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8月13日清晨,阜南县城的6座工会驿站变身“食堂”,128名环卫工人在这里喝豆浆、品肉包、吃水煮鸡蛋。从即日起,每逢周一、周三、周五的早晨,阜南县文明办、阜南县城市管理局将联合爱心企业在城区6座工会驿站,为在附近工作的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早餐。
环卫工人在工会驿站里吃早餐
驿站里,保温箱内的早餐种类丰富,豆浆、肉包、水煮鸡蛋都是当天新鲜制作,统一配送到城区各发放点。每个驿站均配备了微波炉和饮水机,无论环卫工人收工早晚,都能吃上热乎饭。
环卫工人陈雪凤说:“以前,早上起来吃饭都是随便凑合吃一点,现在能吃上热包子,喝上热豆浆,吃到胃里,暖到心里!”
据介绍:这些爱心早餐是首批4家爱心企业捐赠的,此项活动,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原则,由阜南县文明办、阜南县城市管理局对接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及爱心人士,募集早餐食品、饮品等物资。建立“爱心早餐捐赠台账”,并定期公示信息,确保捐赠过程公开透明,同时严把食品质量安全关,保障好环卫工人用餐安全。
目前,在主城区工作的128名一线环卫工人,已经成为了“爱心早餐”的首批受益者。阜南县正积极探索,广泛征集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及爱心人士参与这项公益活动,将“爱心早餐”办成细水长流的公益品牌。
记者手记:众人拾柴,让城市温情细水长流
“暖到心里!”环卫工人陈雪凤的感受,让阜南县“爱心早餐”行动的意义瞬间具象化。
这场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共同编织的温情实验,看似只是“一顿早餐”,背后却是城市文明温度的刻度尺。4家爱心企业的首批捐赠,6座驿站的联动,128名环卫工人的受益,数字背后是“众人拾柴”的力量。更值得思考的是,这种“政府搭台、社会唱戏”的模式,能否成为城市公益可持续的样本?
温情不是“一次性消费”
免费早餐的难点从来不在“启动”,而在“延续”。许多城市曾推出类似活动,但或因资金短缺,或因管理松散,最终无疾而终。阜南县的尝试亮出了两条关键路径:一是建立公开透明的捐赠台账,让每一份爱心“看得见”;二是严控食品安全,把好事真正“办踏实”。只有当捐赠者信任、受助者安心,善意才能形成闭环。
温情城市的“最后一公里”在人心
驿站里的微波炉和饮水机是细节,却最动人。它意味着,无论收工多晚,总有一份温暖在等待。这种设计透露出公益的本质——尊重。比起“施舍”,环卫工人更需要的是“被看见”。当爱心早餐成为常态,当更多市民主动加入捐赠或志愿服务,城市的温情才能真正从“活动”升华为“习惯”。
阜南县的早餐热气氤氲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可能性:当政府、企业、市民的手握在一起,温暖便有了延续的力量。而这座县城正在书写的,或许正是未来城市该有的模样——这里不仅有高楼马路,更有一群人,愿意用博爱微光点亮另一群人的清晨。
大皖新闻记者 张洪金
编辑 张大为
更新时间:2025-08-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