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慧心引力佳
编辑/慧心引力佳
当我们在网络上,看到减肥产品、保健产品,上面印着“香港大药房,正品保障”、“香港大药房发货”,这些话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会直接下单。
但是香港大药房真的有这些东西吗?这号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不知道大家家里面是否有“润骨膏”、“透骨贴”等乱七八糟的保健品,它们的包装上,屈臣氏和万宁的标志是标准配置,再配上一位白大褂“国医传人”的慈祥面孔,尤其是香港的标志极为醒目。
不知道为何,现在很多人都对香港的东西是深信不疑,但是当你仔细看,就能够发现,这些东西的生产地址是河南南阳,物流信息从广东东莞出发,而那家信誓旦旦的网店,注册地远在福建。
这不是什么巧合,而是成千上万消费者,尤其是叔叔阿姨们正在亲历的消费迷局,一块标价99元包邮的“香港正品”,背后不过是一场成本低廉的幻术表演。
《中国消费者报》的记者们曾掀开过这骗局的一角,那些在网上卖得火热的保健膏药、减肥神霜,无一不顶着“香港正品”、“百年传承”的帽子,实际却产自内地。
拆开快递,连张正经说明书都没有,只有几句不知所云的广告和一张废纸般的标签。
曾经有记者找到了所谓的香港生产地址,结果发现那地方根本不是药厂,而是一家娱乐会所,什么百年秘方,什么传世神药,全是泡影。
“香港”这两个字,早就不只是一个地名了,它成了一台想象力的发动机,在许多人的心里,“香港制造”就是一块金字招排,能把任何一件平平无奇的商品,瞬间点化成殿堂级的老字号。
商家们深谙此道,他们要的,就是这层光环,而这些打着“香港大药房”旗号的产品,和香港的药店没有半点关系。
它们背后的操盘手,多是内地注册的公司,有些甚至只是个空壳,原因很简单,一个印着“香港”的包装,远比一个“南阳”或“东莞”的真实身份好卖得多。
这套玩法,在行内有个黑话,叫“套壳”,给土味的工厂,穿上一件洋气的外衣,这招在美妆、网红品牌里不算新鲜,但在保健品这个行当,才真是被玩到了极致。
更有意思的是,在内地,“香港大药房”这种名字因为带有误导性,根本无法被注册成商标,但这难不倒那些聪明的商家。
他们走“曲线救国”的路子,不注册名字,就注册一个图形Logo,然后在包装上把“香港”两个字放大、描金,再配上“始于1841年”、“港府认证”这种听着就让人肃然起敬的文案。
一套组合拳下来,一个活脱脱的正牌老字号形象就诞生了,他们甚至还伪造认证。宣称自己拿到了美国FDA认证,或是“香港医学研究会”(HKMRA)的认可。
可一查便知,FDA根本没这回事,那个听起来高大上的HKMRA,不过是厂商老板自己新注册的一家私人公司。
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偷天换日”,消费者以为自己买到的是信誉和保障,实际上,可能只是掉进了一个“商标隐形杀手”的圈套。
说实话,这套把戏并不高明,漏洞百出,可为什么,这些“香港神药”总能精准地收割中老年人的信任,甚至连一些年轻人也防不胜防?
因为这里有一个近乎完美的骗局生态链,信息不对称,平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再加上直播间里声泪俱下的情绪煽动,构成了一套最稳固的收割模式。
而当儿女们好心提醒“这东西不靠谱”时,父母们总有自己的理由:“广告上都播了”、“香港的药房都有卖的”,甚至反过来劝你:“你们年轻人不懂,这种老香港牌子,比你买的那些进口货好用。”
他们信的,其实不是药,而是商家讲给他们的那个故事,从“宫廷秘方重现江湖”的透骨膏,到“李时珍再世专治风湿”的抑菌乳,文案一个比一个夸张。
这些品牌压根没想过让你成为回头客,它们要的,就是你第一次下单时的那份冲动,尤其是在老年保健品领域,这套路屡试不爽,因为老人们,最容易相信故事。
最让人愤怒的是,这些看起来“港味十足”的膏药,出厂成本可能不到五块钱,转手就能用99元、199元甚至399元的“祖传秘方价”卖给老人。
商家卖的根本不是产品,而是老人对于缓解疼痛的最后一丝幻想,是一种“你值得被好好照顾”的情绪价值。
当消费者终于明白,那种“被理解”的感觉,不过是营销话术的一部分时,钱早已进了骗子的口袋。
“香港大药房”的套路,并非只出现在药品上面,这种“换壳卖焦虑”的模式,早已成了保健品行业的标准作业,而减肥产品,就是另一个重灾区,也是针对年轻人的。
各种减肥贴、爆汗裤、燃脂丸,在电商平台上,要么自称“某某国际医学研究所出品”,要么标榜“日版原装进口”。
即便包装上的英文单词拼错了,也丝毫不影响它们贴出“使用7天瘦5斤”的惊人对比图,再配上一段“李姐用后轻松穿回高中校服”的用户分享。
这和卖给老年人的“神药”广告,是不是异曲同工?目标人群换了,焦虑的内核也换了,年轻人或许不信长命百岁,但他们更怕“油腻发福”。
他们不怕关节疼,但他们怕胖、怕丑、怕被同龄人抛弃。焦虑换了一张脸,但那把收割的镰刀,依旧锋利。
更妙的是,这些产品从不直说自己能“治病”,而是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词,比如“缓解不适”、“改善状态”、“提升活力”。
这让消费者吃了亏,也无处说理,你买的好像不是一贴膏药,而是一份“被救赎”的错觉,说到底,这是一场精准的情感围猎。
无论老少,只要你心里有那么一点不安和恐惧,商家就能趁虚而入,递上一个看似完美的解决方案。
我们好像进入了一个“品牌幻觉”的时代,品牌,本该是信任的捷径,品质的图章,可如今,它却成了骗局最好的保护色。
当“百年配方”、“国医传人”都可以被随意复制粘贴成一句广告文案时,我们还能相信什么?或许,能信的是更透明的监管,更有力的惩罚,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信自己的判断力。
多一份审视,少一份冲动,别让那些精心编织的故事,掏空了你的钱包。
市场监管总局2018-09-27《关于防范保健食品功能声称虚假宣传的消费提示》
更新时间:2025-07-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