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还在这买了一大兜零食,今天咋就锁门了?”
在济南文化西路,一家“好想来”零食店突然大门紧闭,玻璃门后空荡荡,货架和设备已被搬空。
门口只贴着一句模棱两可的告示:“装修升级,暂停营业。”
可在其官方小程序里,这家门店已经消失不见。
类似的情况接二连三发生,二七南路的“好想来”门店拉下卷帘门,县东巷的店铺干脆把招牌都摘了。
附近居民一脸错愕:“这不是才开没多久吗?生意看着也挺热闹的,咋说关就关了?”
要知道,好想来可是这两年风头最劲的零食量贩连锁之一,短短三年间,全国门店飙升到1.5万家。
它主打便宜又好吃,不少人逛店时都会一口气买上一大兜,走出门拎得手腕发酸。
但如今,济南接连三家店关停,引发热议:这是不是意味着量贩零食的高速发展期要结束了?
如果说前些年火的是奶茶店和盲盒,那么近三年最热的生意,非“量贩零食”莫属。
谁能想到,一个卖零食的超市,竟然能短时间跑出上万家店的规模?
“好想来”的崛起就是典型案例。
它成立于2023年,比“赵一鸣”“零食很忙”都要晚,可一出手就把加盟门槛压得极低:不收加盟费、不收管理费,还给装修补贴,甚至连租金转让费都有支持。
对于那些想创业但手里没多少本钱的小投资者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的诱惑。
于是,大量加盟商一拥而上。
到2024年,好想来平均每天就能签约26家店,全国总数接近一万家,到了2025年上半年更是冲破1.5万家。
很多城市的街头出现了一幕奇景:几百米的街道能开出三四家零食量贩,仿佛谁不开店都落伍了。
这种速度,在零售史上都算罕见,它让好想来成为奇迹,也让整个行业迅速膨胀。
走进一家好想来,你大概率会被价格惊到。
货架上摆着的旺仔牛奶、卫龙辣条、百草味坚果,普遍比超市便宜两三块钱;
旁边一排散装零食,更是按称重计价,抓一大把下来不过十几块。
这种白菜价,是它最大的杀手锏。
原因不难理解,传统零食要经过品牌商、经销商、批发商、零售商,一层层加价,最后到消费者手里价格自然高。
而量贩零食把中间商砍掉,直接从工厂进货,统一仓库配送,然后上架到门店。
环节越少,成本越低,价格自然能打下来。
但低价并不是万能药。
问题是,大家都这么玩,赵一鸣便宜,零食很忙也便宜,好想来当然也便宜。
久而久之,消费者发现哪家都差不多,于是,这场比拼价格的游戏就成了内卷。
更关键的是,低价往往意味着利润被压缩。
三只松鼠就是一个前车之鉴,2025年中报显示,营收虽然增长了,但净利润反而下滑一半以上。
便宜带来的是销量,却不一定带来利润。
济南门店的接连关停,并不是偶然,而是行业进入“阵痛期”的信号。
首先大街小巷开的太密了,几百米就三四家零食店,你一家分一点,我一家抢一点,结果就是大家都吃不饱,其次扩张太快,三年就冒出一万五千家门店,看着风光,其实背后仓库、物流、配送、管理全都要跟上,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最先遭殃的就是加盟商,亏钱关店就是迟早的事。
第三,消费者的心态也变了,以前大家觉得便宜就行,现在更看重性价比,散装零食要是卫生差一点,哪怕只出过一次问题,顾客就不来了。
说到底,靠“便宜”打天下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
面对质疑,好想来总部的说法很谨慎。
他们强调,济南不是全线收缩,而是因为店铺密度过高,所以选择搬迁,部分门店未来会在烟台、章丘等地重新开业。
同时,公司还推出了搬迁扶持政策:对于亏损的加盟商,总部会提供装修补贴,甚至帮助他们重新选址。
如果加盟商自己拿不准位置,总部也会派团队协助。
更值得注意的是,好想来也在尝试多元化。
比如在江苏、安徽开出的“全食优选”和“省钱超市”,不仅卖零食,还引入了生鲜、水果和日化产品。
其实,好想来的处境,也折射出整个零食量贩赛道的变化。
前几年,大家拼命开店,是因为行业红利期还在,但当赛道玩家越来越多,市场逐渐饱和,速度为王的逻辑就走不通了。
对消费者来说,零食量贩依旧是捡便宜的好地方。
但门店说关就关,也会让人产生不安全感。
对加盟商而言,更现实,前期看着热闹,一窝蜂冲进来,结果发现回本没那么容易。一旦门店选址不佳或者竞争太激烈,可能半年不到就被迫关门。
即便总部有补贴,也未必能完全弥补损失。
这种两难心态,正是行业快速成长后的“阵痛”。
零食量贩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接下来,它必须经历洗牌和升级。
关店潮不是行业的终点,而是新一轮竞争的开始。
未来三到五年,谁能真正完成转型,谁就能成为新的赢家。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