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正在将20年前吞并法国企业的手段,再次运用到中国企业身上

2000年前后,法国金普斯公司被美方投资集团吞并,全球第一的芯片卡制造商,没经几道法律程序,就变成了美国情报部门的监听工具。创始人马克·拉叙斯被赶出公司,技术和市场话语权悉数落入美国手中。

二十年后,这一幕开始在中国重演。

2024年,美方在多批出口至中国的AI芯片设备中安置追踪器,目标直指戴尔、超微(AMD)的服务器。这些服务器中使用了英伟达、AMD的高端芯片,包装内、甚至设备本体里都藏着“定位装置”

与此同时,中国网信办约谈英伟达,H20芯片被发现含有“远程关闭”“追踪定位”能力,情况被迅速通报。

不是巧合,是重复剧本。

法国企业刚松口气,中国企业就迎面撞上枪口。美国对外的技术管控手法,不是零时起意,而是长年演练的政治工具。这不是一起安全事件,是一起战略行动。

芯片不是胡辣汤,怎么还藏点“料”?

2024年,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联合FBI,在一批出口AI服务器的货物中安放了追踪器。

这一操作最早被路透社于2025年8月13日曝光,文章援引多位服务器供应链人士证言,称这些“定位装置”被藏在包装盒中,甚至服务器内部元件之间一批搭载英伟达芯片的戴尔设备被明确标记出有多重追踪器。

知情人士披露,美方目标明确:通过这些装置定位芯片是否流入中国

他们还称,这些措施“仅用于部分受调查货件”。但什么叫“调查”?谁来界定?美国政府显然是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

戴尔、超微、英伟达、AMD,统统在这个计划里露过面。五名与AI服务器供应链有关的专业人士确认:在这类服务器中,芯片装配后再由出口商包装装运,美方在环节中植入“特殊装置”,信息搜集过程被“法律化”。

2025年7月3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开约谈英伟达。明确指出:H20芯片存在“追踪定位”和“远程关闭”技术能力,已构成网络安全风险。

此次约谈并非突袭,而是依据《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进行执法。

而在更早之前的美国国内,部分国会议员已提出建议:对外出口的所有先进AI芯片必须配备“可追踪组件”。也就是说,英伟达不是“无辜者”,而是知情并配合的参与方。

这些芯片一旦进入中国市场,数据、位置信息乃至系统控制权,都可能被异地掌握。这不是技术交流,是“芯片殖民”。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2025年8月11日回应称:中方坚决反对将科技、经贸问题政治化、武器化,反对恶意封锁和打压中国企业。

这个事件,芯片是“工具”,监听是“目的”。美国玩的,不是技术牌,而是霸权术。

法国当年吃的亏,今天还在“返工”

时间退回到2000年。金普斯公司(Gemplus)是当时世界芯片卡领域的第一大厂商,全球市占率超过40%,拥有遍布37个国家的生产线和研发中心。创始人马克·拉叙斯凭芯片加密技术建立起欧洲芯片产业的重要壁垒。

但好景不长。金普斯的技术,吸引了美国安全部门的注意。根据新华社2021年9月17日发布的深度报道,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暗中扶持美国投资集团进入股东行列,随后在公司董事会中掌控决策权。

拉叙斯回忆,美国投资方通过否决方案、恶意收购等方式逼迫他出局,与此同时,雇佣的安全公司对他进行全面监控,手机、电脑频繁被黑,甚至出现失窃。

美国方面甚至还借“违反禁运规定”的名义,对其进行舆论打压与司法威胁。

最终,金普斯被迫出售核心控制权,技术专利也逐步移交美方。更关键的是,被美国控制后的金普斯,芯片被广泛用于监听任务。法国媒体称,这些芯片被嵌入多国政府、军队、银行系统,用于情报收集

“芯片陷阱”这个词,就是从这起事件衍生出来的。

整套流程——从“国家安全”开头,到“投资并购”中段,最后以“技术控制”收尾——形成了美国打压海外科技企业的标准模板。

2021年,金普斯事件被法国作家马克·拉叙斯写入《芯片陷阱》一书,揭示了美国用“盟友”身份夺取战略科技资产的全过程。该书一经出版即在法国政界引发警惕情绪。

但就算法国人早已领教过这一套,美国依然没有更换剧本。二十年过去,这一模一样的“手法包”被重新投放到中国市场,只不过这次的芯片,不再是卡片级,而是高性能AI算力芯片。

金普斯的结局已定,英伟达若执意配合“远程封锁”和“定位监控”,走的路可能也不会长。

监听之外,是控制;控制之后,是封锁

2017年以后,美国对华政策快速转向。“大国竞争”战略下,科技不再是互利平台,而是竞争武器。半导体行业首当其冲。

2020年,美国国务院正式推出“清洁网络”计划。这个看似保护网络安全的政策,实则包含了对中国企业的五重封锁行动:运营商、应用、商店、云存储、海底电缆,统统要求“清除中国企业”。

光明日报2020年9月25日披露,“清洁网络”是美国系统性打压的一部分,其背景是美方长期积累的监听系统。

2013年的“棱镜计划”、2017年的“恶意植入”、2018年的“云法案”、海底电缆监听的“上游计划”,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信息攫取闭环。

这些计划中,很多都早已在中国被识别。比如2017年“怒角行动”曾通过应用商店传播间谍软件;2018年《云法案》允许美方政府直接调取外国企业在美服务器上的所有数据。

这不是技术竞争,是控制权争夺。

2025年,中国政府通过《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对外资芯片产品提出强监管要求,英伟达被约谈、追踪器事件曝光,标志着中国不再被动等待。

而在技术层面,中国芯片产业也在尝试“自主替代”。尽管现阶段仍有短板,但过去那种“什么都用进口”的局面正在改变。

这一轮博弈,胜负不止看市场,还看谁能控制自己技术的命门。

参考资料:

爆料:美国秘密在芯片货物中安了追踪器. 中国日报. 2025-08-14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H20算力芯片漏洞后门安全风险约谈英伟达公司. 央视网. 2025-07-31

窃据法芯片企业搞监听“美国陷阱”再曝光. 新华社记者陈绍华 杨骏 张健. 2021-09-17

胡海娜:面对美国设下的“芯片陷阱”,中欧怎么办?. 胡海娜. 观察者网. 2021-08-13

封堵打压阻挡不了开放共赢的时代潮流. 光明日报. 2020-09-25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4

标签:财经   法国   中国企业   美国   手段   年前   身上   企业   芯片   英伟   美方   技术   中国   戴尔   光明日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