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农民的朱元璋脾气非常的温和,稳重,直到推翻元朝建立明朝,自己登基当皇帝之后,他的脾气变得暴躁起来,动不动就会株连九族。
这不,看到自己所统治的疆土很是稳固,就组织大臣们登山欣赏美景,一时感慨之下,就做了一首诗,还邀请大臣与自己对诗,一旁的大臣随口而出。
朱元璋瞬间皱起眉头,满脸不高兴,随口说了一句“斩了,”不顾大臣的求饶就将其处死,到底是什么样的诗让朱元璋如此不高兴,仅仅是个对对子,为何招来杀身之祸。
元至正四年的淮西大地,赤地千里,枯黄的野草在狂风中无力地摇曳,十四岁的朱元璋蜷缩在破庙的角落,饥饿如影随形,父母兄长接连离世,只留下他和年幼的妹妹。
连口薄棺都置办不起,他用草席裹起亲人的遗体,在荒山上刨个浅坑草草埋葬,望着坟头新添的黄土,朱元璋攥紧了拳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心中燃起复仇与求生的火焰。
走投无路的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战场上,他总是冲锋在前,手持大刀,怒吼着冲向元军,浑身浴血却越战越勇。
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谋略,朱元璋不断积累战功,从一名普通士兵逐渐成长为将领,势力壮大后,朱元璋面临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的竞争。
龙湾之战中,面对陈友谅的庞大舰队,朱元璋冷静指挥,巧妙利用风向和地形,火攻大破敌军,鄱阳湖上,双方展开殊死决战,炮火映红天际。
朱元璋亲临前线鼓舞士气,最终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江南的基础,之后,朱元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
大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元军望风而逃,次年正月,应天城内张灯结彩,朱元璋正式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曾经那个在死亡边缘挣扎的讨饭娃,历经二十余年的血雨腥风,
终于登上权力的巅峰,回望来时路,朱元璋深知,是时代的动荡、自身的坚韧以及无数追随者的支持,让他完成了这场从农民到皇帝的传奇蜕变。
或许是农民出身的他,对农民的生活很是同情,一直都在改善农民惠民的生活,促进了射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前期的统治奠定了稳定的政治基础。
洪武十三年的清晨,应天府的晨雾还未散尽,御史大夫陈宁府中已传来阵阵哀嚎,这位曾为朱元璋出谋划策的能臣,因被指与丞相胡惟庸“交通谋反”。
连同九族在寒光闪闪的刀刃下化作亡魂,自这一刻起,大明王朝的朝堂被血色浸染,一场持续十余年的政治清洗,在朱元璋日益浓重的猜忌中拉开帷幕。
胡惟庸案起初不过是一场寻常的权力倾轧,当有人密报胡惟庸家中井涌甘泉,邀皇帝前往观赏时,朱元璋却因太监云奇的拼死阻拦折返宫中。
远眺胡府,他望见墙垣间隐隐晃动的甲士,疑心骤起,此后,谋反证据如雪球般越滚越大,连太师李善长也被牵连其中,这位跟随朱元璋三十余年、被比作“萧何”的开国元勋。
在七十七岁高龄时,连同全家七十余口被赐死,家那日,白发苍苍的李善长捧着御赐的白绫,老泪纵横:“当年濠州城外,我背着高烧的主公求医,怎会想到今日?”
蓝玉案更是将这场杀戮推向顶峰,洪武二十六年,凉国公蓝玉率十五万大军大破北元,班师回朝时却发现,迎接他的不是庆功宴,而是锦衣卫的绳索。
朱元璋认定这位悍将“蓄养庄奴、意图谋反”,不仅将蓝玉剥皮实草,还牵连一万五千余人,蓝玉府中的老仆颤抖着讲述:“将军得胜归来那日,还说要给老家凤阳修桥铺路,怎就成了反贼?”
除了诛杀功臣,朱元璋还设立锦衣卫,这些身着飞鱼服的密探遍布朝野,监视着官员们的一举一动,官员们每日上朝如赴刑场,清晨离家前与妻儿诀别,傍晚平安归来便全家庆贺。
宋濂之孙卷入胡惟庸案,朱元璋不顾马皇后求情,执意要处死这位曾为太子师的老臣,最终在马皇后绝食相逼下,才将其流放茂州。
当鲜血浸透朝堂,朱元璋独坐奉天殿,望着空荡荡的龙椅两侧,曾经与他并肩作战的兄弟已所剩无几,唯有殿外的铜鹤,在风中发出寂寥的鸣声。
洪武九年仲秋,金陵城桂花初绽,朱元璋带着群臣登临紫金山,望着云雾缭绕的苍翠山峦,他兴致忽起,抚须笑道:“朕出上联,卿等试对。”
言罢朗声道:“老子天下第一,”雄浑之声在山谷间回荡,群臣纷纷伏地称颂,山风卷起袍角,却无人敢率先接对,此时,翰林院侍讲学士赵雍越众而出。
这位江南才子素来恃才傲物,见众人噤声,拱手朗声道:“孙子盖世无双,”话音未落,山间响起零星喝彩,赵雍昂然挺立,眼中满是得意,朱元璋笑容骤然凝固。
他盯着赵雍泛红的脸颊,此时的他还没意识到危险的到来,对自己的感觉良好,而这“孙子”二字,在朱元璋听来恰似嘲讽,农民出身的他认为“孙子”就是低人一等。
还从侧面暗示了孙子比自己厉害,“好对,真是好对,”朱元璋突然抚掌大笑,眼中却无半分笑意,他转头问刑部尚书:“按律,欺君当如何,”尚书浑身一颤,伏地答道:“当斩立决。”
赵雍脸色瞬间惨白,瘫倒在地:“陛下,臣……臣并无此意!”暮色渐浓,紫金山上寒风骤起,赵雍被拖往山下时,山间仍回荡着朱元璋的斥责:雕虫小技,竟敢妄议君威!
次日,午门外高悬赵雍首级,血染的对联墨迹未干,经此一事后,群臣再不敢轻易展露才学,朝堂之上愈发寂静,唯有朱元璋批阅奏折的朱笔沙沙声。
在空荡荡的奉天殿里回响,这场因对对联引发的杀戮,如同一记警钟,让满朝文武看清:在这位帝王的威严之下,字字皆有雷霆,句句暗藏刀兵。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