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定西临洮的土地上,洮河静静流淌,孕育出源远流长的文明。在这里藏着两处改写中国考古史的重要遗址——寺洼遗址与马家窑遗址,还有一座浸润着彩陶文化的美丽村落马家窑村。它们如同散落在洮河畔的明珠,串联起5000年的历史长卷……
寺洼遗址:解码黄土高原青铜时代的密码
在临洮县衙下集镇,寺洼山村与衙下村交界处,一座面积约210万平方米的遗址静静矗立,它就是寺洼遗址——中国“寺洼文化” 的命名地,也是解锁黄河上游青铜时代文明的关键钥匙。它西靠九龙山、东面向洮河、南邻古洞沟、北接林家沟,这些地理优势,让人们看到这里自古便是先民聚居的沃土。
寺洼遗址的“成名之路”始于百年前。1924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首次发现这片遗址,因其独特的文化遗存,“寺洼文化”这一考古学名称应运而生;1945年,考古学家夏鼐在此开展系统发掘,为甘肃史前时期的分期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让这片土地在考古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真正让寺洼遗址“大放异彩”的是2018年至2024年的“考古攻坚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启动项目,连续7年开展主动性发掘,揭露面积近4000平方米,不仅发现了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更清理出寺洼文化大型墓地,让沉睡千年的文明遗迹重见天日。
走进寺洼遗址,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的遗存。在遗址北部,三重近方形“围壕(沟)”清晰可见,仿佛仍在守护着5000年前的村落;近百座房址、大量灰坑窖穴、十余座陶窑与数座墓葬错落分布,依稀能勾勒出先民们聚居生活、烧制陶器、繁衍后代的场景;疑似“道路”与大面积“人工堆土”的线索,更暗示着这里曾是一座规划有序、规模庞大的史前聚落。从马家窑类型到半山类型的文化延续,让这片遗址成为研究黄土高原西部早期社会发展的“活化石”,不仅填补了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黄河上游核心腹地的关键空白,更丰富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模式。2025年,寺洼遗址考古发现接连获评“2024年考古论坛六大考古发现”与“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足以见其在考古界的重要地位。
如今,站在寺洼遗址之上,远眺洮河奔腾,近观考古探方里的遗迹,你仿佛能听到5000年前先民们的劳作声、陶器烧制的噼啪声,感受早期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的蓬勃生机。对于热爱历史与考古的人来说,这里不仅是一处遗址,更是一场与史前先民的“跨时空对话”。
马家窑遗址:邂逅中国史前彩陶的艺术巅峰
如果说寺洼遗址是青铜时代的“文明密码”,那么位于临洮县城南12公里处的马家窑遗址,便是史前彩陶艺术的“殿堂”。这座坐落在洮阳镇马家窑村西侧洮河西岸台地的遗址,南临巴马峪沟,占地约130万平方米,呈扇形铺展在洮河岸边,1988年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马家窑文化的“诞生地”与核心
遗存地。
马家窑文化距今约5000—4000年,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辐射至青海、宁夏、陕西、四川等省份,历经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发展阶段。它源于中原仰韶文化,却在西北高原绽放出独特的光彩,实证了中原文化人群对西北高地的首次大规模开拓,为中华文明拓展发展空间,开辟东西方早期交流通道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马家窑文化的命名地,马家窑遗址不仅厘清了多项考古学术难题,更成为构建中国西北地区史前文化框架的关键,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而马家窑文化最耀眼的“名片”,当属其登峰造极的彩陶艺术。在这里出土的彩陶器,堪称中国史前彩陶的巅峰之作——造型端庄饱满,或为圆润的罐、或为修长的壶、或为精巧的钵,每一件都渗透着先民的审美智慧;彩绘以纯净的黑色为主基调,偶尔点缀暗红,通过流畅的线条构图,绘制出几何纹、漩涡纹、波浪纹等繁复纹饰,线条生动多变、秩序井然,既像洮河奔腾的浪花,又似天空变幻的云朵,将自然之美与艺术想象完美融合。这些彩陶不仅是实用的生活器具,更是先民精神世界的载体,为研究中国史前艺术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标本。
