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会员不让上厕所?曾经火遍街头的“主理人”,正为他的傲慢买单

最近社交平台上,“吐槽主理人”成了新热潮。

博主拍的“误入主理人门店”系列,随便一条都有百万点赞,评论区满是“现在看见‘主理人’三个字,脚比脑子先转弯”的吐槽。

可谁还记得,几年前“主理人”还是专业、品味的代名词?为啥短短几年,这个头衔就从“香饽饽”变成了“避雷符”?

“主理人”的槽点多

前阵子有个博主发了条视频,说自己预约了家“小众咖啡主理人店”,到店后喊了三声“有人吗”,主理人正和朋友坐在吧台聊天,头都没抬。

好不容易点单要了杯美式,想加包糖,对方突然放下杯子:“懂咖啡的都喝纯的,加糖化不开风味。”

博主没敢再说话,结果喝的时候发现咖啡酸得像过期柠檬,想提句意见,主理人直接怼:“你不懂精品咖啡的果酸感,别装懂。”

这条视频点赞破了200万,底下评论全是同款经历。

“主理人”变味了

最早“主理人”是服装行业的说法,比如以前有个叫“单农”的品牌,主理人会亲自去新疆选棉料,盯着工厂改版型,还会写文章讲衣服背后的设计理念。

那时候的主理人,是真能扛起“品牌灵魂”的:懂产品、有想法,不是随便挂个名头。

顾客愿意为他们买单,是因为相信这份专业,比如买件衬衫,知道是主理人反复调试过的版型,穿起来舒服;喝杯咖啡,知道是主理人自己烘焙的豆子,味道靠谱。

可不知从啥时候起,“主理人”成了“万能马甲”。

上海街头早有“人均主理人”的调侃,现在连三四线城市都卷起来了:卖炸鸡的叫“美式经典首座厨房主理人”,开外卖汉堡店的称“街头快餐文化主理人”,甚至小区门口卖手抓饼的,都敢挂“中式早餐主理人”的牌子。

有记者调查过,这些“主理人”里,65%的人从业不到3年,一半以上连“自己的产品特色”都说不出来。

所谓“主理人特调”,就是多加两勺糖浆;所谓“独家设计T恤”,是网上9.9元批发来的通货。

更气人的是,头衔越虚,架子越大,这些店的服务差得离谱。

“主理人”的三大“作死操作”

西南交大的教授说过,有些主理人把店当成“小圈子霸凌现场”,这话一点不假。

有个网友穿平价T恤去某“咖啡主理人店”,问有没有基础款拿铁,主理人半天没理他,后来来了个穿潮牌的,主理人立马迎上去,还主动推荐“隐藏菜单”。

还有家“小众服装店”,进门要先看顾客的穿搭,穿得普通就说“今天新款没你的码”,穿得贵就热情得不行。

这些主理人总说自己“玩品味”,其实就是用消费能力给顾客贴标签:你买得起高价款,就是“懂行的”;你想点基础款,就是“不懂我的理念”。

他们靠这种区别对待,逼着顾客为了“不被轻视”买贵的,本质就是用消费主义绑架人。

可真正的品味哪里需要靠贬低顾客撑场面?不过是自己没本事,只能靠摆谱找存在感罢了。

然而,比贴标签更过分的是,有些主理人连“产品”都懒得做,直接搞起了欺诈。

包装大于内容

有个顾客在某“珍藏咖啡主理人店”,花4988元点了杯“独家手冲”,结果喝一口差点吐出来,酸得像没洗干净的刷锅水。

他找主理人质疑,对方不仅不道歉,还怼他:“你不懂精品咖啡的果酸,别在这里装懂。”

后来才知道,所谓“珍藏豆子”,就是批发市场20块一斤的普通豆。

可这些主理人不仅不反思,还反过来“教育”顾客,简直颠倒黑白。

顾客花钱还要受气

还记得去年白果园老板吗?顾客嫌水果贵,他说“嫌贵别买,我们定位中高端”,现在的主理人把这套学明白了,还变本加厉。

还有家“面包主理人店”,顾客说面包太硬想加热,主理人说:“我的面包就该冷吃,加热破坏口感。”

结果自己转头给熟客加热面包,还说“给你破例一次”。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明规定顾客有公平交易权,可这些主理人倒好,把店当成自己的“私人客厅”,顾客花钱还要看他们脸色。

既然这些店这么坑,为啥还有人愿意去?其实背后是年轻人的两种需求在作祟。

无非是想要“面子”和“被重视”

现在的年轻人,去主理人店很多时候不是为了产品,是为了“社交”。

比如在小红书发张“主理人特调咖啡”的照片,配文“小众宝藏店,主理人超有品味”,能收到一堆“求地址”的评论,感觉自己的审美被认可了。

还有些人是为了“情绪价值”。平时在连锁店里,服务员记不住你的名字,点单也是流水线;但在主理人店,熟客能被记住喜好,还能拿到“隐藏菜单”,这种“被特殊对待”的感觉,让很多人觉得“值”。

可清醒的人已经发现,这种“重视”是假的,不过是主理人想让你多花钱的手段罢了。

好在市场已经开始变了,越来越多的店开始回归本质。

没有“主理人”标签,照样能火

杭州有家社区咖啡店,老板老王没挂“主理人”的牌子,门口只写着“爱做咖啡的老王,20元一杯可续杯”。

下雨天他会给没带伞的顾客递热姜茶,熟客来晚了,他会留好常喝的口味。

开业一年,复购率达75%,小红书上的评价全是“咖啡好喝,老板亲切”,没人提“品味”“小众”,却比很多主理人店火。

上海还有家网红主理人店,闭店前把38元的美式降到9.9元,结果工地大叔拎着保温杯来抢购,排了几十米的队。

网友评论:“原来去掉‘主理人’三个字,咖啡能这么便宜好喝。

”现在越来越多的店开始摘“主理人”标签,转而强调“手工做的面包”“本地的食材”。

他们终于明白,顾客要的是好产品、好服务,不是虚头巴脑的头衔。

结语

“主理人”本身没错,错的是把它当成“收割韭菜”的工具;追求品质生活也没错,错的是把“标签”当成“品质”。

消费者不是傻的,一次两次为“头衔”买单,终会清醒;商户也该明白,商业的本质是“真诚换信任”,靠摆谱、溢价撑不了多久。

下次再看到“主理人”招牌,不妨先问自己:是真喜欢产品,还是想拍张照发朋友圈?想通了这点,就不会再被“标签”绑架,市场也能回到“好产品说话”的正轨。

信息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美食   傲慢   买单   街头   顾客   咖啡   小众   产品   熟客   面包   头衔   标签   果酸   本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