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高权重却克己奉公,周总理三平自家祖坟

周恩来总理一生为党和人民鞠躬尽瘁,除了党和人民利益,国家民族利益,毫无私心。

周总理心中只有人民,为了人民的利益甘于牺牲个人的一切,通过为还耕于民、而三平祖坟的事迹就可见一斑。

周总理家的祖坟分别位于淮安、重庆、绍兴三地,在建国后周总理先后于1952年、1958年、1965年三次推动平坟。


一平重庆祖坟

周总理有祖坟在重庆,是因为其父亲周贻能和岳母杨振德安葬于此。

1940年秋,周贻能先生随周恩来到重庆,为革命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此后便一直留在重庆红岩村,直至1942年7月10日去世,安葬于重庆小龙坎墓地。

周总理的岳母杨振德老人,于1940年先于周贻能先生病逝于重庆红岩村,也安葬于重庆小龙坎墓地。自此,重庆小龙坎墓地成为了周总理家的祖坟之一。

1952年2月,周恩来出访亚非11国后途经重庆,时任市委书记任白戈向他汇报了拟把小龙坎墓地扩建成一处革命公墓的想法,周总理当即明确表态:“两位老人的墓地是我私人墓地,不能称为公墓。如建公墓,我的父亲和岳母应该从墓地移出火化,平坟还耕”。

1958年11月,周恩来委派身边的工作人员童小鹏(后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兼周恩来总理办公室主任)等前去重庆,并交代说:“老人的坟是我私坟,不能放在革命公墓。而且现在都提倡死后火化,不占地,坟墓也没有再保留的必要,应平掉深埋,让出这块地”。

童小鹏来到小龙坎伏园寺公墓后,让工人把离该墓地约30米远的一块水田里的水放干,挖出一口5米深的墓坑,然后将从墓穴中挖出的棺材,用卡车送到火葬场开棺火化,骨灰装罐并写上死者的姓名,放入新挖的墓坑中,盖上石板,填土夯实,放水还原,不留任何痕迹,坟地交地方耕种。


二平淮安祖坟 :

周总理家在淮安的祖坟,是其曾祖父周樵水迁居淮安时购置的祖茔地,这里安葬着周总理的祖父母、嗣母陈氏、生母万氏等13位亲属的遗骨。


周总理未满周岁就过继给了嗣母陈氏,对嗣母陈氏感情尤其深厚。陈氏出身书香门第,擅长诗文书画,在周总理三四岁时,她就开始教他认字块、练习书法,五岁时,教他吟诵古诗词。是周总理的文化启蒙老师。


陈氏还经常给周总理讲岳飞精忠报国、韩信忍辱奋进、梁红玉击鼓抗金、关天培无畏忠勇的故事,对童年的周总理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周总理后来在回忆起嗣母陈氏时说:“我的许多知识都是从小说得来的”,“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


对周总理而言,陈氏既是慈母,又是良师,周总理一生都铭记其的教诲和关爱。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甘为人民的公仆,保持着精忠报国、廉洁奉公的高风亮节,这与嗣母陈氏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然而,周总理将对亲人和先辈的感情升华为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为了还耕于民,亳不犹豫地决定这处祖坟平掉。


周总理在决定平掉重庆的祖坟时,就计划同时平掉淮安的祖坟。


1952年,周恩来安排身边工作人员将平坟意见转告淮安县委:“家里的坟地如果能种,而群众要求要分,可让群众分去耕种”。这是周总理第一次向淮安县委表示要平坟还耕。


1958年6月,周总理又写信给当时的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转淮安县委,称“我家有一点坟地,落在何方,我已经记不得了。如淮安提倡平坟,有人认出,请即采用深葬法了之,不必再征求我的意见” 。但因有八婶母等亲属的强烈反对,淮安县委则借机采取冷处理方式,平坟未能推进。


