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商周41 :殷都迎来征服者


1、牧野之战次日,武王率联军进入殷都,手持缴获的商纣王太白旗整编队列,接受诸侯跪拜,以“揖礼”确立盟主权威。此举既延续盟津会盟的政治符号,又通过仪仗细节(如军旗、礼仪)完成从“西土伯长”到“天下共主”的身份转换,迫使西土邦君承认周族的统治地位,为接收商朝遗产奠定仪式基础。


2、纣王登鹿台自焚,身裹宝玉行最高规格献祭,实为践行商人“王即祭品”的宗教传统——成汤曾欲自焚祈雨,纣王则将自身作为献给上帝的终极礼物,试图以神性转化逆转败局。周人将此诠释为“自绝于天”,却不得不以“射三箭、斩其首”的巫术仪式解构其神性,悬挂头颅于军旗以消解商民抵抗意志。


3、武王抵达殷都郊外,面对列队迎候的商朝显贵,以“下拜答礼”换取商族臣服。此举动虽被后世质疑“不合礼法”,实则是对商族势力的战略妥协——商族规模庞大且内部分化未明,武王需借助其力量平定全境,故以低姿态争取旧贵族支持,避免激发大规模暴动。


4、武王在商社举行王朝更迭仪式,以商人礼仪官宣纣王罪状,强调“变革殷命”乃上帝意志。仪式中,周人武士簇拥武王,商人贵族执祭品,形成“周主商从”的权力隐喻。通过模仿商朝祭祀程序,周人将自身嵌入商文化宗教逻辑,以“合法继承者”身份完成天命转移的神学论证。


5、武王对商贵族发表《商誓解》,以商族语言和宗教思维宣称“周族崛起乃上帝借后稷赐谷之恩”,将灭商归因于纣王个人罪恶,强调“唯诛独夫,惠及百姓”。此讲话刻意模糊周族与商族的文化差异,借用商朝“天命靡常”观念为伐商正名,既瓦解商民抵抗心理,又为后续“以商治商”埋下伏笔。


6、灭商后,武王派吕尚等将领率军肃清殷都周边,宣称“灭九十九国,服六百五十二国”,斩首十一万、俘获三十余万。数字虽含夸张,却反映周人通过短促突击控制商核心区的策略——以“闪电战”瓦解族邑抵抗,利用商朝“族兵制”分散性弱点,快速确立黄河以北统治,为分封制奠定地理基础。


7、武王在商王田猎区举行大规模围猎,猎获虎、犀、熊等野兽数千,模仿商王“武力炫耀—震慑四夷”的统治仪式。此行为既是对商文化的象征性征服,又通过展示军事能力(如战车驾驭、武器使用)强化西土邦君对周族武力的敬畏,延续“强者为尊”的上古政治逻辑。


8、武王在殷都周庙举行连续七日的燎祭,以一百名商“大亚臣”、四十名氏族首领及纣王死党为祭品,行“废祭”(砍断肢体)、烹煮、焚首等仪式,规模堪比商王武丁。此举暴露周人对商人宗教的深度继承——以人牲取悦上帝,借商文化仪式巩固新王朝合法性,同时通过屠杀商精英震慑潜在反抗。


9、武王保留商王朝名号,立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为商王,同时派管叔、蔡叔、霍叔驻殷都周边为“三监”。此安排既顺应商族“国祚不绝”的传统观念,又以宗族武力监控商核心区,形成“以商治商—以周制商”的双重治理模式,试图调和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矛盾。


10、箕子作为商王室核心成员,因曾与文王暗通款曲,未被纳入新商廷权力体系,反而被“分封”至辽河流域(疑似朝鲜)。此处置既避免其利用威望煽动商民,又以“不臣之封”彰显周人“仁德”,实则是对商朝旧贵的预防性流放,反映周初权力斗争中“可疑者必远之”的残酷逻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2

标签:历史   中国史   征服者   商朝   仪式   王朝   祭品   土邦   商人   宗教   上帝   核心区   军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