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打成明牌!中美各走一条道路,美国在等待中的决定?

中美贸易摩擦进入新一轮拐点。美国高官近日在公开场合称,对华关税水平在“当前状态”下可被接受。

中国启动 WTO 申诉程序,以法治手段反击。美中在关税这一焦点上,已不再暗地较量,而是正面对峙。

高关税立场彻底公开化

关税政策已经从幕后走到了台前。2025年初,美国总统签署行政令,对中国大量进口商品加征额外关税,平均幅度达到10%。这不是试探性举措,而是一次全面升级。高关税被公开化、常态化,成为美国对华经济政策的显著符号。

到了春季,美国再度追加措施,推出所谓“解放日关税”,对中多类关键产品征税,把此前零散的征税行动整合成一个体系。这一步意味着美国已经不再把关税当作临时筹码,而是当作政策底座。

9月30日,美国贸易高官在公开演讲中首次明确称,目前对中国商品约55%的关税是一种“良好状态”。这是一次罕见的政策表态,把之前若即若离的立场彻底摊在桌面上。这句话一出,谈判空间迅速收窄。此前双方曾通过多轮会谈维持某种模糊地带,现在这种模糊被打破。

关税休战协议的期限正在逼近。11月10日是一个关键日子。休战到期后,如果双方没有新协议,关税将恢复到更高水平。这种“悬崖”效应,被美国视为施压工具。美方在休战期内公开表态“不会降税”,是一种提前亮底牌的动作

与此同时,中并没有被动接受。早在2月,中就向世界贸易组织提交争端请求,要求就美国加征关税进行磋商。这一举动将双边摩擦带入多边机制,不再局限于闭门谈判。随后3月,中再次修订争端请求,以应对美国追加的税率。这种制度化的反制显示中国在国际规则框架内抗衡

4月,中国进一步提出反制措施,对部分美国产品加征额外关税。高关税之下的反击,让双边贸易紧张全面公开。而在外交表态中,中国多次批评美国的做法是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呼吁各方共同反对“关税游戏”。这一系列动作构成了“明牌”下的制度抗争

美国的高关税覆盖范围正不断扩大。能源、机械、汽车零部件、消费品都在名单之中。这意味着不只是高科技领域,而是几乎全行业都在被纳入关税壁垒。美方把关税当成系统性重构供应链的抓手,试图在全球产业链中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中的应对是多元的:既在谈判桌上坚守原则,又在国际机构提起申诉,同时也在调整出口结构。纺织品、服装等向欧洲和东南亚的出口在今年上半年显著上升,这是对美方高税的现实回应。供给路线和市场路径正在重构,不再完全依赖美国市场。

美国的强压与中的制度抗衡

美国方面的策略愈发清晰。关税已从“施压工具”变成“战略基座”。在公开表态中,美国贸易高官称“55%关税良好状态”,实际上是向市场释放信号:高关税不是临时战术,而是可以长时间维持的新常态。这种表态被外界视为美方在为长期博弈定调

在执行层面,美国不断扩展关税范围。10月初,美方宣布对中重型卡车进口征收25%关税。这一新关税标志关税政策渗透到更多行业,不仅限于传统的消费品、电子产品,也包括运输和机械设备等。美国的关税清单已经呈现“全覆盖”趋势

中国没有退缩。4月,中国针对美国新关税推出反制措施,对美国产品加征额外关税。这一动作直接回应美方的扩张政策,传递出“有来有往”的信号。2月,中国在美国取消低值包裹豁免、出台新加税措施时,就已向WTO提交诉求。这是制度化应对的连续动作

在多边场合,中国多次强调美方关税措施违反国际规则,呼吁各方抵制单边主义。这种公开表态本身就是一种“亮牌”,把反制姿态搬上国际舞台。2月,WTO已就中美贸易紧张议题召集多国讨论,中国在会上指出美方关税带来的“关税冲击”,警告其对全球贸易规则的破坏。这为后续争端解决程序铺路

贸易流向的变化也成为事实。因美方高关税压力,中部分商品出口正在重定向。对欧盟和东南亚的纺织品出口显著增加,这是对高关税环境下的现实调节。在供给端调整的同时,规则端抗衡在推进

美国在国内也承受压力。高关税增加进口成本,推高通胀,打击消费,尤其在农业和机械行业。即便如此,美方仍坚持高关税,这是对本国承受力的一次测试,也是一种战略信号:愿意付出代价维持政策。这种耐力测试是关税战的重要特征

中美两国在路径上的分歧愈发明显。美国希望通过高关税加速供应链“去中国化”,在立法上配合《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等国内政策,为企业提供补贴引导产能外移。这是产业重构与贸易壁垒的双轮驱动