1965年,周总理的弟弟周恩寿来看望哥哥。周总理同胞兄弟三人,他是老大,老二早逝,他与三弟恩寿情同手足。周恩寿解放前经商为我党提供过不少经费,解放后安排工作到内务部,总理指示因为他是自己的弟弟职务要安排得尽量低些。


因战争年代的长期漂泊,周恩寿身体健康受损,进入内务部后,繁重的工作导致他旧病复发,患了严重的胃溃疡病。周恩来得知弟弟因病不能正常上班,又拿着正常上班工资的情况后,觉得不合适,便让周恩寿提前办理退休手续。1963年底周恩寿退休时还不满59岁,退休后的工资待遇也下调不少。


周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同来看望自己的弟弟周恩寿商议平坟一事。因为考虑到周恩寿是自己的亲弟弟,回乡可能惊动地方,给地方增加麻烦,最终决定派侄子周尔萃回乡做乡亲们的工作,办理平坟事宜。周总理明确交代平坟时棺木要就地下沉一米以下,做到不影响机耕。周尔萃回到淮安后,向县委转告了周总理的意见。农历除夕,周尔萃、孙桂云以及30多位当地生产队的农民来到周总理祖茔地,深埋了棺木,平掉了坟头,土地交还生产队耕种。周总理得知后非常满意,还从工资中拿出70元钱给生产队寄去,用于支付平坟工资和赔偿青苗损失费。


三平绍兴祖坟:

平淮安祖坟历时13年,周总理在1952年、1958年、1965年三次亲自推动,且态度一次比一次坚决,方于1965年才办妥平坟事宜,可见平坟之难,平绍兴祖坟之难亦如此。


绍兴周家祖坟内安葬有太高祖周恩灏,高祖周元棠,曾祖周樵水等祖辈。


1964年8月2日,周恩来在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召来在京亲属,专门向他们讲述家史:“曾祖樵水公的坟,人家来信问,已经破烂不堪了,准备重修,人家不肯深埋。我告诉他们不准修坟,要平坟,起码不准修。”


由于绍兴家族中的长辈及乡亲都不同意平坟,强调这是总理的祖坟,无论如何不能动。毕竟祖坟不是一人所有,周总理也不好强来,平坟之事也就耽搁下来。直到周总理去世后才完成。


周总理逝世后,邓颖超为完成周总理的遗愿,写信给侄儿周秉钧,要他联系周总理的堂弟周毓燕与其妻刘淑媛去平绍兴祖坟。


周毓燕与其妻刘淑媛在1977年夏天到绍兴着手做平坟工作。


夫妇俩反复给乡亲们解释说这是总理的遗愿,现在国家土地紧张,总理就是希望把坟平掉,把土地给农民,平坟就是为了移风易俗。在做通了许多人的工作后,平坟才得以顺利进行。


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将先人的遗骨重新收殓,装进木箱和瓦罐,然后再深埋不留坟头,平整好土地后在上面种上树或番薯。所有坟墓上原有的石碑、木板都交给老百姓使用(后有老乡将总理祖坟墓碑砌到墙上)。

中国人自古就有修墓土葬的习俗,这对活着的人来说,是对逝去的亲人与先人的念想,对亡者来说则最后的归宿与留在人间的仅存痕迹。


你看明山秀水间,市井乡村里,还有那些州县府志的字里行间,有多少知名的、不知名的故人墓与碑,乃至庙与祠!


中国百姓都有祭扫先人与亡者的习惯,如果没有墓和碑,欲祭无去处,无限相思寄何处?


周总理是伟人也是平常人,并不脱俗,也不寡情。但


周总理深知土地对于农民和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平坟还耕是为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体现了他对人民群众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对国家农业基础的高度重视。


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永远将人民利益置于个人和家族利益之上,这就是人民的总理!


周总理平掉的是3处祖坟,却在全国人民的心中树立起一座永恒的丰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7

标签:祖坟   周恩来   淮安   克己奉公   绍兴   权重   公墓   重庆   县委   墓地   小龙   总理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