近年来,临洮县对马家窑遗址的保护与活化从未停歇。《定西市马家窑辛店寺洼遗址保护条例》的出台、《马家窑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为遗址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四次开展发掘,揭露面积近2000平方米,清理出早期壕沟、房址、窑址等遗迹,出土文物约60余万件,让我们对马家窑文化的认知不断深化。更令人期待的是,马家窑文化研究展示中心、马家窑寺洼辛店黄河文化史前遗址公园、马家窑彩陶小镇等项目的推进,总投资达4.7亿元,让这座“彩陶圣地”从考古遗址走向大众视野,成为临洮乃至甘肃最靓丽的文化名片。
马家窑村:栖居在彩陶文化里的和美乡村
从马家窑遗址出发,步行即可抵达洮阳镇马家窑村。这座距临洮县城仅9公里的村落,不仅是马家窑文化的“近邻”,更是将史前文明与现代乡村生活完美融合的典范。全村辖3个社,1556位村民在此栖居,446.8358公顷的村域范围内,耕地、林地与宅基地错落分布,既有乡村的静谧祥和,又有文化的厚重底蕴。2021年获评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2022年成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2023年入选市级和美乡村,2025年冲刺省级和美乡村。这些一连串的荣誉,见证了马家窑村的蜕变与成长。
而马家窑村最独特的魅力,在于它与彩陶文化的深度交融。村里建成了一座80多平方米的村史馆,馆内陈列着马家窑文化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还有村民捐赠的老物件,讲述着村庄与马家窑文化的不解之缘;马家窑遗址公园游客接待中心、马家窑农文旅融合沉浸式体验基地等项目的落地,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参与到文化旅游发展中,吃上“文化饭”。
据马家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丁海成介绍,如今村里的特色产业也与文化悄然联动,100亩芍药基地不仅装扮了村庄的美丽,花期时还能吸引游客前来赏花;20座钢架大棚里种植的蔬菜与花卉,既丰富了村民收入来源,也为乡村旅游提供了采摘体验的好去处。2024年,马家窑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939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9.42万元,如今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在马家窑村,你可以住进“彩陶・宿集”特色民宿,清晨被鸟鸣唤醒,推开窗就能看到洮河的晨雾与马家窑遗址的轮廓;白天走进田间地头,体验玉米、中药材或花卉的采摘乐趣,感受农耕生活的质朴;傍晚时分,在村史馆听老人讲述马家窑文化的传说,或是在村民家中,品尝地道的农家菜——手擀面、炖土鸡、凉拌野菜……如今的马家窑村,就像一位温柔的“文化使者”,用现代乡村的烟火气,唤醒了史前彩陶文化的生命力,让人在这里既能享受到乡村的宁静与惬意,又能触摸到文化的温度与厚度。
无论是寺洼遗址的青铜时代奥秘,还是马家窑遗址的彩陶艺术巅峰,亦或是马家窑村的和美乡村风情,临洮的这三处文旅宝藏,共同构成了一场跨越5000年的文化盛宴。邂逅甘肃临洮,不止是看遗址、赏彩陶,更是一场与先民的对话。在这里你会发现,5000年前的文明从未远去,它藏在寺洼遗址的壕沟里,刻在马家窑彩陶的线条上,融在马家窑村的烟火气中,等待着每一位热爱历史的人前来探寻,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来源:西部法律与社会
编辑:籽茗
甘肃省地区新闻热线请联系籽茗主任:15193106553(微信号:17171132386)
疑难复杂案件研讨中心法律热线:辽宁青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玉强15898195532
企业家权益保障中心法律热线:辽宁青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于晓荷 15524682485
如有侵权及职业道德监督电话请联系北极海新闻:0416-3086929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