补给链条远不如俄方灵活高效。北约内部讨论是否将F-16战斗机、远程导弹系统大规模移交给乌克兰,但相关决策迟迟未能达成一致。
普京的战略定力体现在多维度。外交层面,外长拉夫罗夫密集访问东盟、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平台,强化与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印尼、越南、哈萨克斯坦等国的能源、粮食、金融合作。
俄罗斯国家天然气公司与中国石油、中石化签署新一轮长期供气协议。俄印签署卢布-卢比结算大宗交易协议,绕开美元体系。
上半年,中国与俄罗斯双边贸易额超1700亿美元,能源、粮食、化肥、机械设备等领域合作持续拓展。中国海关数据显示,能源进口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中俄贸易结算超八成采用本币,极大规避了美元体系影响。
美国“次级关税”政策直指全球与俄有经贸往来的国家。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头部银行对俄结算业务加强合规审查。部分中企已暂停对俄出口高科技设备,跨境结算周期延长。中国石油、国家电网等大型央企就美方二级制裁风险进行专题研判。
中国能源安全面临新挑战。俄罗斯是中国最大油气进口来源国之一,2025年上半年中俄油气贸易同比增长11.7%。
俄粮食、化肥、矿产等对中国的重要性不断上升。美方制裁“寒蝉效应”逐渐显现,部分国际航运公司、保险公司收紧涉俄业务,港口作业、货物运输成本上升。
中国商务部与外交部多次向美方表达关切,呼吁“理性施策、避免全球供应链冲击”。中国企业界普遍反映,海外分支机构面临合规压力,部分海外市场合作伙伴暂停与中资企业涉俄项目的深度合作。全球化背景下,制裁外溢效应已扩展至亚欧班列、跨境电商、物流运输等多个环节。
中国始终坚持“劝和促谈”立场。6月,王毅外长在上海合作组织外长会上重申,中方支持一切有助于俄乌双方坐下来谈判的努力,愿意为和平协议落地提供平台。
普京释放“有条件停火”信号,明确欢迎中国参与未来维和任务。美欧舆论对中国调解角色表现出复杂态度,既期待中方斡旋,又警惕中国影响力扩大。
全球多边外交活动密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提出“多边停火观察团”倡议,邀请中、印、巴西等大国参与。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布鲁塞尔多次公开呼吁中国向俄方施加压力,推动停火谈判。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则立场谨慎,避免过度卷入大国博弈。
中国外交部表示,中方不当任何一方的政治工具,坚守不选边、不结盟原则。中国愿与各方共同努力,但拒绝被大国争斗利用。全球智库“国际危机组织”“布鲁金斯学会”等多家机构均分析,俄乌冲突的复杂性决定了调解难度,任何一方的单边推动都难以奏效。
参考资料:
中国网:2025-07-16 07:18:特朗普再谈普京:很失望,但没决裂
更新时间:2025-07-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