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屋外的枣树叶,随风落下,院子里一片寂静。清晨,张大爷像往常一样坐在老木椅上发着呆。小孙子放学路过院子,总爱喊:“爷爷,你在想啥?”张大爷常笑眯眯地回答:“啥也不想。”家人一度以为老人是身体欠佳、不愿动脑,其实不然。
俗话说:“人过七十,三事不想。”但这“三不想”到底是哪三件事?是懒,是钝,还是心已“老去”?很多人以为这是衰老的自然过程,殊不知里头藏着健康学问。甚至有研究发现,越是“什么都不想”的老人,内心有时越孤独、焦虑,心血管健康也悄悄恶化。

70岁以后,许多老人会被贴上“思虑变少”的标签。可是,‘三不想’究竟是哪三件事?通过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的长期随访,发现高龄老人往往逐渐不再纠结于小事、旧事和琐事。
简而言之,“三不想”指的是:
不想小事:细枝末节的争执和烦恼,老人宁愿放手,不愿再为这些费神;不想旧事:过去的恩怨与遗憾,不再频繁翻查,偶有回忆,已然释怀;不想琐事:生活杂务、鸡毛蒜皮之事,看得淡,放得下。

《中华精神卫生杂志》数据显示,超70%高龄老人偶有孤独、无助、焦虑等心理问题,久而久之,会影响到心脑血管、免疫力及认知功能,甚至增加抑郁和心脏疾病风险。因此,“三不想”该如何看待?是顺其自然,还是主动调心养心?
医学界普遍认为,“养心”不仅仅是防心脏病,更是保持积极生活和情绪活力。哈佛大学2019年一项涵盖近5000名65岁以上老人的队列研究显示,心理状态良好的人,5年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下降了约14.8%,而情绪消极者则发生率明显上升。
而在中国老年科学研究中心一组83-96岁长者的健康问卷中,超半数的长寿老人每天坚持“动中养心、乐中养心、静中养心”。

具体方法,归纳为三点:
保持兴趣爱好,让心思“动起来”
人与人最大的不同,常常不是身体,而是兴趣。70岁后,多培养兴趣,比如书法、练太极、插花、下棋、养鱼,甚至和老朋友聊聊天。
研究证实,有固定兴趣爱好的老人,焦虑情绪发生率大约低12.6%,血压也更趋平稳。不必追求大目标,每天能专注做一两件自己开心的事,哪怕只是给自家小猫喂食,都是“心血管的维他命”。
情感联结,不藏心事,让心“敞开”来
心理专家指出,70岁以后“封心闭口”,往往比情绪宣泄更伤身。哈佛大学一项针对*800名高龄老人*的跟踪统计发现,经常与家人或同龄好友分享想法、情绪者,抑郁症发病率明显低9.1%。孤独感可加剧心脏负担,使心脏不规则跳动几率升高17.2%。

科学运动+心血管调养,让身体“暖起来”
静则易思旧,动则思新。轻运动如每天早晚慢步走20-30分钟,能有效降低心率、减少血黏度,防止老年痴呆发生率下降13-15%。
《中国慢性病预防指南》也建议,只要坚持“慢到能说话但不能唱歌”的步速,即便基础心脏功能较弱,也有助于心脏供血、全身循环。“三不想”不是躲避生活,而是在运动和生活的动态中,让健康流动起来。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分享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华精神卫生杂志》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指南》
《哈佛大学老年健康报告(2019版)》
《心理健康与心血管疾病预防共识》
《老年人运动养生与慢病防控》
更新时间:2025-11-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