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带您穿越历史迷雾,揭开西夏陵的神秘面纱!

2025年7月11日巴黎第47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将“西夏陵”三个字被镌刻进《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从在故纸中显露痕迹,到在废墟中被发现,这座沉睡了八百年的神秘陵墓,是怎样被发现的?这里又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由北京银行独家冠名的《档案》今晚为您揭开西夏陵的神秘面纱!

西夏陵扑朔迷离

如何被学者发现确认?

上世纪六十年代,西北大学历史考古系高材生钟侃进入宁夏博物馆。1971年冬,他得知贺兰山脚下有一片宏伟的唐墓,便与同事前往勘察。贺兰山是西北重要地理分界线,自古为多民族聚居地,而钟侃从未听说此处有大型墓葬群。

经过仔细的观察,钟侃判定其不属于唐代,而是属于存在近 200 年却在历史中近乎消失的西夏。这一判断源于他1962年的经历:当时在青铜峡一百零八塔,他发现一卷佛经残卷,上面文字形似汉字却笔画繁多,被推测为西夏文;而此次在贺兰山墓葬群发现的碑文残片,文字与之完全一致。通过查阅《嘉靖宁夏新志》,钟侃进一步确认了此处为西夏王陵。

1971年,考古队对陵区系统勘察编号,次年7月开始挖掘。但陵墓石碑已成残片,墓穴被盗墓者破坏严重。1973年,6号陵墓门被打开,墓室却残破空无一物。西夏王陵为何会被破坏得面目全非?九座王陵的主人到底是谁?

他“借字”破解残碑碎片

解开西夏历史密码!

1973年,宁夏博物馆迎来一位特殊的研究者——李范文。他面对的,是堆积如山的残碑碎片:仅7号陵周边就有3270块,最小的只有指甲盖大小,文字因风化残缺不全。更棘手的是,这些西夏文被称为 "熟悉的陌生字",看似像汉字,实则无一字可识。

但李范文知道,这些碎片是解开西夏历史的钥匙。他夜复一夜,一块块地摩挲这些碑石,尝试拼接这些历史的碎片。为了还原碑文,李范文按照残碑出土位置编号,并用汉字的“借字”规律,推测出缺少的部分。

在整理7号陵碑额时,李范文发现文字排列方式完全符合“皇帝谥号+陵号”的格式,16个残缺的字逐渐清晰:“大白高国 护城圣德至懿皇帝 寿陵志铭”。这一发现,让西夏陵从 "无名墓群" 变成有明确纪年的皇家陵园。此后,更多陵墓主人的身份被陆续破解,一个鲜活的西夏王朝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一脚踢出来的国宝”

成为发掘中最珍贵的收获!

1977年夏,宁夏考古队在黄沙漫漫的贺兰山脚下顶着烈日进行抢救性挖掘。日复一日的徒劳令人沮丧,一位年轻队员在失落中猛地踢向陪葬墓旁的土堆。泥土剥落处,一个黄绿色、有金属光泽的东西露了出来。

很快,一尊重达188公斤的鎏金铜牛逐渐显露真容——它双角弯曲,双耳直立,眼睛圆睁且外突,颈部肌肉清晰,历经千年风霜,周身金光依旧璀璨夺目。鎏金铜牛的出现如同黎明的曙光照亮了整个考古现场,成为了这次挖掘中最珍贵的收获,也被人们戏称为——“一脚踢出来的国宝”。

作为陪葬墓中的器物,鎏金铜牛的工艺水平已令世人惊叹。不难想象,九座帝陵中曾藏有多少璀璨珍宝。然而,除了这座铜牛外,考古队这次的收获少之又少。西夏陵里的珍宝到底去了哪里?西夏,究竟是怎样一个王朝?

今晚21:05,由北京银行独家冠名的《档案》即将播出,敬请关注!

来源:北京号

作者:BRTV北京卫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9

标签:历史   西夏   迷雾   面纱   神秘   档案   发现   陵墓   宁夏   汉字   鎏金   碎片   文字   王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