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恭俭:烽火岁月铸忠诚 扎根边疆写奉献

九月,芳草湖农场秋高气爽。记者一行专程前去探望95岁的老兵杨恭俭。在农场的文化中心,记者见到了他,身穿旧军装,胸前挂满勋章,人虽清瘦,却目光炯炯。那一枚枚奖章,不仅是他跨越烽火岁月的见证,更是一段沉甸甸的历史记忆。

望着杨恭俭沉静而坚毅的面容,我们不禁问道:“您知道什么样的人最可爱吗?”

杨恭俭低头看了看自己残缺的左手,手指关节处扭曲变形,掌心布满深浅不一的疤痕。他沉默片刻,随后望向远方,仿佛望向时间的另一头,缓缓答道:“保家卫国的人就是最可爱的人。”这句话,他说得很慢,却字字千钧。

杨恭俭为农场小学生讲述屯垦戍边的经历。通讯员 胡阿尼西·巴合提 摄

1930年,杨恭俭出生在山西太原的一个小县城。1937年,7岁的杨恭俭目睹日本侵略者在家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保家卫国的种子深深地埋在了他的心中。

1944年,14岁的杨恭俭加入了抗日组织。“鬼子实行‘三光’——杀光、抢光、烧光,打死了我们好多同胞。那个时候,没有什么比站出来更重要。”杨恭俭说。

在杨恭俭的家中,有一本厚重而泛黄的影集。每一张照片都像一扇窗,推开便是历史的回响。

“这张照片是我和战友的合影……有一次战斗,打得非常激烈,我端着刺刀往前冲,沙子刮进了眼睛,就在这时,日本人扔过来一颗手榴弹,我想也没想就用左手去接……突然就炸了。”杨恭俭说。

“您遇到危险的时候,害怕吗?”记者问道。

杨恭俭挺直早已微驼的腰背,声音陡然提高:“不害怕!害怕我就不参军了,害怕我就不是共产党员了!”这句话他说得斩钉截铁,没有丝毫犹豫。那一刻,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稚嫩却坚定,单薄却无畏的少年身影。

1948年10月,在太原战役中,杨恭俭所在连队攻到了城下的战壕里。由于敌我实力悬殊,连队战士全部被困在了城墙下的壕沟里,敌人的手榴弹、子弹如暴雨般袭来。

天亮后,救援部队赶来时,全连130多人仅剩12人。杨恭俭被送进医院,可是他说什么也不住院,非要回部队。

由于有伤在身,回到部队后,杨恭俭成为一名文化教员,负责教新兵文化知识。伤势痊愈后已是连队副指导员的杨恭俭,转战西南参加解放四川的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杨恭俭所在部队就地投入大生产。1961年,他响应国家号召,奔赴芳草湖农场,成为屯垦戍边大军中的一员。从战场到田野,从保家卫国到建设边疆,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责任和担当。

“我们从拿枪变成拿锹,吃的是土豆,住的是地窝子,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战斗。”杨恭俭说。那时的芳草湖农场还是一片荒芜的戈壁滩,昼夜温差极大,冬天严寒刺骨,夏天酷热难耐。但他们这一代人,硬是用双手在这片地上开垦出万顷良田。

看着杨恭俭的手掌,这双手曾经握过枪,杀过敌;也曾经握过锹,垦过荒。如今,它却依然有力,依然坚定。

“和平来之不易,要珍惜。”杨恭俭说,“不管什么年代,奋斗的精神不能丢。”他看着我们,眼神中满是期待:“你们要记住,建设国家需要实实在在的付出和努力。”

从战场到边疆,从流血到流汗,变了的是方式,不变的是忠诚。抗战时期,杨恭俭浴血奋战;建设时期,他垦荒戍边;离休之后,他仍在发挥余热,经常去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他说:“只要还能动,就要为党和国家做点事。”

临别之际,夕阳西下。杨恭俭站在院门口,缓缓抬起右臂,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落日的余晖为他镀上一层金边,那身影虽已佝偻,却依然挺拔如松。

注明来源 违者必究


全媒体记者:李玉清 特约通讯员:于三

编 辑:王译娴

一 审:王译娴

二 审:张新慧

终 审:张琳琳

投稿邮箱:2172413502@qq.com

热线电话:0994—5805522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1

标签:历史   边疆   烽火   忠诚   岁月   农场   保家卫国   连队   部队   芳草   害怕   记者   手榴弹   抗战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