中国则坚持在规则框架下反制,同时利用自身庞大的内需和完整产业链稳住出口能力。这种稳与变的组合,构成了对美方高压的长期应对

高关税之下,双边贸易关系进入“明牌”阶段:美国公开底线,中国公开反制。这种状态不是一场短期谈判,而是一场结构性博弈

双方的策略都在明处进行,双方都在算计对方的耐力和筹码。这是一次公开的拉锯,不再是暗中的博弈

政策扩展与博弈升级

美国在关税政策上的动作没有停歇。10月6日,美国总统正式宣布,从11月1日起对中重型卡车进口征收 25% 的额外关税。这一政策扩大了征税范围,从消费品、电子产品向基础工业与交通运输领域延伸。征税对象的行业跨度正在被扩大

这一卡车关税宣布并非孤立。此前,美国已推出“互惠关税”制度,对多个国家和商品类别设定对等关税。美国将关税策略向全线市场延伸,并不再局限于某些高风险品类。

在这波新关税措施中,有媒体指出,美国还计划对医药专利产品实施高额税率,甚至达到 100%。此举若落地,将覆盖高科技与公共健康领域,使关税战进入更敏感层面

中国方面在面对这些连番施压时,采取的是制度抗争与规则回应路径。4月4日,中国正式向 WTO 提出对美国新关税的申诉,称这些关税违反 WTO 规定。中国还迅速发布反制清单,对美国产品加征额外税率。制度路径成为中国抗衡的重要支撑

3月6日,中对美国进一步加征税率提出修订后的 WTO 争端磋商请求。这一步骤表明中在制度框架内升级反制。磋商机制启动后若无共识,可进入 WTO 正式争端解决程序。

在多边舞台,中国公开向 WTO 表达 “严重关切”。4月9日,中国向 WTO 发公开声明,称美方关税政策失控,有违贸易规则。中国表态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维护其权益。公开表达已成为战略一环

美国在外交与关税政策之间保持互动。3月18日,美国对外发表声明称,愿就 WTO 争端与中方进行协商。言辞中批判中方诉求“选择性引用”规则的方式。这种回应体现美国在制度路径上的对抗态度

关税战除了新增对象之外,还有递增力度。分析人士指出,美国对中国的进口商品总体关税水平,已趋近 50% 甚至更高。高关税俨然成为门槛,几乎抬高了所有中国产品进入美国的成本

长期来看,美国通过关税向全球产业链投射其战略意图。通过提供补贴、立法支持产业迁移等政策,美国试图重塑供应链结构。关税不是孤立工具,而与产业、财政、战略联动

中国则并未放弃外交空间。在 WTO 和其他多边机构中,中国继续强调规则优先和合法主义路径。即便在反制关税之余,中国仍呼吁各国坚持多边规则和贸易体系稳定。这一种策略布局体现了制度抗争与外交回应的同步性

在这种格局中,美国不断示范其政策基调:中则不断以制度路径回应。双方博弈从关税层面扩展到规则、话语与制度领域。政策覆盖扩张,博弈密度提升,双方路径已经分化

峰会前夜

2025年10月,韩国首尔。APEC峰会成为全球目光聚焦中心。特朗普方面放出口风,预期与中方领导人展开“一对一”闭门会谈,争取达成突破。

外界议程未明,但美方已经定调:能源采购、农产品进口、技术平台监管松绑,均可入谈判清单。表面看是互利沟通,实则仍然是单边诉求主导。

美国国内政治压力巨大。农业州选情胶着,大豆库存高企、汽油出口停滞。贸易战带来的“回力标”,逐渐砸向美国腹地。

特朗普的算盘清晰:通过一次有“象征性采购成果”的会晤,换取国内稳定支持。在关税不降的前提下,通过“允许进口”与“暂停制裁”两步棋释放诚意。但这些措施,往往针对已被中方技术淘汰的品类。

例如近期清单中撤销制裁的部分企业,多数已退出主流产业应用,清单动作更多是一种姿态,难以改变政策实质。

而中方至今未作出让步承诺。外交系统仅表示“欢迎沟通”,并未正面回应采购或协定安排。在北京,相关部门维持低调,仅重申“平等互利是基础”,无更多表态。

随着峰会临近,媒体关注度提升,但双方表现出的冷处理方式,预示着这次会晤更可能是一场形式上的“场合对话”,而非政策转折。战术上可松动,战略上不动摇,已成为共识边界。

参考信源:

《商务部发言人就美方对华加征关税答记者问》——中国商务部网站,2025年2月6日

《外交部:中方已就美方加征关税措施向世贸组织提出申诉》——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年4月4日

《中国常驻世贸组织代表团就美方关税问题发声明:敦促美方停止单边主义做法》——新华网,2025年4月9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9

标签:财经   明牌   中美   美国   关税   道路   中国   美方   反制   政策   规则   制度   路径   贸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